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设问“三法”

2020-04-17王玉徐明旭

关键词:情境小学数学

王玉 徐明旭

摘要:课堂提问联结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凝练观点,总结提升。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抓住生成,设计针对性问题;突破难点,设计阶梯性问题。掌握此小学数学课堂设问“三法”,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课堂设问

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着探究的意蕴,是新时代数学教育的写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地解读教学内容,科学地联系学生的学习现实,采用恰当的提问策略,以问启思,从而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愿景。对此,我们提炼了小学数学课堂设问“三法”。

一、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

一个针对性强的问题是深入学习的动力所在,也是学习创新的灵感源泉。为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数学情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维。

如《体积》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都听过“乌鸦喝水”故事吧,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则故事?

生乌鸦口渴,看见一个瓶子中有大半瓶水,但它把尖嘴巴全伸进去也喝不到。于是,它从远处衔来石子,投进瓶中。水逐渐地升起来,它终于喝到水了。

师故事讲得很不错!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能从乌鸦衔石子的行为中获得什么启发?

生放的石子越多,水就上升得越多。

生大石子比小石子使水面上升得更高。

……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因为石头把水挤开了,这样水就会上升了。

师很有道理!这种现象,你还在哪里见过?

生在茶杯中放入蜜枣,放多了,水也会漫出来。

……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乌鸦喝水、茶杯中放蜜枣等过程中,这些容器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齐)没有。

师既然水没有增加,为什么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为什么水会漫出来?

生石子会把水挤开,大石子会把水挤开得更多点。

生石子在瓶子中是占位置的,它把水的位置给占了。

……

是啊,水还是那么多,怎么就会有这种奇妙的变化呢?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思考状态,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读。如:石子有长度,它会推开一定长度的水;石子有面积,就会排开相应面积的水;石子是占位置的,大石子占的位置更多……这样,“体积”的引入就自然而顺畅。

二、抓住生成,设计针对性问题

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有“回应”。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及时调整问题,或者就学生的答案进行针对性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轨”。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经过之前关于几分之一的学习,你能举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是长方形的三分之一。

生(补充)这个长方形中一共有3个三分之一。

生我们班上有42人,我就是全班的四十二分之一。

生(质疑)不对吧,你说出“平均分”了吗?

师是啊,他好像没有说出“平均分”。你们认为他说的对吗?

生不对,没有说出“平均分”。

生对的。因为全班有42个人,这个同学是1个人,就是42个人中的四十二分之一。

师很有趣!他不说“平均分”也是对的。因为1个人就是42个人中的四十二分之一。这里有一个同学说,有一堆苹果分成了两份,每份一定是这堆苹果的二分之一。你认为有道理吗?

生没有道理。(同步演示)大家看,我这个圆片随便分成两份,那这份就是圆片的二分之一了吗?不是的,这部分很小,那部分很大,不能说成二分之一。

生对!这个与1个人占全班的情况不同,因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是1个人,所以虽然没有说出“平均分”,实际上就是平均分。而分圆形纸片就不一样了,会出现一边大、一边小的情况,这样必须要强调平均分。

师如果让你重新说一遍,你会怎么说呢?

生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两份,1份就是这堆苹果的二分之一。

……

针对性的追问是技巧,更是艺术。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追问并不多,但都是画龙点睛之问。如“是啊,他好像没有说出‘平均分。你们认为他说的对吗?”“如果让你重新说一遍,你会怎样说呢?”等。这样的追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反思。同时,通过1个人占全班人数与分苹果的对比分析,能够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找准差异。基于此,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本质属性,使“平均分”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分数概念的建构更扎实。

三、突破难点,设计阶梯性问题

当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设计阶梯性问题,形成坡度,帮助学生降低思考的难度,找到总结、归纳、抽象的正确方向,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愈加丰富,思维活力愈加强劲。

如《3的倍数特征》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2和5的倍数是有特征的,那3的倍数有特征吗?有的话,是什么?这是个崭新的话题,你打算如何解决它呢?

生这个简单,还是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

生不行的。你看,33是3的倍数,而13、23、43、53都不是3的倍数。

生是啊,个位不是3的12、42也是3的倍数,而22、32、52又不是了。

師经过讨论,我们发现,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是行不通的。那还要看什么呢?

生我猜个位上0—9都可以,说明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是不是还要看十位上的数字呢?

师不错的思路!如果是两位数,不就是个位、十位上的数都要看了吗?

生是要看的,但好像还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可言。

师想想看,我们可以怎么同时看个位和十位上的数?

生相乘。

师是吗?我们可以验证一下。

(学生验证。)

师好像不对哦!我们还可以怎么样?

生相加。

师是吗?我们同样验证一下。

(学生验证。)

师我们通过验证,知道了判断一个两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是把它的个位与十位相加。那三位数呢?更多位数呢?

……

3的倍数特征不像2和5的倍数特征那样直观,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设计了阶梯性问题,为学生搭建“爬梯”,降低思考难度。首先,引导学生迁移2和5的倍数特征的判断方法,发现不适用,自然引出要同时考虑更多数位;然后,以两位数进行推理、猜想、验证,排除相乘的方法,得到相加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到的方法是否适用于三位数以及更多位数,从而完成3的倍数特征知识的建构。

课堂提问联结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凝练观点,总结提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升提问的艺术,以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院2018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学力冰山理论视阈下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的实践研究”(编号:D/2018/02/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石红芳,胡安波,杨梅.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及其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刘明.在探究活动中理解数学[J].江苏教育,2018(51).

[3] 徐惠.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五要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0).

猜你喜欢

情境小学数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