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后“填表”练习:困惑与解答

2020-04-17何捷

关键词:课后练习统编教材

何捷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图表填写练习的高频率出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填表”本身是一种必备的学习能力,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延伸能力;反复的“填表”练习,有助于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填表”指导,应当回到阅读,借助批注,当堂操演;“填表”不仅对阅读有益,对写作也有启发,能转化为写作素材。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练习;图表填写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在配合阅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先后四次出现了填写图表的内容。“填表”练习的高频率出现,必须引起关注。

四张图表的具体位置与填写内容分别为:第一张在第9课《古诗三首》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填写自己搜集、查找到的关于传统节日的信息。第二张在第10课《纸的发明》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在以时间为序的横轴上,填写空白的图框,补充完整“纸的发明历程”相关信息(所有信息都来自课文)。第三张在第14课《蜜蜂》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按要求将文中关于蜜蜂的实验填写完整。此处的图表,设计成流程图的式样。填写完整后,学生将得到一张关于该实验的步骤流程表。第四张在第25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梳理四天之中,急性子顾客的要求与慢性子裁缝的反应。通过填表,方便进行一一对应的对比阅读,最后还能借助填写的内容进行复述。

关于课后“填表”练习,一线教师存在不少困惑,本文尝试解答。

一、“填表”的意义是什么——“填表”本身是一种必备的学习能力,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延伸能力

课后练习中,填表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这是首要的困惑。

第一个意义:整理信息并填表,本身就是一种必备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填表的过程至少能锻炼学生三种能力——

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单这一条,就考验着学生的阅读遴选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如《纸的发明》一课,学生通过读课文,需要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具体在哪一个朝代、关于纸张有哪些发明、历史是怎样演变的。要想从连续的、相对复杂的文本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而将其转化为最为精要的、关键的内容填写在图表中,就必须对文本予以理解、选择、提取,还要进行删减。

二是组合信息的能力。例如,填写《纸的发明》一课的横轴型图表时,各种信息都需要重新组合,同步出现在横轴上。将前后、上下的信息关联成一条信息链,才能清晰地组合成一条以时间为线索的横向联系链。又如,填写《蜜蜂》一课的实验流程图表时,伴随着填写的不断完善,学生心中会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图像,由此对实验有了整体的感知和记忆。可见,从单纯地读文,到读信息链或者读图例,经过填表,所有的信息实现了重新组合,阅读的方式也随之变化。而这种应对变化的能力,必须通过训练获得。填表,就是训练的具体形式。

三是统筹信息的能力。填写图表,有时会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成年人也被各种图表所累。为什么会有如此境遇?——填写过程顾此失彼,丢三落四。而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结合课文学习,不断对表格填写进行调整、补充、删改,并在填表前后进行对比,和原文再次进行印证,这一过程就是有意的统筹信息能力的锻炼。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今后应对填写更为复杂的图表的情境。

第二个意义:整理信息并填表,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延伸能力。圖表初步填写完毕,信息经过初步整理,能力发展并未就此终结。填表的过程以及填写之后,还有哪些能力可以延伸发展呢?

一是检索信息的能力。《古诗三首》一课的图表,要求学生查找指定信息,之后进行整理,做好匹配、摘录、填写等加工活动。学生在填表的全过程中,信息的检索能力都在得到锻炼。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大,干扰因素也多。检索到有效信息,并通过填写表格进行归纳、梳理,这是一种应对未来生活的必备能力。

二是研读信息的能力。填表,必定依赖对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升填写正确率,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以《纸的发明》一课的图表为例,为了正确填写横轴上的信息,就必须回到文中阅读,读懂“不同时间纸张的不同发展变化经历”。读,是填写的依据;填写,是对读的归结。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提升。

三是理解信息的能力。以《蜜蜂》一课的图表为例,要求填写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的步骤有哪些,得出怎样实验的结论。通过填写图表,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对照着表头填写。填表的过程中,需要组织语言,适当填入关键内容。整个过程,都是对文本的再次理解。

四是运用信息的能力。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的图表为例,填表之后要求复述。学生借助图表中的信息,能够尽快地选取关键内容,把握故事的核心部分。图表有助于学生在复述时抓住主体,做好取舍。

二、为何要反复“填表”——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认识填表的意义之后,另一个问题随之而生:图表填写固然重要,但为何要接二连三地反复填表呢?显而易见,之前各版本的教材编写在此方面相对欠缺。对此类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如今予以密集安排,尝试弥补。这一点,我们在统编教材中可以较为明显地感觉到。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已经陆续出现了图表。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独立填写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基本以阅读图表的形式出现。到了三年级下册,就相对集中。

其实,填表练习的意义并非“亡羊补牢”这样滞后。图表的阅读和填写,是一项面向未来、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填写图表,涉及的是信息的提取、加工、运用以及再造能力。这一系列的能力都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或者是应对生活必备的能力。图表填写完成之后,更有利于辅助这些能力的提升。这皆因图表自身有着三大不可替代的特点:一是一目了然——制成图表,一眼就看清楚全貌;二是前后观照——列成图表,有助于前后关联,左右对应,联系起来看;三是异同对比——相同的和不同的,罗列在一起看,更容易被发现。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图表在未来的紧张、快节奏生活中,会时常与我们相遇,时常被使用到。读表、用表、做表,是生活必备能力。既然用得到,还是扎实练、尽早练为好。更何况,从文字到图表的转化,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阅读连续性文本,更多的是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之中,读者容易陷入感性;提取关键信息列表之后,思维就变得理性起来。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如何指导学生“填表”——回到阅读,借助批注,当堂操演

既然填表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呢?给出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回到阅读。填表,必须回到原文,将细致阅读作为填写的基础。不要让学生匆忙填写,随意填写,凭感觉填写,应回到文中,尊重文本,反复阅读,确保填写的正确性。例如,不读好《纸的发明》,就会在发明的历史上丢失一个重要环节,或者錯乱排序。

第二条建议:借助批注。为了填表,读书的时候应该用“笔读”的方式。一边读,一边做上标记,一边做好批注。这样有助于快速提取信息,提高填表的效率,也可提升填写的正确率。例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要求填写四天中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不同反应,没有做好不同符号的批注,就容易错乱或者遗漏。

第三条建议:当堂操演。不应把课后的填表练习单纯地当作“回家后的作业”进行任务布置,应尽可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辅助和监督下完成。全程关注填表练习,这是陪伴式学习的关键,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对表格这一形式陌生,在填写的时候障碍较多,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状况,需要教师当堂辅导。例如流程图、横轴图等,都是全新的形式,需要通过教学消除陌生化带来的学习障碍。有教师介入的填表练习,误差率较小。况且,在课堂上组织填写,之后还可以通过互换实现填写结果的共享。

四、“填表”除了有助于阅读,还有其他益处吗——对习作也有启发,能转化为习作素材

最后一个困惑:填表,除了有助于阅读,还有其他益处吗?

有,特别是对习作也有启发。我们发现,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借助图表设计了两次习作练习。第一次为关于习作的图表,出现在第四单元命题作文《我做了一项实验》中。在这道命题中,图表的设计是辅助搜集完整的实验信息。教材直接设计了信息不全的图表,让学生自己尝试先动手实验,再依次填写好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试想一下,当这一图表被填写完成之后,等同于同步完成作文的构思,完成对实验写作的框架设计和内容确定。在真正落笔后,相信学生也能在表格的提示和辅助下,写得更加有条不紊。

第二次为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图表中直接罗列大熊猫的基本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以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作。不少学生没有见过大熊猫,图表中的信息能提供对大熊猫的基本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或者了解的愿望。可见,图表这一特殊的形式,方便学生对习作素材进行整理与加工,还可以带来一种整合式阅读与思维。这些改变,在习作的准备阶段发生着重要作用。生活中,我们经常阅读到类似的、经过图表整理后的信息,如果能适当予以重视和进一步转化,这些信息都能成为有效的习作素材。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统编教材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更正声明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