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020-04-17程言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程言峰

摘要:要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效领会文意、悟得文味,具体策略有:强调以“读”润“文”,初读读通读顺,巧读激发兴趣;强化以“法”解“文”,与生活搭建联系,与其他阅读材料做比较,灵活融入各种理解技巧;聚焦以“品”悟“文”,品语言之精妙,品构思之精巧,品内蕴之深厚;观照以“文”会“文”,循出处,循下文,循类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领会文意;悟得文味

文言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对小学生而言,堪称“奇文”,值得深读品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涉及的文言文共有12课16篇(其中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2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3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2篇),包含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名篇节选、语录摘编等。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的话语体系,小学生初读难免晦涩难懂,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效领会文意、悟得文味,应当营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具体策略如下:

一、强调以“读”润“文”

朱熹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文言文学习,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浸润”于文言文中,能逐步消减对文言文的陌生感、畏惧感。

(一)初读——读通读顺

教学文言文,让学生读通读顺是首要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对照“不错字,不漏字,不填字,不回读,不随意停顿”的“五不”标准,循序渐进,多读勤练。读通读顺具体体现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等多个方面。

教师可以逐句示范读,降低学生初读的难度:碰到句式长、生字多的句子,要多次领读,有重点地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对于生字词、多音字,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借助读拼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课上范读正音;要读出停顿,启发学生读时把握文章的节奏……初读时,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知道句间停顿常常用不同的标点标出,句内停顿需要根据句子之间的语意关系或语法关系等来确定。教师还要巧妙地引领学生感受语意背后所隐含的停顿规律。如前后语意转折处,要在转折连词前停顿;现代文中为一个词,在文言文中为两个词且词意各异的,词中要停顿;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之后要停頓;突出强调之处要停顿;等等。例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诸儿竞走取之”句中的“竞走”一词,不是体育项目名称,而是“争着跑过去”的意思,读时两词间要稍停顿;“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此必苦李”为突出强调“苦”字,之前要停顿。

(二)巧读——激发兴趣

教材16篇文言文中有14篇要求学生背诵。熟读成诵,即通过多读领会文意、把握文章特点,是背诵的前提。多读,并非刻板的读,而是融入各种形式的多样读,是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巧读。笔者推介演读、文白对读、辩读、配乐读、猜读几种巧读方法。

1.演读。

演读,即以演促读,是指加上动作、表情、言语,再现文本情境,绘声绘色地读。演读有同桌对演、小组助演、师生共演等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笔者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表情、动作后进行小组演读,针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演一演“多子折枝”“竞走取之”时你争我抢的纷乱,演一演“唯戎不动”的从容。表演结束,笔者提问:“你们表演时为何要争先恐后?你们觉得‘唯戎不动是何含义?”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竞走”之意,了解了动静结合的反衬写法。学生在鲜活有趣的表演中,在应答提问的思考中,加深了对文言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及理解。

2.文白对读。

文白对读,即教师先读白话文,学生跟读文言文。朗读时,可以依照句子顺序,师生逐句文白对读,也可以抓住重点句、难懂句有选择地文白对读。在检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程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同桌之间文白对读,以拓宽读的训练面。文白对读常用于一篇课文里有2至3则文言文的情况,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中的3篇文章,笔者就让学生同桌对读,有疑惑或有困难处,及时提供指导。如此,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文意,避免了逐字逐句的烦琐解析。

3.辩读。

辩读即模拟辩论情境,以辩论深化对情节的理解。辩读主要运用于有论辩性质的文本中。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争辩”,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中有“应辩”。教学这两篇文本时,笔者紧扣内容,让学生通过模拟对话,再现言语情境,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对人物性格、人物才智等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4.配乐读。

配乐读,顾名思义,就是以音乐渲染读文言文的情境,以乐助读。对于有抒情意味的文言文,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等,可配上与文本情境契合的音乐,让学生领会文本想要表现的情感。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笔者在学生朗读时配以《英雄的黎明》的曲子,圆号、大提琴等乐器渲染出的气壮山河的气势,契合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朗读也充满了自信和豪情。教学《伯牙鼓琴》,笔者配上一曲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悠扬的乐声中朗读,感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之绝妙。

5.猜读。

猜读,包括让学生读课题猜情节、读课文猜结局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六年级下册《学弈》,笔者让学生根据内容,猜想故事的结局。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给出了多角度的结局。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现代文故事,猜测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给出的解释也较为精准。

二、强化以“法”解“文”

学习文言文,整体理解是关键,也就是要做到“会其文”,即对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的哲理智慧有深入浅出的领会。教师应当“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解得文意之妙。

(一)与生活搭建联系

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搭建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穿越”到文言文所描摹的生活场景里,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活动中“披文入境”。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有教师这样处理:先让学生猜猜“车盖”与“盘盂”的意思。学生将生活中见到的盘盂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车盖做比较,感受到了二者的大小。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何时、何地见到过“如车盖”或“如盘盂”的太阳。学生联系生活,给出的回答有“东海看日出,太阳像红红的圆宝石,远处的巨轮在它的面前就像水中的蚱蜢”“登泰山看日出,在绵延千里的云海之间,巨大的太阳像是在云海中游泳的摩天轮”“有时候中午的太阳,就像一个超高亮度的电灯泡,让人无法直视”等。随后,让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说说类似的奇妙“现象”。学生打开了话匣子:“飞机要起飞和降落的时候,看到的楼房如同积木玩具”“我们眼中的地球,幅员辽阔,望不到边际,而宇航员眼中的地球,只是一个蓝色的小小水球”“粘在睫毛上的芝麻粒,眯眼看起来,大如乒乓球拍”等妙句频现。

(二)与其他阅读材料做比较

不少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文言文故事、文言词句也有所涉猎。教学时,应顺着他们的“已知”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将文言文与其他阅读材料联系起来,比较阅读。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笔者让学生先讲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再试着将课外阅读材料和课文《铁杵成针》中的语句相对照,体悟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异同,感受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如此,学生再在自主阅读中突破阅读难点就容易多了。

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很多学生都将“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走”理解为“走开”,与其实际意义“奔跑”出入较大。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该词的意思,笔者引入他们熟悉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让他们说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走”的意思,还出示了“奔走相告”“走南闯北”“飞禽走兽”“东奔西走”等带“走”字的成语。学生在迁移中理解了古文中“走”的含义。有了这样的积累,四年级遇到《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的“走”字时,学生的认知就有了较好的基础。

(三)靈活融入各种理解技巧

领会文言文的文意有各种技巧,如看注释、查字典、换词句、调语序、增词句、删字词等。教学时,教师不需要将这些技巧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灵活融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精要简明,或点明文章出处、作者简介,或注解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看注释,要讲求时机,要在他们熟读深思后还讹误区分不清时,或苦思冥想后还难以领悟时,再让他们借助注释弄懂文意。如此,学生才能做到“注释”入心。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让学生理解“竞走”一词时,笔者先让他们猜一猜“竞走”的意思,再演一演“竞走取之”的情形,然后联系上下文,讨论并调整表演中的言语、行为。经过这样的推测、表演、讨论,再让他们看注释进行验证,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三、聚焦以“品”悟“文”

文言文蕴含着结构美、思想美、语言美。教学中,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得其言”“会其文”的基础上,领悟文言文的韵味,做到以“品”悟“文”。

(一)品语言之精妙

文言文语言简约、精练、传神,品其语言之精妙,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还会启发他们养成品悟字词、锤炼语言文字的习惯。

例如,品读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中的“志”,很多学生都将其理解为“心想”。但本文中的“志”意蕴深厚,包含了“心志,情志,志向”的意境,远非“心想”所能至。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多元、更深入,笔者提问:“文章描述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与‘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学生认为,是他鼓琴时仿佛看到了大山、高山、流水。随后追问:“听着伯牙的琴声,锺子期的评价是‘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他仅仅是赞伯牙的琴声么?”有学生认为,除了赞美,锺子期感同身受,觉得伯牙和自己一样,有像高山流水一样远大的情怀与理想。笔者进一步点拨:“从‘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诗句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意象画面?感受到了伯牙什么样的情怀和志向呢?”至此,追随文章中两位古人的琴声、诗声,学生领会到:伯牙之志,是“高山之志”“流水之志”;伯牙以琴抒志,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以诗言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喻志,作者是在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这样的“志”,是伯牙和锺子期共同的情怀、志向。经历了这样的品读,学生也经历了一场人生追求的自我洗礼与叩问。品味文字,感悟人生,别有生趣。

(二)品构思之精巧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品味构思之精巧。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习作要素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将其与本单元文言文《司马光》勾连起来进行品读就会发现:《司马光》一文仅有30个字,却准确描述了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此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考,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文中“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三句话建立联系,感知作者的叙述顺序。然后,让学生自读并圈画体现人物动作的词句,如“群儿”——由开始的“戏”,到事发后的“弃去”;“一儿”——由开始的“登瓮”到紧接着的“足跌没水中”;司马光——“持石击瓮”,直至“破之、水迸”。系列动词的运用,有前后的对比,有持续联动,如一帧帧动画,跃然纸上,增一字则显多余,少一字则显不足。品读这些动词,学生能充分感悟到作者遣词之精当。最后,笔者追问:“篇名为《司马光》,文中对司马光的描述却仅有‘光持石击瓮破之7个字,是不是写跑题了呢?为什么?”顺着笔者的点拨,学生再读文章,逐渐领悟到:文章虽然只用简短的7个字描写司马光,却通过他人的反衬凸显了少年司马光的冷静机智与果断。可见,言不在多,在于恰到好处。

(三)品内蕴之深厚

文言文是传承中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精髓。引导学生品悟其中的韵味,能使他们在感受先哲情怀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提升文化自信。

仍拿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来说,在民族文化的血脉里,有“士无故不彻琴瑟”之说,琴与持节隐者、清雅名士是相依相伴的。笔者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先“披文入境”、纵情吟诵,以识“知音”;再佐以古乐渲染,感受锺子期对伯牙发自内心的赞赏;默读静思,领悟伯牙破琴绝弦以祭知音的彻痛;最后,补充伯牙学琴等故事,由琴及人,领会伯牙借物明志的原因,洞悟由“琴”而生的“知音”千古佳话。如此,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认知便又加深了一层。

四、观照以“文”会“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若能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将课内知识点引向课外,让学生触类旁通地学,学生定能从文言文蕴含的文化中受益无穷,此谓以“文(言)”会“文(化)”。

(一)循出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出自《韩非子》《战国策》《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吕氏春秋》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教完一篇文言文,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读、解、悟的基础上,带着他们追寻文章出处,拓宽阅读视野。长期积累,学生会在心中埋下深爱中华古典文学的种子。

(二)循下文

循下文,就是循故事之“后话”,循人物之“后来”。教材选入的短小精悍的记叙类文言故事不乏名人轶事,如司马光小时候持石击瓮救人的故事,王戎七岁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车胤囊萤苦读的故事,李白幼时读书未成的故事,杨氏之子自幼聪慧的故事,等等。那么,这些名人小时候还发生过哪些故事?他们长大后又是怎么样的呢?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探寻这些人物的成长足迹,进而洞察人物,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循类文

教完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搜集类似的文言文,让学生通过对比解析两者的语言、内蕴之美,举一反三,积累文言文学习经验。

例如,教完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让学生对比学习《王戎卖李》,认识不一样的王戎;教完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让学生延伸阅读《曹冲称象》,对“机智”获得不一样的认知;教完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推荐学生阅读《愚公移山》,从而感知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物所具备的相同的恒心;教完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组织学生阅读《尚友录·映雪》“孙康映雪”的故事、《战国策·秦策一》“苏秦锥刺股”的故事、《太平御览》“孙敬悬梁读书”的故事,从中领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深厚内涵……循类文,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哲学思考的兴趣,提升了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严考全.朗读教学:读有层次,循序渐进[J].师道(教研),2009(7).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