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知识结构,发展逻辑思维

2020-04-17陈敏婷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知识逻辑小学

陈敏婷

摘  要:逻辑思维培养是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科学地、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探索数学学习中的逻辑规律,以期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数学;小学;知识;结构

逻辑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离不开科学严谨的知识结构,它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沃土,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构建的,有序、递进地揭示了逻辑规律的发展历程,是引入逻辑规律的最佳契合点,也是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出发点。

一、相互联系,融合数学教学的任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课堂内容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知识结构”是“四基”之一,“逻辑能力”是“十个核心词”之一 [1]。纵观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数学除了基本概念之外,其他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这是数学作为一个演绎系统的显著特征,这种演绎一方面使得数学结构具有逻辑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知识结构的学习中获取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思维能力,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新旧知识的下位联系,学生会利用旧知尝试理解新知;二是新旧知识的上位联系,旧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冲突;三是新旧知识的下合意义,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一个或几个旧知为起点对新知进行判断和评价,通常会采用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推理方法,在旧知的不断上升盘旋中连接新知,使之成为知识结构中新的部分。由此可知,知识结构的层层上升实际上就是逻辑结构的层层推理,学生只有掌握了其中的逻辑规律,才能建立科学、灵活的知识结构。

二、相辅相成,构建数学教学的策略

1. 紧扣教材,发现逻辑规律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的形成,公式、原理的推导和运用,重在让学生掌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这其中的逻辑规律非常丰富。在教学设计中,课堂内容要能够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从而在观察、分析、讨论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旧知融入,主动进行推理和论证,准确而快速地发现其中的逻辑规律,进而掌握学习新知的推理方法与技巧。

案例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问题:我们现在要做一个一定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你能计算出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学生对长方体的每个面都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中蕴含不少的旧知。

学生回答:这个长方体盒子由六个面组成,每个面都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测量一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然后将这六个长方形的面积加起来即可。

追问:长方体的这六个面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看着手中的长方体模型,很快明白了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面积相同,只要计算三个面的面积即可。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采用汇报的方式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和讨论,学生很快理解了长方体中长、宽、高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还清晰地了解到长方体中蕴含的逻辑规律,并将其延伸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之中 [2]。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过程,利用学生的旧知探索新知中的逻辑规律,使学生对公式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会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深化逻辑推导

教学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一般具有抽象、结构复杂、综合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难点进行拆分,为学生搭建力所能及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在观察、想象、类比的过程中逐步转化思想,不断深化逻辑推导,实现对新知的归纳、总结,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统一和谐。

案例2:圆柱体积

学生的旧知中有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很难将其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相联系。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利用问题来延伸学生的推理。

问题:分别出示三个底面积相等且等高的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高相等,底面积也相等,根据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即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追问: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如何验证?

借用圆面积的推导方法,可以将圆进行分割,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底面积。有的学生提到了溢水法,学生们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方案。在教师的不断提示和点拨下,学生把圆柱分成了若干小份,将其转化为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利用“萝卜”进行了操作和验证。

推导过程兼顾了复习、提高功能,学生对重难点部分进行了拓展、猜想、设计、操作、归纳和总结,找到了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对应关系,深化了逻辑推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突破与创新 [3]。

3. 疑點补漏,灵活逻辑思维

疑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对数学概念尚未完全理解;二是在解题过程中,试题结果与概念产生冲突,形成新的疑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概念内存在的逻辑不能全面贯通。对此,教师可通过“概念提问”和“试题练习”的方式,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推导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案例3:分数除法

学生在学习之后知道了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但在与以往的知识结构比较后却出现了疑惑。

疑点:(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这两个问题中,前一个是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后一个是分数乘法的计算。初学阶段,学生特别容易产生困惑,将这两点混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试题的计算。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对比中找到逻辑,理解两者的不同。

三、相得益彰,升华数学科学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结构中的逻辑推理要科学运用,需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展示在学生面前,不能过于追求逻辑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学习,两者要能够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抽象、概括性强,而新知是旧知的从属,就可以建立新旧知识的下位联系,适当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由一般性推导其特殊性;如果新知比较抽象、概括性强,就可以建立新旧知识的上位联系,适当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由特殊性推导其一般性;如果新旧知识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就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的旧知实现迁移,将解题方法和技巧同化 [4]。

新旧知识之间的呼应不是一种巧合,而是逻辑结构使然。只要能够正确运用逻辑推理展示知识结构,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清晰、全面的生长点,将知识结构与逻辑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数学学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八——模型思想(上)[J]. 小学数学教师,2014(12):4-9.

[2]  许强. 图形与几何[J]. 贵州教育,2019(z1):58-69.

[3]  贺霞. 依托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 小学教学参考,2018(23):86-87.

[4]  徐文彬,赵东津. “引导发现教学法”解析及其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系列研究之四[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04):10-21.

猜你喜欢

知识逻辑小学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