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与凝血功能研究

2020-04-17赵瑛修刘蔚刘纲

健康大视野 2020年5期
关键词:镇痛效果凝血功能

赵瑛修 刘蔚 刘纲

【摘 要】  目的: 探究颅脑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近期在我院接受颅脑手术的患者根据镇痛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主要运用吗啡进行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氟比洛芬酯进行镇痛。 结果: 经比较,在术后30min、60min,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对发现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更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结论: 对颅脑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具有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颅脑手术;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06-01

颅脑损伤是临床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危急症,其病情的变化比较快,预后性较差。目前在临床治疗当中,手术是十分常用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神经外科手术均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从而导致多数颅脑手术患者在术后均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而剧烈的疼痛极易引发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及多种激素释放增多 [1]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效果。因此,临床中对于颅脑手术患者需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术后镇痛措施。本文为了深入探究颅脑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手术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颅脑手术患者均于本院接受治疗,纳入时间由2018年6月开始,到2019年5月结束,根据镇痛方法将纳入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均值(44.1±7.7)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6岁,均值(43.7±7.8)岁。此次研究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已签字认可;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符合对比需要。

1.2 方法

两组麻醉前,均经肌肉注射予以0.1g苯巴比妥钠、0.5mg阿托品,随后行麻醉诱导:经静脉予以0.05-0.08mg/kg咪达唑仑、0.15-0.25mg/kg芬太尼,1.0-20.mg/kg丙泊酚、0.10-0.12mg/kg维库溴铵。展开气管插管,控制8.0-10.0mg/kg的潮气量,10-12次/min的呼吸频率,1:2的呼吸比,4.6-5.9Kpa的PCO2。术中通过泵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铵对麻醉进行维持。

两组患者均给予不同镇痛泵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吗啡30mg;观察组给予20mg吗啡联合氟比洛芬酯2mg/(kg·d)。生理盐水预充至100 ml。背景剂量设为每小时2ml,追加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为15分钟 。在手术开始前5分钟对照组患者给予5ml的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1 mg/kg。

1.3 评价标准

(1)借助VAS评分量表 [2]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判定:量表总分为10分,无痛为0-1分,2-3分为中度疼痛,4-5分为重度疼痛,6分以上为剧烈疼痛。分别于术后30分钟、60分钟进行一次判定。

(2)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借助了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以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上述数据统一由(x ±s)的方式呈现,采用t检验,当最终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时代表该项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VAS评分

经比较,在术后30min、60min,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对发现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凝血功能各项指标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指患者头部受到暴力或者间接作用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肢体瘫痪、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经静脉注射给药后,可通过脂微球释放,对氟比芬进行水解,对病变部位的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实现镇痛的效果 [3]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知,采用氟比洛芬酯进行镇痛的观察组患者,其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行组间比较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颅脑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具有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娜, 范红娜. 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OX-2表达影响[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11(5):359.

[2] 邹良旺, 赵喜越, 邱恩毅,等.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术后镇痛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7(3):206-210.

[3] 刘展, 司小萌, 司海超. 氟比洛芬酯对老年手术患者血清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8,8(5):18-20,37.

猜你喜欢

镇痛效果凝血功能
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导乐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