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时期需求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20-04-17袁晓静李平侯根良阳能军王龙刘国东张民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战化课程体系培养

袁晓静 李平 侯根良 阳能军 王龙 刘国东 张民

摘  要:针对装备战时维修保障能力需要加强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维修保障人才面临的形势,从瞄准能打仗实战要求牵引专业改革,瞄准实战保障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立足技指保障融合重塑课程内容,瞄准部队实战要求优化更新教材结构,瞄准实战化维修能力生成优化教学设计,围绕实战化要求严格教学实施等七个方面,提供了解决措施,以期为装备维修保障实战化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实战化;维修保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59-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wartime maintenance suppor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bility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faced by maintenance support talent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following aspects: the professional reform aiming at the actual combat requirement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iming at actual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ensuring the integration and reshaping of the course contentbased on technical indicato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he aim of the actual combat requirements of the troops; optimizing teaching designaiming at the actual maintenance ability; implementing strict teach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actual combat,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personnel f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Keywords: actual combat; maintenance support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新时期,装备战时维修保障能力是推进作战演练向实战转化的重要支撑,对战争后期装备战斗力保持和生成其决定作用。实战化的装备维修保障期待能够胜任实战化维修保障的人才,既期望具有作战指挥能力,又期望胜任装备维修需要;既期望满足装备维修工作的现实需要,又期望适应装备维修发展需要。因此,装备维修保障人才是一支懂战术、又懂技术,懂军种、又懂合成,既懂指挥、又懂保障的复合型装备技术维修的人才队伍。

当前,装备新旧更替加快,型号数量大幅增加,施工建设规模空前,部队实战训练强度提升,红蓝对抗难度加大。各类型装备频繁机动,各类装备寿命期内的集群化保障需求迫切、部队独立抢修保障能力急需提升。

一、面临的形势

新时代,装备战斗力的保持和生成,以及向新领域拓展与可靠的装备维修保障息息相关。从美军近年来发动的局部战争来看,勤务与保障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贯穿了平战、连起前后方,有力地保证了美军在屡次战争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軍的实战化装备保障作为要素已经向作战环节渗透,既关注装备性能更关注装备性能恢复的能力。

面对紧迫的形势需求,部队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急需与当前的培养模式不对口,尤其是培养的人才已经难适应新时期的使命任务要求,难以满足部队对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迫切需要。尤其是急需提升和建设特装车辆维修技术实践与阵地工程装备实践平台,急需贴近装备组织现地教学、结合装备实践实训;急需贴近部队需求,提升野战抢修能力,优化改进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提升装备战时维修保障能力。

一是必须破解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缺少实训的难题。装备维修专业对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机结合,综合实训环节必不可少。随着部队实训实战强度增加,部队对院校培养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期望更高,能否当好装备医生、快速恢复装备性能成为检验学校培养装备维修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标准。没有贴近装备、实装实训难的问题,已经限制了维修保障专业学员在基层部队的发展,建立装备维修实训平台,就是着眼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展开,将学员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装备维修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学历教育与第一任职岗位有效对接的重要保障。

二是必须破解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人装脱离”的难题。随着装备动用频度增加,各种故障接踵而来,给装备维修保障分队带来很大压力。部队所属的工程装备更是工作环境恶劣,使用频繁,基层的维修保障能力不足导致装备的缓修、失修,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近年来,旅团和工程部队依靠厂家、地方知名大学等平台开展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回炉深造和能力提升,但这缺乏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系统培训,缺少实战装备维修实战化保障探索、缺少实战装备抢修能力提升的培养,维修保障人才梯队与维修保障能力需求间存在很大差距。

三是必须破解装备维修实战化保障支撑难的问题。集群化维修保障是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赴部队调研发现当前装备维修保障水平与实战化维修保障还有距离,尤其是在模块化维修基础建设还不具备,换件式维修队装备保障带来的是整体的维修保障能力持续下降,相关的维修技术储备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为此,要适应实战化装备维修保障新需求,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在顶层设计上着力提升维修人才的组训能力、维修能力、指挥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好教材的实用性、实战性、实践性。针对这些矛盾,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合力培育和提高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学员的综合素质,为新时期装备可靠保障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提高实战化维修保障人才的几点思考

(一)瞄准能打仗实战要求,牵引专业改革

维修保障专业要关注装备保障在实战中的重要地位,在坚持围绕教育部专业划分主线的基础上,适应新型合成力量要求,聚焦培养目标,丰富相关内容,提升专业任职愿景。一方面,“凸出技术专”到“专通结合”的转变。“专”就是着眼本专业在本领域的前沿性和系统性,开发的是学员在未来五年具备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基本思路,为学员在本专业领域发展起奠基作用,但学员岗位第一任职的能力略显薄弱。突出通,则照顾了学员的第一任职,但是专业厚度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培养的装备保障人才不仅关注技术专业性强的优势,还要在踢好前三脚的通用性做文章。在专的方面,就是由机械向电、信息转变,提升课程的深度难度,向设计原理,控制方法推进,增加专业深度和厚度;在通的方面,主要是实装实训着力推进虚拟维修、实装操作运用、综合实践,提升学员运用保障装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突出主战装备保障与作战装备与工程装备统筹协调的问题。对于机械专业合体后,装备保障的面更宽,内涵更丰富,必须将主战装备的保障和工程装备的保障统筹思考,扩大内涵。

(二)瞄准实战保障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实战化维修保障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瞄准实战化保障要求进一步优化结构、强化深度、拓展广度。一是围绕专业内涵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在知识难度上,将推动《发动机结构与原理》《底盘结构与原理》《电器原理》课程向《柴油发动机技术》、《车辆底盘设计技术》、《电子系统》设计推进,提升学员知识层次。调整知识结构,深化《装备维修技术》课程改革,分离《维修工艺实践》,推进《装备失效分析》课程建设。整合《装备管理》、《装备维修管理》、《装备维修工程学》、《装备维修保障概论》课程,浓缩为《装备通用质量保障》、《装备保障》课程。推动《工程材料》课程向《装备材料》转变。推动《液压系统原理与维修》向《装备液压与电动传动系统》转变。加强故障诊断课程的针对性,形成电气故障诊断学。保持《工程测试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不变。

二是围绕首次任职拓宽知识面。在强化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通信基础知识》学习,增强学员的任务筹划能力。在武器概述的基础上,增加《保障装备和工程装备》知识,从宏观上让学员系统掌握“战、通、后、保、工”装备体系。设《工程装备原理与使用》等课程。新增《军事装备计量学》、《备件物资供应投送技术》课程。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员动手能力。整合装备维修综合实践课程,扩充相关内容,将仅依托实验室现有资源向依托教练团、实验室、工厂相结合的模式,即装备观摩1天,发动机维修2天,工程机械维修2天,维修技术应用2天。推动《金属工艺学》向《金属工艺实践》转变。

(三)立足技指保障融合,重塑课程内容

一是结合装备维修工作“理论多、技术新”的特点,坚持“教材内容与维修前沿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维修实践联合驱动,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思路,突出维修技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化维修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工艺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重点培养学员的维修实践能力和科学运用能力。

二是以典型装备维修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按照零件修复技术、设备应急拆修、典型设备维修的顺序,构建了失效机理、维修技术、维修工艺、典型零件修复等几大模块,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形成小的模塊,如失效机理模块由磨损、腐蚀、变形、断裂等小模块组成,维修技术由热喷涂、电刷镀、粘接与粘涂等小模块组成,教学过程中,每个小模块作为一个专题,基本实现了专题式教学。

三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及时融入新理论、新技术,紧密结合维修实践,注重各方面知识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基础方面,紧扣机械装备失效模式讲机理、讲思路,帮助学员建立科学的装备失效分析能力;在维修技术方面,注重平时维修与战场抢修相结合,及时把维修新技术的探索与设想作为研讨课题引入教学,深化学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员学习积极性。在维修实践运用方面,注重与装备维修、工程机械维修紧密结合,把武器装备中典型零件的维修以案例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员兴趣,更好掌握武器装备维修的技术与工艺。

(四)瞄准部队实战要求,优化更新教材结构

装备维修能力的整体培养必须依靠于科学的教材,实战化装备维修保障涉及到维修保障指挥、维修检测、维修技术、结构原理等方方面面,识点多,内容庞杂,教学内容与维修背景结合紧密,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近些年装备维修技术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如赛车快速维修技术、虚拟维修技术、快速堵漏技术、快速成形技术、信息化维修技术等。这些技术既给部队装备维修能力不足的现状带来巨大冲击,又为一线教学提出机遇与挑战。为此,在教材设计层面,分为装备维修理论模块、装备使用失效模块、装备维修过程控制模块、不同装备失效模式采用的维修技术、以及针对装备体系划分出来的机械设备维修、液压设备维修以及光学电器元件的维护模块,从装备平时维修到装备战场抢修,从修复技术到维修训练,在宏观上形成“两纵三横”的知识分布状态,将维修模式与学习者的维修能力联系起来,有利于任务驱动式教学,以期提升部队装备的维修能力。

一是遵照装备使用寿命周期的规律。即装备损伤与维修技术教材在编排过程中,首先突出装备全寿命全周期规律,并在寿命周期内随寿命产生性能劣化,进而产生维修而焕发生命的基本思路。

二是在逻辑上遵循由表象到本质的思路。即装备维修通常面向的是损伤的装备,或处于长期使用周期内的装备,因此,装备失效模式判定是基础。因而,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到微观到装备损伤机理形成跨尺度的关联,使得装备维修能够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本质上的解决,以期从本质上提高装备的寿命。

三是遵循以机械为基础兼顾液压电器的维修思路。目前,在装备维修实践中,液压和电器的维修是主体,在维修过程中,突出体现为换件维修。但是在维修一线调研时,编写组也发现,无论是液压还是电器元件的维修与维护保养,发生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形成的基本结构。由此,在教材编写时,我们以机械装备维修为基础,但又兼顾到液压结构、电器结构的失效与维修问题,使得装备维修的问题,由上装、液压、电器等高端的问题转化为操作性更强的机械问题,得以将装备维修的问题进行简化。

(五)瞄准实战化维修能力生成,优化教学设计

为解决装备组织现场教学、结合装备搞维修实践教学水平还达不到部队急需的水平,开展前沿维修理论、新装备知识学习训练还不够的问题,在课堂设计中要做到:

一是知识点编配逻辑遵循“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的思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新理论、新技术及前沿知识,淡化、删减过时知识。注重理论应用,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把装备中典型零件的维修以案例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员兴趣。在前两章主要描述装备维修技术的发展以及与维修紧密相关的装备性能劣化,与维修安全的问题,既浅显又能够让学员唾手可得,但又在装备维修实践中非常重要;在攻坚阶段,有两个主要模块:即装备失效模式、装备维修过程控制。这两个问题是装备维修技术的根子,跨尺度的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问题多,也是装备维修的重点;而在后面按照逻辑的模式学员建立了装备维修过程中全系统全周期的理念,很自然能进行装备维修问题的判定,在此由表面损伤修复技术、变性修复技术、断裂修复技术、战场抢修技术、电器维护技术以及维修训练技术组成,让学员能在寓教于乐中,将前期学习的知识点逐渐地转化为装备维修能力,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上得到共同提高。

二是教学组织既重视传统维修技术及具体运用,又把现代维修技术、方法融入教学中,把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科学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同时采用课前深入学员营、期中与学员交流探讨以及课程结束学员进行无记名评价的方法,增强教员严谨、务实、诚信的教学态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时收获评析是课堂与实践互动点睛的过程。通过案例的引入,用装备维修实际发生的案例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案例分析入手让学员在情景想定、角色想定、完成任务目标,进而运用知识要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案,完成维修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转化。主要包括课堂讲评、收获分析和成果评价三个方面。课堂讲评:结合课堂研讨的情况,对案例分析完备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评;收获分析:结合课程实际,每名学员学习经历的体会撰写一片议教评教的收获或建议,进而改进教学效果。

(六)围绕实战化要求,严格教学实施

一是主动打通教与学之间的界面。依据装备维修实战化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实施计划制定了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授课时间等教学要素,为教员适应课程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和经验。根据部队实际和学科发展,及时更新教案课件。开课前,任课教员要认真准备教案,熟悉教学内容,完善多媒体课件,形成完备的教学“三件套”。

二是積极推动集中备课。针对各自教员的缺优点,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备课、编写教案,最后集体研究讨论、完善教学教案。在授课过程,任课教员结合自身实际修改教案,使教案能发挥自身特色。教学组编写教案时严谨认真,完整规范,编写试题库的质量也较高。考试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和笔试成绩,考试结束后,及时组织教学组对试卷进行分析,分析报告科学。

三是注重教员自我提升。任课教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评比活动,通过校系教学督导组专家的指导,促使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员通过了解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征求督导组专家与学员的意见,分析作业、操作、试验和考试成绩等方式开展教学效果自评,教学效果自评结果为优。

四是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定期组织学员进行教学讨论。通过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评的方式,检查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很好地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能较好地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学员到部队后从事装备维修与装备技术保障方面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洪成,刘增勇,刘亚东,等.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维修改革人才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9):84-85.

[2]张冕,刘轶浩.武警车辆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20):259.

[3]罗德良,涂三军.陆战部队新型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14,28(07):76-77.

猜你喜欢

实战化课程体系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军事院校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战时装备采购综合演练的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