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能力测试中的互动研究

2020-04-17栾岚袁菲辛丹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动

栾岚 袁菲 辛丹

摘  要:文章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分别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口语能力测试中与同伴的互动和与考官的互動。研究对象分别参与这两种测试,两种测试的题目都是讨论题且有类似的口语提示。定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考试中和同伴互动的口语成绩总体上高于考生和考官互动所得的成绩。定性分析则表明学生在和同伴互动的口语考试中表现更为突出,配对式的口语考试形式更有助于激发考生之间的互动、意义的协商及更为复杂的口语产出。

关键词:互动;口语能力测试;配对形式;社会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068-03

Abstract: From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s of EFL test-takers in oral proficiency testvia two test forms: one in which they interacted with examiners and the other in which they interacted with their partners. All test-takers participated in both test forms involving a discussion with comparable speaking prompt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st-takers gained higher scores interacting with their partners than with examiners in the oral proficiency test. Qualitative data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ir partners in oral proficiency test and the paired testing form resulted in more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of meaning and more complex output.

Keywords: interaction; oral proficiency test; paired forms; sociocultural theory

引言

英语听说能力是国际化进程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国际化进行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尤其是说的能力要求则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强调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化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要求》,2007)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这两个纲要性文件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

鉴于此,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探讨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口语能力测试中学生的口语表现。通过分析学生在口语考试中与同伴的互动和与考官的互动的不同表现,期望能为今后的类似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口语考试的任务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考生与考官的互动

考生和考官之间的口语互动常出现在访谈这一类测试形式中(Lazaraton, 1996),该类口语测试形式中考生和考官之间的话语互动呈现出不对称性,即考官经常控制着话语权(Van Lier, 1989)。Young & Milanovic(1992)的研究除了关注在口语测试中双方是如何进行互动的,还同时关注了目标导向对于考生在考试情境中的影响。

此外,更多的研究则关注于考试中考官的行为对于考生口语能力表现的影响(Brown, 2003,2005;O'Sullivan,2000)。Lumley & Brown(1996)通过研究在角色扮演中的考生和考官之间的互动发现考官有时会简化自己的语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做出回应。相反地,如果在互动过程中,考官过多地干预考生则会妨碍考生的表现。Ross & Berwick (1992)则研究考官在访谈测试形式中做出的调节,如展示问题或理解检查,以此确定考生明白问题的意思。Lazaraton(1996:151)通过分析剑桥英语口语考试中考生和考官的互动,发现在考试过程中,考官提供的帮助一般分为八类,但是对于这类帮助对于考生分数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考官的话语结构的不确定性,尽管可以通过培训来引导在访谈这类口语测试形式中考官的话语,但其不确定性仍然无法改变(O'Loughlin, 2001)。

(二)考生之间的互动

配对或小组测试形式作为传统一对一口语访谈考试形式的替代形式应运而生。有的学者认为这类测试形式的出现是出于语用的考虑(Hilsdon, 1991; Reves, 1982);有的学者则认为配对测试对于课堂特定的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反拨作用(Hilsdon, 1991; Taylor, 2000);有的学者则认为配对测试形式的出现则是由于其可选择的任务形式更为多样化(Shohamy, Reves & Bejarano, 1986; Taylor, 2001)。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配对测试形式对考生的表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Fulcher, 1996; Van Moere,2006)。

有些研究则侧重于考试中的变量对于考生的影响,如互动双方的熟悉程度(O'Sullivan, 2002)和口语水平的高低(Iwashita, 1996)。Galaczi(2008)研究了在剑桥第一英语证书考试中的互动形式,研究表明配对测试形式更加有助于测试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合作导向,容易取得较高的成绩。当然,测试中任务形式不同,也会导致考生的表现不同。正如O'Sullivan(2002:277)指出“考生互动形式中采用的各种测试任务急需学者进行广泛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考生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口语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分析,确定哪种互动类型更加有利于考生更好的发挥。同时,本研究还关注了两种不同形式中的互动特点,从而为相关的考试构念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在口语能力测试中,考生的表现是否会因为其互动对象的不同有所不同?比如,考生-考官之间的互动和考生-考生之间的互动?

2. 两种口语能力测试形式中的互动有什么特点?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考生(10人),另一组为考官/评分员(10人)。考生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他们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考试成绩在425-500分之间。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1)他们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绝大多数学生的首次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这个分数段;(2)通过大学一年级在英语课堂上的口语相关练习,他们基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口语能力较刚入学有一定的提高。参与本研究的考官为外语系的老师,他们主要讲授的是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且熟悉相关口语考试的流程及评分标准(雅思、PETS、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等)。参与本研究的10位老师既作为考官在口语考试中和考生进行互动,同时也作为评分员,对学生的口语表现进行打分。

(三)研究过程及数据分析

为了回答本研究提出的两个问题,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的结果旨在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学生在两种不同的互动形式口语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如何。通过对考试的录音进行转写进行定性分析,该结果可以为第二个研究问题提供答案,即两种互动形式的特点,该结果可以为定量分析提供补充性说明,同时也为今后的口语测试中的试题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的口语测试题目分别为changes in language use due to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Topic A)和people's addiction to wechat(Topic B)。学生首先拿到的是关于这两个话题的两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面有一些提示的问题,学生在5分钟内看完文章后,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复述,而是发表对这一话题的看法。5分钟阅读完文章后,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学生不允许再看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关于这一话题的相关背景知识,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学生可以做笔记,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参考笔记的内容。

两种互动形式分别为考生-考生互动及考生-考官互动。学生分别参与两种不同形式的口语测试,而且同时参与2个话题的讨论。学生在试验结束后应该有4位不同的评分员根据他们参与的口语测试话题给出的4个分数。在考生-考生互动型口语考试中,两位评分员的角色是观察员,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而在考生-考官互动考试类型中,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考官也需要对学生的口语表现进行打分,同时有另一位教师作为观察员对学生的口语表现也给出相应的分数。本研究的评分标准采用的是整体6分制评分方法,分别从语言的复杂性、准确性、逻辑性、话题的处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如分差超过2分则协商赋分。

三、研究結果与讨论

(一)定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考生在配对互动考试形式中的分数明显高于考生和考官互动形式中的分数。考生与考官互动的测试形式中考生成绩的平均分为4.88,标准差为0.66,最低分为3.3,最高分为6。在配对测试形式中,考生成绩的平均分是5.08,标准差是0.78,最低分是3.0,最高分仍然为6。

本研究中的两种测试形式都旨在测试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因此,把学生在两类测试形式中的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性。

本研究还通过转写学生口语考试的录音,旨在考查学生在两种考试形式中的互动特点。转写结果表明,考生-考生的互动测试形式中互动形式更加地多样化,如信息确认、询问、征询同意、澄清要求,解释、更正信息、寻求帮助、征求意见等。两种不同的测试形式中,信息确认这一互动特征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而在考生-考官的互动测试形式中,对于考官来说,最显著的互动话语特征则是问问题。这一特征也表明两种测试形式的特点。考生-考官互动形式中,考官更加依赖于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而考生-考生测试形式中,互动的复杂度和范围都更为广泛,两位考生通过各自的话语共同完成一个口语测试任务。

(二)定性分析结果与讨论

定量分析已经显示出两种不同的互动测试形式的特点,而定性分析则通过考试中的互动片段的分析解读为定量分析提供补充信息,更好地说明两种测试形式的特点。通过对口语考试音频的转写,我们发现在考生-考官的测试形式中,考官经常通过问问题的形式让考生参与到互动之中,有些时候尽管考官一直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激发考生的互动热情,然而效果却不理想。有些时候考生只给出简单的单词回应考官的询问,具体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T: do you use the Internet or the email to keep in touch with

L: En...

T: With your friends

L: Yes

上面的例子是考生(L)和考官(T)之間的互动片段,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考官试图通过问题让考生更多地参与到互动中来,甚至提供了一些提示,然而考生的反应则不尽如人意,始终用简单的词汇来应对考官的询问。这种情况下,考生完全把互动的主动权交到了考官的手中,由考官掌控整个互动。

而在考生-考生互动中则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情况下,考生还是愿意参与到讨论中,且倾向于用各种策略来展示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尽管也会出现两个考生在考试中话轮转换不均衡的情况,但总体情况明显好于考生-考官的互动形式,没有出现一方主导会话的情况出现。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旨在证明两种口语测试形式中的互动特点。研究表明,考生-考生配对测试形式中,考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对话中,成绩也明显高于考生-考官测试中取得的成绩。在考生-考生配对测试形式中,互动的形式更为多样化。

本研究仅仅是一项探索性尝试,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人数少,变量少等。但其研究发现也印证了前人的一些研究,希望该研究能为其他类似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更好地探讨互动类型以及测试任务,从而激发考生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Brown, A. Interviewer variation and the co-construction of speaking proficiency[J]. Language Testing, 2003(20):1-25.

[4]Brown, A. Interviewer variability in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s[M]. Frankfurt: Peter Lang, 2005.

[5]Fulcher, G. Testing tasks: Issues in task design and the group oral[J]. Language Testing, 1996(13):23-51.

[6]Galaczi, E. D. Peer-peer interaction in a speaking test: The case of the 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 Examination[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08(5):89-119.

[7]Hilsdon, J. The group oral exam: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A]. In J. C. Alderson & B. North(eds.). Language Testing in the 1990s[C]. London: Macmillan, 1991:187-197.

[8]Lazaraton, A. Interlocutor support in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s: The case of CASE[J]. Language Testing, 1996(13):151-172.

[9]Lumley, T. & Brown, A. Specific purpose language performance tests: Task and interaction[A]. In G. Wigglesworth&C. Elder(eds.). The Language Testing Cycle: From Inception to Washback[C]. Canberra: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1996:105-136.

[10]O'Loughlin, K. The Equivalence of Direct and Semi-direct Speaking Tes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O'Sullivan, B. Exploring gender and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performance[J]. System, 2000(28):373-386.

[12]O'Sullivan, B. Learner acquaintanceship and oral proficiency test pair-task performance[J]. Language Testing, 2002(19):277-295.

[13]Reves, T. The group-oral examination: A field experiment[J]. World Language English, 1982(1):259-262.

[14]Ross,S. & Berwick, R. The discourse of accommodation in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2(14):159-176.

[15]Shohamy, E., Reves, T. & Bejarano, Y. Introducing a new comprehensive test of oral proficiency[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86(40):212-220.

[16]Taylor, L. Investigating the paired speaking test format[R].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SOL Examinations Research Notes, 2000(2):14-15.

[17]Taylor, L. The paired speaking test format: Recent studies[R].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SOL Examinations Research Notes, 2001(6):15-17.

[18]van Lier, L. Reeling, writing, drawling, stretching, and fainting in coils: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s as conversation[J]. TESOL Quarterly, 1989(23):489-508.

[19]Van Moere, A. Validity evidence in a university group oral test[J]. Language Testing, 2006(23):411-440.

[20]Young, R. & Milanovic, M. Discourse variation in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2(4):403-424.

猜你喜欢

互动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互动模式下的幼儿美术创作教学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