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2020-04-17李桂华
李桂华
【摘 要】 目的: 讨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方式及对应的治疗措施。 方法: 筛选出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实施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处理的患儿82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对患儿进行分组,即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给予单一的抗病毒疗法,观察组运用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记录、对比两组的临床诊治结局。 结果: 较之参照组,观察组的诊治有效性明显提升17.07%(P<0.05)。 结论: 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入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诊治结局甚佳,对患儿临床表征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240-0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由多种病原体诱发的儿科疾病 [1] 。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常见的感染病毒包含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类型,而且患儿极易伴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等多种感染症状 [2] 。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治疗措施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实施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处理的患儿82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对患儿进行分组,即参照组与观察组,例数均为41例。参照组男女例数之比为21:20,年龄均数为(5.23±1.23)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之比为22:19,年龄均数为(5.76±1.76)岁。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给予单一的抗病毒疗法,即给予患儿利巴韦林(病毒唑),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每日10-15mg/kg。诊治周期为7天。观察组运用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即给予患儿利巴韦林(病毒唑)、罗红霉素等药物。利巴韦林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每日10-15mg/kg。罗红霉素的给药方式为冲服,给药剂量为每次2.5mg/kg,2次/日。诊治周期为7天。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的临床诊治结局,即患儿的临床诊治有效性。显效:患儿咳嗽、头痛、鼻塞等临床表征彻底性消退,给药后3-5天患儿的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对患儿的相关指标实施检查处理后,未见异常现象;有效:患儿的相关临床表征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且给药后3-5天患儿的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无效:患儿的相关临床表征并无明显的变化迹象,甚至趋于严重化,且给药后3-5天患儿的体温未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分析处理,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5)。
2 结果
参照组中显效、有效、无效情形对应例数为14例、18例、9例,对应的占比为34.15%、43.90%、21.95%,即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8.05%;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情形对应例数为17例、22例、2例,占比分别为41.46%、53.66%、4.88%,临床诊治有效性为95.12%。可知,较之参照组,观察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超出17.07%(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含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两种类型 [3]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全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占比约为10% [4] 。其中大部分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继发性,由于病毒感染对患儿的上呼吸道的局部防御机制造成破坏,致使潜伏的细菌伺机侵袭上呼吸道。少数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原发性,常见细菌包含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另有一小部分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致病病毒包含甲型流感病毒及乙型流感病毒,且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不论是由甲型流感病毒还是乙型流感病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均存在咳嗽、流涕、鼻塞、肢体乏力等临床表征,而且具备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相较于乙型流感,甲型流感感染患儿均存在较为严重的恶寒、发热等症状,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及抵抗力相对较弱,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因此,患儿极易合并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情形。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深部呼吸道标本的采集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培养时间相对较长,极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征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对患儿的上呼吸道感染类型进行鉴定,以便给予针对性的诊治措施。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抗病毒疗法、抗生素疗法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抗病毒药物包含炎琥宁、利巴韦林等,而抗生素药物包含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给予患儿抗生素疗法实施诊治处理时,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及细菌培养结果来选取适宜的抗生素,以免发生抗生素滥用事件。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可知,较之参照组,运用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的观察组的诊治有效性明显提升17.07%。这一结果再次证明,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入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表征,有助于获得良好预后,提示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效、可靠。
综上所述,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入抗病毒联合抗生素疗法,诊治结局甚佳,对患儿临床表征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丽.金莲花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标记物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5):2004-2006.DOI: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8.15.027.
[2] 王铖芸.94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回顾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17(1):142-143.DOI:10.3969/j.issn.1671-945X.2019.01.095.
[3] 高海锋,乔芬,赵秋剑, 等.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3):379-381,384.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9.03.026.
[4] 黃爱玲,李育文,李海萍, 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J].家庭医药,2019,(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