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教学“三结合”,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性

2020-04-17唐小颖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

唐小颖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对此,数学课堂教学需注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数学活动,主动和助动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过程与结果相結合的引导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效性;三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不够有效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本文以教材为媒介,通过几个教学案例的呈现,就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注意的“三结合”,谈谈自身的一些思考。

一、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数学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需创设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交流等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动中取静、静中思动,并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优秀的数学教师启迪学生的思维,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过程,更教给学生思维、能力和智慧 [1]。

案例1  “求平均数”探究过程片段

活动一:分为A、B两组进行拍球比赛。

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均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赛,学生各个跃跃欲试、信心满满,教室里一片沸腾。

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赛,学生们都面红耳赤地争论比赛的不公平性,不应比总分,而应比平均数。(此过程已耗时20分钟)

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求平均数的方法策略。(教室里热闹非凡,你争我吵)

活动三:借助多媒体播放舞林大会评委亮分的场景。

教学分析:此教师的活动安排真可谓“琳琅满目”,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拍球游戏和观看亮分场景,表面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们也个个主动踊跃、面红耳赤。但是深入观察后却不难发现,这样的探究过程是肤浅的,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探究活动。尽管教学活动满满,却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缺少了数学教学中的火热思考和思维碰撞  [2]。

案例2  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创设的“剪一剪”教学片段

活动过程:猜——剪——说。

师: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片,我用剪刀剪一刀,你们猜可能会剩下几个角呢?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和大家说说你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凝心聚神地思考。)

生1:我认为是3个角。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就是三个角啊。

生2:还有可能是5个角。

生3:也有可能是4个角。

……

师:那你们认为谁的答案对呢?下面留时间给你们动手剪剪看,到底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们一个个快乐地进入动手模式。值得欣喜的是,在学生火热的思考、思想的碰撞下,课堂有了超过预期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剪法多种多样。

教学分析:这种在自主思考和想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动手操作活动,显然已经融合了思考和思维活动的参与。整个过程动静结合,可以说深度思考在课堂中是真实存在的。教师的巧妙安排促进了智慧的生成,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

二、主动和助动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发自内心深处的、积极主动的、自愿式的学习即为主动学习;借助外力的助推,也就是教师巧妙地诱导而激发的学习,即为助动学习。众所周知,小学生是尚未成熟的不具有完整主体性的个体,因此在学习中他们需借助教师的循循善诱式助动来调整、培养、提升,逐步完善自主学习。

案例3  “认识分数分一分(二)”教学过程片段

师(出示教材56页图片):从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绚丽的花儿和灵动的蝴蝶。

生2:你看,那里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圃,里面长着异常茂盛的小草。

生3:地上的砖五颜六色的,有浅蓝色、粉红色,大小不一,这是大块的,这是小块的。

生4: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正在做着有趣的游戏呢。

……

教学分析:教师创设此情境的目的显然并非如此,好好的一节数学课却上出了“语言课”的效果。尽管教师不停追问:“你们从中还能发现什么呢?”学生依然无法给出教师预期的答案。而事实上,此时教师若进行适当诱导,学生的偏差思维便能回归,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很显然,第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适时追问:“那这里有几只蝴蝶呢?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呢?白蝴蝶的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呢?我们再观察一下图片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进行表示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被及时地引入了正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需两者兼顾,也就是说,教师引领着学生共同“奔跑”。在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时,教师需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式时,教师需及时启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需将其引入正轨。因此,教师的诱导式助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促进有效学习。

三、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引导探究

新课改风向标下,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培养价值观的过程称为“过程”;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称为“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也需要强调分析和内化探究结果。我们教师需牢牢把握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亲历思考、观察、发现、探究、分析、归纳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从而深化知识技能,进一步升华学习能力 [3]。

案例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究过程片段

计算:14×12=(   )。

师:我们刚刚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下面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生1:14×10=140,14×2=28,140+28=168。

生2:12×10=120,12×4=48,120+48=168。

生3:14×2=28,28×6=168。

(由于生3的特殊方法,学生似乎开辟了另外一条思路通道,纷纷举手。)

生4:14×3=42,42×4=168。

生5:12×2=24,24×7=168。

……

生10:可以列竖式计算啊。(时间已临近下课)

师:真不错,方法如此丰富。其中最简便、不易出错的就是列竖式计算,那我们就运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吧。

教学分析:此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带领学生亲历“花样算法”,却并未对其进行优化和归纳总结,过程看似丰富,实则毫无结果。那这个过程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思路归类,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最优算法。若是学生一直无法生成“列竖式比较简便”的结论,教师可以出示一道更为复杂的计算题,让学生对比口算与竖式计算的优劣性,进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果。学生只有亲历了对结果的分析和整理,才能有所生成,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把控课堂节奏,预留分析和整理的时间,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结果”。

案例5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探究过程片段

师(展示手中的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24厘米):你们猜猜哪一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更大一些呢?

生:应该是24厘米的。

(学生开始画图验证,思考、讨论、探究……)

生1:对的,就是24厘米的大些。

生2:不对。

生3:可以算对,也可以算错。

生4:我们可以将结论改成“周长长的面积可能大一些”。

生5:不对,周长小的面积也可能大些。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现在再想一下,刚才的结论对吗?

生(一齐):错的。

师:我们一起整理一下,从刚刚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教学分析:学生首先根据直觉经验进行判断,得出一個错误结论,而后经历思考、观察、探究、讨论,思路越发清晰。学生在进行汇报时,教师巧妙地进行诱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亲历了“过程”,而且参与了“结果”的分析和整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做到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挖掘内在的潜能,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范连众,孔凡哲. 做课堂教学中的智慧生成者[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14).

[2]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李树臣. 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9).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