集合式住宅设计核心课建设与实践
2020-04-18张剑锋姜业超
张剑锋,姜业超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 150086)
一、集合式住宅设计课的定位
(一)在建筑师业务体系中占比最高
1.住宅建筑业务量大
集合式住宅作为居住建筑的重要建筑类型,一直是建筑师在设计工作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领域。随着当今繁荣社会对居住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住宅建设和居住小区规划已呈现“量质并重”的势头。
2.居住用地占比高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规定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最高可达40%(见表1),远超过其他用地类型,再加上居住用地高容积率的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从总体来看,在建筑师业务体系中居住建筑项目将会远远超过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项目。
表1 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分配表
(二)在教学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建筑教育教学中,区域布置、户型设计、建筑规范、热工节能、构造节点、模型制作等内容,是设计课教学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规划、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实践的转折点,也是学生将来执业岗位和工作内容的重要预备阶段。
以上两点也是我们选择将集合式住宅设计课程作为核心课进行建设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相关课程不配套
从其定位来看,集合式住宅设计应该整合各相关课程,起到“核心”作用,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例如,建筑构造课的内容没有重点指向住宅设计,热工与节能设计也不以住宅设计为具体参照,日照分析课目前都是用教师指定案例进行模拟,等等[1]。将集合式住宅设计作为主体来打造深入的、有目标的综合教学与实践训练很难实现。
(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不紧密——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脱节
集合式住宅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居住单体建筑及群组设计中连贯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教学内容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住宅设计往往自定规模、场地、指标等——住宅设计独立制作表达,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住宅设计和居住小区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整体人居建筑及环境这一概念系统地理解和认知[2]。
(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传统学院派方法不适应新要求
黑龙江东方学院的教学方法基本沿用学院派建筑教学体系, 即师生采取图纸交流的方式讨论设计问题,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师徒学艺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空间上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被动学习使学生不愿意深入了解住宅设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3],设计过程缺乏三维体量的直观推敲与认知,最终导致设计作业趋同,缺少创新与突破等问题的出现[4]。
三、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图1)
针对上述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能力培养、考核方式和教学文件”五个层面入手,系统地对集合式住宅设计课程进行“核心化”改造。
思路1:在课程体系层面——围绕核心课打造课程体系,解决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整合资源能力不强和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脱节的问题。
思路2:在教学方式层面——将相关知识内容整合为多个模块,采用模块化装配式授课,解决相关课程配套难和任课教师思路不统一的问题。
思路3:在能力培养层面——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解决学生不了解住宅市场以及设计成果“花拳绣腿”不实用的问题。
思路4:在考核方式层面——全过程多样化考核方式,重结果更重过程,解决教学方法落后,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
思路5:在教学文件层面——注重学生体验、便于新进教师融入,配合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教学文件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改革后的教学文件要新增校本教材、课程指导书、模块化教学视频,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优化学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思路1”的落实方式
1.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与目标体系确立
在先修理论课方面把建筑构造和建筑热工与节能放在住宅设计课前一学期完成,便于后期结合、融入[5];配套建筑绿色分析课和BIM建模基础课,在建筑规范与三维表现方面可以更有效地落实;统一协调后期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在建筑选址、地段分析、交通布置、景观环境等多方面整体控制,使学习目的与最终目标得到加强。将建筑规范与标准引入教学,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打造集合式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以集合式住宅设计为核心,将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区规划、建筑构造、BIM模型制作、日照分析、节能分析以及施工图设计纳入主线——“集合式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同时打造两条支线:一是建筑设计规范与建筑构造支线;二是BIM建模与分析支线。最终形成以建筑设计为主,建筑技术和展示为辅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捋顺相关课程与集合式住宅课的先后关系与开课时序,便于学生在最需要的时段学到最需要的知识,确保核心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思路2”的落实方式
在住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一次大课讲完所有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细分为相互连贯的若干个模块(图2): 基础知识—社会调研与案例构思汇报—技术指标与规范解读—住宅设计—住宅精细化、可持续性等专题—住宅施工图—设计流程—规范解读等。如此模块化授课,以设计课的开展为逻辑线索配套相应的辅助内容,一是便于局部时效性强的内容,比如《住宅设计规范》的更新与替换;二是便于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无缝衔接。
(三)“思路3”的落实方式
1.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课堂融入
利用线上理论教学、线下项目教学的形式,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含量尽可能放大,使用现代多媒体新技术信息同屏教学,在灵活性、即时性、交互性等方面加以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利用的部分网络教学资源,如:学堂在线—住宅精细化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MOOC学院—住宅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等。
依托蓝墨云班课平台(图3),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文件的改革与建设,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重点内容及时出现、反复强化,最终落脚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上;通过教学全过程多样化情境的设置,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改变惰性,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及时更新相关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当前社会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践成果,保障学生所学知识不落后于社会潮流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创新应用。
2.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在理论教学课堂讲授淡化后,加强线下对原理的翻转理解,让构造节点设计、节能与日照绿色分析、BIM建模与推敲都落到实处,通过具体的居住建筑设计方案实践验证辅助的技术措施,让课堂更多地浸入在案例讨论、实例评析、项目推介等教学情境,把学生设定为教学主体,利用项目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与表达能力。
(四)“思路4”的落实方式
改变传统上以出勤、草图和作业成果构成的考核体系,以及过程管理占30%、最终成果占70%的分配结构。引入线下翻转、调研汇报、分组讨论等指标,重新确立过程成绩占70%、最终成果占30%的分配结构,确立全过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更充分、更有效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五)“思路5”的落实方式
以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在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传统教学文件的基础上,编制针对性较强的校本教材、课程指导书,制作模块化微课视频,加快新进教师对课程的适应。在“一体两翼”总体课程体系格局的指导下,在各配套课程中制作相应教学模块并服务于核心课程,便于陈旧知识的更新。
五、课程建设的效果反馈
教学过程中BIM技术模块及时介入,学生使用Revit软件制图,图纸的规范性、制图速度和效率、图纸内容的完整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建筑构造课程配套讲解了重要的住宅建筑构造节点详图,学生在作业中也进行了应用。斯维尔节能软件与住宅设计同期开课,软件课作业就是住宅节能分析——节能计算书,两门课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最终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落地(图4、图5,附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