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0-04-17赵海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赵海峰

摘  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守旧,教学设计目标不明确,教学秩序混乱等现象,均可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听课中的见闻,选取几个低效现象教学片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能、情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课堂的有效生成是每个学科和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想要知道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就要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什么,得到怎样的发展。反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少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充斥课堂,甚至一些评优课都未能幸免,那么最普遍的家常课,则不得而知。

[片段一] 教学目标不明

师:同学们好!能跟你们一起学习,非常高兴,你们呢?(教师走到一名同学面前)xxx 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握手)

生:老师好!

师:大家观察到,我们握了几次手?

生齐答:一次。(板书:2人,握手1次)

师:现在请第二位同学与第一位同学和老师分别握手。同学们观察我们三人,互相握手,一共握手几次?

生:3次。(板书:3人,握手3次)

师:刚和两位同学握手的瞬间,心里感到特别温暖,相信你们同学之间握手也会有这种感觉。现在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握手一次。(学生四人互相随意握手,师强调:勿遗漏,勿重复)

师:如果时间充裕,希望全体同学都互相握握手,增加彼此的感情,让班级更和谐、团结。大家思考一下,目前我们班上有32名学生和1位授课教师,若我们33人,每两人握手1次,一共握手多少次呢?

(学生思考并计算,分别给出528、521、496等答案)

师:同学们的答案较多,但正确答案唯有一个,究竟有多少次呢?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探究这个话题。(板书:数学思考)

……(进入新课)

[思考] 这个“握手”活动的教学片段,具体想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是激趣导入法,还是想提出问题?师生第一次握手后就板书,让听课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过于突然,明明是在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怎么就板书了?第二次亦是如此。第三次四人握手时,教师提醒握手勿遗漏和重复,可见该教师已预设出有遗漏或重复的现象,但具体用怎样的握手方法,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课堂中并没有体现。此时,直接跳跃到思考环节,课堂中33人,每两人握手一次,一共握手多少次?学生对解题策略和方法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动手计算,令人费解。令人更意外的是,学生都进行了计算,还得出各种计算结果,尽管结果不同,但学生究竟是怎么计算的?他们事先就知道握手的规律和计算方法了吗?还是有其他隐情?这种情况引起了听课者的注意和思考。但是,教师没有过多展示,而是直接按照教学计划,进入“6个点、8个点,能连几条线段”的教学了。笔者认为“握手”的活动可做以下改进。

一样由师生二人问好与握手开始。

师:再来一位同学怎么握?(分别与前两人各握一次)

师:第三位同学上来怎么握呢?(分别与前三人各握一次)

师:第四位同学上来怎么握?你们想到些什么?(每个新上来的同学,都与前面的人分别握一次)

师:以前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如果想每个人都上来握手一次,但时间不允许,大家想想有沒有什么办法?(可以画图)

师:那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一画,6个人该怎样握手。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画完比较一下,哪副图表达得最清晰,研究得最深刻。

……

通过有序的演示与操作,学生自主地得知,想不出现遗漏或重复,就要有顺序的握手。沟通已有的知识“数线段”,给学生画图和探究规律做铺垫。

[片段二] 教学刺激蜻蜓点水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你们见过吗?(见过)说说你们认识的图形。

生:正方形、三角形、钟、五角星、剪刀形。

师:其实在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朋友。(动画演示,抽象出各种角)

师:请大家大胆地猜测一下,它们的名字。

生:小人、拐杖、大于号、角、小于号……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我们听听柿子老师怎么说。(播放柿子老师的录音:上图这些图形的名称是“角”)

师:这些图形的名字是“角”,本节课,我们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角”。(课题板书:认识角)

师:请同学们摸摸手中的三角尺的这个地方(顶点),有什么感觉?(尖的)再摸摸三角尺的边,有什么感觉?(平的、直的)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认识了角,还能判断角。生活中的角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学生找角)

[思考] 在“认识角”这个教学片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物品平面图,并将这些物品和图形汇总寻找藏着的新朋友,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猜测这些图形的名称,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是“角”,然后揭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认识角”,随而感知角和边,寻找生活中的角等。其实,从寻找角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角,并没有建立完整的概念。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起始学生对“角”的表象,没有深入感知,缺乏完整的理解,从而影响了“角”概念的建构。因此,本片段可做以下调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新伙伴,找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生表达得不一定准确,却有独特的发现)

生:这些新朋友都有拐弯。

师:哦?有哪些拐弯的地方?(指出)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尖的)有没有不拐弯的地方?

生:有(请指出)

师:这些地方是怎样的?(直的或平的)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三角尺,感受一下这些尖的和平直的地方。

……

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对角产生最基本的认识;从摸角的过程中体验“角”,产生相应地感性认识;从画角中凸显“角”的特征,获得各部位的名称;再次从多媒体显示屏上观察并抽象出“角”的特征,不断刺激和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促使学生建构“角”的概念。

其实,教学就是反复作用并刺激于学生,让其做出反应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刺激,激发学生对知识做到“初步感知—深化认识—强化理解”,以形成有效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