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伟治疗慢性咳嗽经验分析总结

2020-04-17肖瑞龙孔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慢性咳嗽

肖瑞龙 孔伟

【摘要】 分析名老中医药专家孔伟对慢性咳嗽的临床辨治及学术思想和证治规律。选取80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门诊病例记录及回访进行统计、证候治法分析, 了解孔伟治疗慢性咳嗽的核心药物组方、证候分类规律、中药配伍规律。80例慢性咳嗽患者出现证候多为痰湿蕴结、湿热内蕴、风热犯肺等, 孔老师治疗咳嗽的核心组方为蜜款冬花、蜜紫苑、炒苦杏仁、蜜百部、蜜枇杷叶、生甘草、桔梗、蝉蜕、麸炒僵蚕、陈皮、法半夏、麸炒白术、茯苓、党参、桑叶、北沙参、蜜麻黄、生石膏、牛蒡子、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 根据组方规律可将治疗慢性咳嗽常用药物分为几个组合, 分别为疏风利咽、化痰止咳、清泻肺热、调畅气机、健脾渗湿等功效。归纳分析名老中医有效医案的证治规律, 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治水平, 继承和发扬临床思路与经验。

【关键词】 慢性咳嗽;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65

名老中医是中医药学术带头人, 其临床经验是中医行业的宝贵财富。孔伟主任医师隶属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从事中医呼吸系统疾病、内科杂病30年,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尤其对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气肿、肺纤维化、难治性咳嗽、肺心病等疾病采取方证辨证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应用时方或经方治疗咳嗽有其独特的临床经验, 作者在跟师过程中受益匪浅。

咳嗽为临床最为常见之病, 既是一个独立性的病证, 又是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但要应手而效却非常困难。如张三锡言:“百病唯咳嗽难医”。清代名医徐灵胎谓其研求咳嗽治法, 40余年而后稍能措手, 可见治咳实非易事[1]。本文所述之咳嗽多为病因诊断不明和(或)疗效欠佳的慢性咳嗽, 部分患者即使经全面辅助检查, 咳嗽病因也无法明确, 或病因虽然查明, 但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导致咳嗽症状顽固或持续存在, 这类咳嗽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慢性咳嗽”。西医临床上的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呼吸综合征、变应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喉源性咳嗽等是这类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孔伟主任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5版[2], 门诊诊断为咳嗽, 辨证、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记录完整的患者。诊断标准: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 以咳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 即通常所说的不明病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症状的规范原则上尽量依照原文的描述, 参考《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教材。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治疗症状改善或消失并已知情同意者;②近期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者。排除标准: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 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1. 3 方法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候、舌脉、药物、处方等信息进行分析, 总结规范好的慢性咳嗽医案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原则, 寻找慢性咳嗽的用药特点, 挖掘治疗慢性咳嗽的核心药物组方;对用药频次在前30位的症状和药物分别进行分析归类。

2 结果

2. 1 性别分布情况 80例慢性咳嗽患者, 男性占42.5%, 女性占57.5%。见表1。

2. 2 年龄分布情况 80例慢性咳嗽患者, 年龄20~40岁占13.75%, 40~60岁占45.00%, >60岁占41.25%。见表2。

2. 3 舌象情况 医案中对舌象的处理根据舌色(淡白、红、绛、紫、黯等)、舌形(老嫩、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等)以及苔色(白、黄、灰、黑等)、苔质(薄、厚、腻、润、燥等)进行最小化分解处理。如:舌淡胖, 边有齿痕分解为舌体胖、舌质嫩、齿痕舌, 苔黄厚腻则分解为苔黄、苔厚、苔腻等。从单一舌象频数来看, 舌苔以苔白频数最高, 其次为苔薄、苔黄、苔腻、苔滑, 舌质以舌淡红为最高, 其次为舌淡红、舌暗红。

2. 4 脉象情况 医案中对脉象的处理根据中医诊断学28种脉象的位、數、形、势、有力、无力等进行最小化分解处理, 如:脉弦滑数则分解为脉弦、脉滑、脉数。从单一的脉象频数看, 弦脉频数最高, 其次为浮脉、数脉、滑脉、细脉、沉脉。根据脉象主病来看, 弦脉主痰饮、肝胆疾病;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证;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细脉主气血两虚、劳损, 亦主湿病;沉脉主里, 亦主水湿。从脉象推测慢性咳嗽以痰饮内停、气机升降不利及风热犯肺为主。

2. 5 280张处方中药物频数分析 医案中共涉及中药96种, 其中出现频次≥40次35种, 出现频率前30种中药分别为蜜款冬花、蜜紫苑、炒苦杏仁、蜜百部、蜜枇杷叶、生甘草、陈皮、法半夏、党参、麸炒白术、茯苓、麸炒僵蚕、蝉蜕、桑叶、牛蒡子、北沙参、射干、玄参、竹茹、黄连、黄芩、瓜蒌、鱼腥草、浙贝母、蜜麻黄、生石膏、白前、荆芥、炒紫苏子、胆南星。使用频数高且关联强度大的药物为4类:①蜜款冬花、蜜紫苑、蜜百部、炒苦杏仁、生甘草、蜜枇杷叶;②陈皮、法半夏、茯苓、麸炒白术、党参、麸炒白僵蚕、蝉蜕;③桑叶、牛蒡子、北沙参、射干、玄参、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鱼腥草;④蜜麻黄、生石膏、白前、炒紫苏子、荆芥、胆南星。见表3。

2. 6 药物作用分析 款冬花、蜜紫苑、蜜百部、炒苦杏仁 可解痉止咳;生甘草、蜜枇杷叶、麸炒白僵蚕、蝉蜕可下气化痰;陈皮、法半夏、茯苓、党参可调畅气机;麸炒白术、竹茹、浙贝母可健脾渗湿;桑叶、牛蒡子、北沙参、射干可疏风利咽;玄参、生石膏、黄芩、黄连可清泻肺热;蜜麻黄、白果仁、桑白皮可宣肺平喘;炒紫苏子、细辛、姜厚朴可化饮止咳。见表4。

3 咳嗽的中医辨证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 根据分析用药规律发现慢性咳嗽的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 跟师期间, 孔伟主任所治疗咳嗽既有新感之咳, 又有久咳、慢性咳嗽, 现将其经验总结于下。

3. 1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的病变不限于肺, 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者, 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但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 肺为咳嗽的主脏, 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

3. 1. 1 外邪留恋 风邪上受, 首先犯肺, 其中又多夹风热或风寒之邪为患, 风热、风寒之邪侵袭肺卫, 影响肺之宣发肃降, 气机升降失常, 气逆而咳。疾病初期经过治疗后寒热之邪随病外出, 而风邪稽留, 滞于肺卫肌表, 阻滞气机, 发为咳嗽。

3. 1. 2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 嗜烟好酒, 内生火热, 熏灼肺胃, 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 肥甘厚味, 损伤脾胃, 致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阻塞气道, 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 肝失调达, 气郁化火, 气火循经上逆犯肺, 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 常由肺系疾病日久, 迁延不愈, 耗气伤阴, 肺不能主气, 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 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 痰浊阻滞, 肺气不降上逆而致咳嗽发生。

3. 1. 3 内外合邪 平素脾胃虚弱者, 因脾失健运, 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 反而聚为痰浊, 痰湿犯肺, 肺气壅塞, 上逆为咳。若久病, 肺脾两虚, 气不化津, 则痰浊滋生、痰湿内蕴。遇外感风寒, 则表现为寒痰咳嗽;若遇燥邪、风热则易转从热化, 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

3. 2 辨治规律

3. 2. 1 疏散风邪 风邪上乘, 首先犯肺, 肺失宣肃故致咳嗽不愈, 故当以祛风为要。孔主任在临床治疗中多加入防风、荆芥、桑叶、麻黄等具有疏风宣肺之品, 使风邪外出, 气机得畅。

3. 2. 2 益气卫表 患者咳嗽数周, 迁延不愈, 一者因风邪留恋, 二者因患者素体肺脾气虚, 卫外不固, 易感外邪, 致使内外合邪, 肺失宣肃, 咳嗽不愈。故在组方中常加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药物, 补肺健脾, 固卫表、化痰浊, 一方面可驱邪外出, 再者还可扶助正气, 促进机体康复。

3. 2. 3 解痉缓急 大部分患者常表现为干咳、阵咳, 刺激性呛咳, 一般祛风药恐难以缓急, 故于组方中使用蝉蜕、僵蚕等虫类药。现代研究认为慢性咳嗽是短暂性气道高反应所致, 一般认为僵蚕、蝉蜕可以有效降低气道炎症水平, 解除支气管痉挛, 从而有效止咳[3]。

3. 3 诊察要点

3. 3. 1 注意痰的色、质、量 一般痰白清稀为寒, 痰黄粘稠为热, 痰多壅盛色白为痰湿, 痰少清稀透明者为寒饮;夜间平卧时突然咳嗽, 坐起后咳嗽减轻者, 多为少阳证;说话、受风则喉咽痒而干咳者多为风邪郁滞。

3. 3. 2 注意病机的转化 外感风寒, 咳嗽如见痰质由稀变稠, 痰色由白转黄, 有化热趋向者多是向愈之象。但痰白不一定就是寒, 若痰白而粘稠者仍是热或燥;痰黄也不一定就是热, 不能见咳出黄痰便认为是热证, 许多痰湿或风寒咳嗽患者早起后的第一次痰为黄色(此乃夜晚痰郁在肺化热而成黄色), 而后咳出之痰仍是白痰, 其本质仍然是寒或湿, 治疗上要宣肺化痰, 忌用寒凉之药。痰饮之邪为寒, 治当温化, 久治不愈, 饮邪郁而化热, 出现口干欲饮、口苦症状, 但舌质胖润, 舌苔薄黄或薄白, 此当为本寒标热, 寒仍是重点, 同样忌用寒凉之品。

3. 3. 3 个体体质 患者的体质情况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如果为阳盛体质, 阳气有余, 既使感受寒邪, 也很快便热化, 治疗时要注重清泻痰热;若为虚寒体质, 既使感受热邪, 也经常会寒化, 不可单纯认为是热证而过用寒凉, 应温化寒饮;若为阴虚体质, 阴虚火旺, 感受外邪后以化燥, 易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 不可用单独用苦寒或辛热之品, 应用润燥滋阴之品。

3. 3. 4 伴随症状 ①干咳伴随咽干、咽痒。喉中燥痒其咳即作, 痒甚则咳甚。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 通常咳嗽比较剧烈, 夜间咳嗽加剧不能安寐为其重要特征, 遇冷空气、灰尘、油烟等易诱发或加重咳嗽者, 舌苔大多薄白, 脉细或见弦细, 此证临床医学诊断为变异性哮喘, 中医对于慢性干咳的病机则明确提出气机逆乱是关键, 且与肝、肺、胃等多个脏腑有关[4]。中醫辨证为“风咳”, 临证中多选用桑杏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5]。②干咳或咳少量白色粘痰。多见于进餐后, 尤其常见于食甜品如面包、月饼或酸性食物醋、橘子水后加重, 夜间易于发作, 常在卧睡中呛咳而醒。伴随症状多有饭后饱胀、嗳气, 或胸骨后类似于心绞痛样疼痛, 甚者有上腹部灼热, 胸骨后烧灼、嘈杂感、反酸、嗳气、胸闷等, 此证多为食管反流性咳嗽, 中医辨证大多属于肝火犯肺的范畴。③咳嗽、咳痰, 伴随鼻炎病史。除咳嗽咳痰外, 患者通常还主诉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感, 频繁清喉咙、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临床医学诊断为吻后滴流综合征。此证在中医辨证中分为两种:一种为咳嗽或喘, 同时伴有汗出恶风, 鼻塞、擤清涕或黄涕, 遇风寒则咳嗽流涕加重, 咳清痰或黄痰, 舌淡苔薄白, 脉虚, 辨证为肺脾气虚, 风寒外袭;另一种为咳嗽咳痰, 鼻塞, 前额或眉棱骨痛, 擤白涕或黄涕, 遇热加重, 既往鼻窦炎、额窦炎病史, 舌红, 苔薄黄, 脉浮或浮数, 中医辨证为肝肺郁热, 上壅清窍。④咳嗽、咳痰, 同时伴有声音嘶哑。通常发病前有上呼吸道疾病史, 如感冒, 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 咳嗽仍然迁延不愈, 患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可以持续3~8周, 甚至更长时间。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 临床上称之为感冒后咳嗽, 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学认为, 感冒由外感六淫所致, 外感之邪又以风邪为先导, 同时可夹杂寒、热、燥、湿等。感冒后咳嗽多为表邪未解, 其中又以风热为多见, 一般该证中医辨证多为风热犯肺或燥邪伤肺。⑤咳嗽, 同时伴有焦虑、抑郁, 或月经不调。患者诉情绪激动时咳嗽发生或加重, 咳引胁痛, 口干口苦, 情绪缓解时咳嗽减轻或消失;有的女性诉每当月经来临时便出现咽喉不利, 如有痰阻, 咽部不适, 少痰或无痰, 中医辨证该证多属于肝气郁结, 当从肝辨治。

4 咳嗽治疗

咳嗽的治疗“散”与“收”是问题的关键。新咳多为外感, 当以“散”为主;久咳多为内伤, 当以“收”为主。不论新咳与久咳, 都要注意祛除邪气与扶正的有机地配合。有表证者, 当宣肺解表为主, 各种治法都必须服从于解表这一大法, 辅以止咳降气, 而扶正则应当放到从属地位加以兼顾, 扶正勿碍邪, 解表勿伤正。无表证者, 要重视气机之升降。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根本病理变化;肝升肺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临证医案指南·卷二》言:“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 肝从左而升, 肺从右而降, 升降得宜, 则气机舒展。”故治疗咳嗽时应注意疏肝与泻肺的协同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以通降为贵, 腹气通则肺气降, 故“通腹”亦是降肺气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补脾益肾助肺气宣发, 脾为肺之母, 肺为脾之子, 脾主升清, 肺主肃将, 只有脾升清功能正常肺脏的肃降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二者相辅相成;肾主纳气, 肺吸入之气应下纳于肾, 也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需要靠肾的纳气功能来协助完成, 只有肾中精气旺盛才能呼浊吸清, 故脾肾二脏对于气机之升降久咳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临床验案举例

5. 1 患者, 男, 59岁, 2018年3月13日初诊。因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 加重1周就诊。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 2周前因受凉后引发, 输液1周后咳嗽未缓解, 刻下症见:咳嗽, 咳白稀痰, 量多质粘, 稠厚成块, 胸闷气短, 痰出则咳减、胸闷、憋气减轻, 尤以晨起咳甚, 咳声重浊, 体倦乏力, 脘痞, 腹胀, 大便时溏, 舌质淡, 舌尖边齿痕, 舌苔白腻, 脉濡滑。辨证为痰湿内蕴, 治宜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

方用二陈汤加味, 组方:陈皮15 g, 麸炒白术30 g, 茯苓30 g, 蜜款冬花15 g, 蜜紫苑15 g, 蜜枇杷叶12 g, 竹茹10 g, 桔梗10 g, 炒苦杏仁10 g, 浙贝母10 g, 蜜百部10 g, 生甘草10 g, 法半夏9 g, 黨参15 g, 胆南星10 g, 广藿香10 g, 佩兰10 g(后入), 7剂, 1剂/d, 水煎2次, 药汁混合, 共取汁300 ml, 分上下午两次温服。

2018年3月20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 痰量减少, 腹胀减轻, 成型软便, 舌质淡红, 尖边齿痕, 舌苔白, 微腻, 脉濡滑, 以上方继续服用14剂。2018年4月3日三诊, 患者诉咳嗽症状消失, 胸闷气短症状消失, 除晨起偶有痰外, 无其他不适, 纳可, 二便调, 眠可,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滑, 为巩固疗效, 以上方去广藿香、佩兰, 续服7剂, 后随访诉咳嗽完全消失。

5. 2 患者, 女, 42岁, 2018年8月7日初诊。诉1月前因吹空调入睡后感冒, 现感冒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但反复咳嗽

20余日, 干咳无痰, 偶有痰但少而粘连成丝, 咳痰不爽, 咽痒干痛, 唇鼻干燥, 口干, 咽部异物感, 受烟雾及冷空气刺激后加重, 鼻塞, 头痛, 微恶寒, 纳可, 便干, 眠欠安(因咽痒咳嗽无法入睡), 舌质红少津, 苔薄黄, 脉浮。曾行胸部 X 线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辨证为风热犯肺, 温燥。治宜疏风清肺, 润燥止咳。

方用桑杏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方:桑叶10 g, 炒苦杏仁10 g, 蜜款冬花15 g, 蜜紫苑15 g, 射干10 g, 玄参15 g, 生甘草10 g, 陈皮15 g, 党参10 g, 蜜百部10 g, 北沙参10 g, 蜜枇杷叶12 g, 黄芩12 g, 鱼腥草30 g, 炒牛蒡子10 g, 浙贝母10 g, 白前10 g, 荆芥10 g, 7 剂, 水煎服, 1 剂/d, 分两次温服。

2018年8月14日复诊, 患者诉咳嗽大有缓解, 但口干、咽痒, 痒甚则咳甚, 不痒则不咳, 鼻塞恶寒消失, 以上方加蝉蜕 10 g、麸炒白僵蚕10 g, 再服 7剂。2018年8月21日三诊, 诉咽干、咳嗽消失, 偶有咽痒, 以复诊方续服7剂, 诸症消失。

5. 3 患者, 女, 64岁, 2017年12月5日初诊。患者诉咳嗽2月余, 口服抗生素、各种止咳糖浆无效, 特求中医诊治。刻下症见:咳嗽咳痰, 气息急促, 喉中有痰声, 痰色黄量多质稠粘, 咳吐不爽, 咳引胸痛, 面赤, 纳可, 大便粘溏, 1次/2~3 d, 小便色黄, 舌苔黄厚腻, 舌质红, 脉滑数。CT示:右肺下叶支气管黏液栓形成;双肺少许陈旧性病变;双侧胸膜增厚、钙化;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辨证为湿热内蕴, 痰浊壅肺。治法:清热利湿, 化痰止咳。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方: 黄连6 g, 竹茹10 g, 陈皮15 g, 麸炒白术30 g, 茯苓30 g, 桔梗10 g, 炒苦杏仁10 g, 蜜款冬花15 g, 蜜紫苑15 g, 枇杷叶12 g, 法半夏9 g, 生百部10 g, 生甘草10 g, 胆南星10 g, 蜜桑白皮15 g, 浙贝母15 g, 瓜蒌30 g, 7剂, 1剂/d, 水煎2次, 分上下午两次温服。

2018年12月12日二诊, 诉服用3剂后咳嗽大减, 服完7剂后咳嗽、胸闷胸痛减轻大半, 喉中痰鸣音减轻, 痰黄量多, 已能咳出, 舌脉从前。效不更方, 以上方续服7剂。2018年12月19日三诊, 诉喉中痰鸣音消失, 咳嗽、胸痛消失, 偶有胸闷, 痰少色黄易咳出, 纳可, 大便1次/d, 小便微黄, 眠可, 诸证减轻, 几近痊愈, 以原方黄连减量, 改为3 g, 续服7剂, 巩固疗效。

5. 4 患者, 女, 53岁, 2018年10月9日初诊。患者诉2017年8月作甲状腺瘤切除术后出现咳嗽, 每于入夜加重, 服中西药诸多, 罔效。刻下症见:咳嗽, 痰色白微粘, 难以咯出, 情绪波动则加重, 口干苦, 背恶寒, 反酸烧心, 胁痛, 纳差, 便干, 失眠, 舌淡苔薄白, 脉弦长。辨为大柴胡汤证兼有痰饮内停。

方用大柴胡汤加乌梅、干姜、五味子三药文化痰饮, 组方:柴胡24 g, 黄芩12 g, 清半夏10 g, 炒枳实10 g, 白芍20 g, 甘草10 g, 大黄6 g, 乌梅15 g, 干姜10 g, 醋五味子10 g 煅瓦楞子30 g, 7剂, 1剂/d, 水煎分两次温服。

2018年10月16日二诊, 患者诉服7剂中药后诸证均减, 上方去大黄续服7剂, 后电话随访, 诉共服14剂中药, 咳嗽痊愈。

6 讨论

咳嗽为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 咳嗽患者有增无减。孔伟老师临床20余年, 治疗咳嗽有方有法, 根据以上几例典型医案以点带面, 分析总结孔伟主任的学术经验。

孔伟主任临床擅用桑杏汤、止嗽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等为基础方, 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患者体质随症加减变化, 根据患者的兼症圆机活法、用药轻灵。如[6-11]:①温燥之邪引起的咽干咽痒、久咳不愈患者, 辨证其基础方为桑杏汤, 但患者同时有手足不温, 气短声低、头昏乏力, 大便溏泻等中气下陷症, 则加用补中益气汤治之;②湿热咳嗽:如一咳嗽20余日的患者多种药物治疗不见好转, 诊其舌苔黄厚而腻, 辨为湿热内蕴, 此时治疗重在清热利湿, 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 加用白豆蔻、佩兰、藿香、杏仁、薏苡仁等, 未强调止咳化痰, 主要治法为芳香化湿、宣畅气机, 但患者一诊减轻, 二诊而愈;③咳嗽不已, 兼脘腹痞满, 口干苦而不欲饮, 反酸烧心, 打嗝纳差, 舌苔腻而黄白相杂者, 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治咳, 辛开苦降, 和胃降逆而治咳;④咳声重浊, 气急, 喉痒, 咯痰色白量多质粘, 伴鼻塞、流涕, 微恶寒、汗出等证, 兼脘腹痞满, 舌苔白滑, 脉弦滑。辨证为痰湿内蕴, 风寒外袭, 以二陈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 不拘经方时方, 内外同治;⑤感冒后咳嗽, 迁延难愈者, 兼有微恶寒, 身酸痛, 口苦, 脾胃功能不好而兼咳嗽者, 以止嗽散合小柴胡汤加止咳化痰药, 每每常获良效;⑥无论是何种病因导致的慢性咳嗽, 皆宜顾护脾胃, 调畅气机, 以防驱邪伤正。

医案乃是中醫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具体反映, 是临床医师诊疗疾病的真实记录, 通过处方用药规律、辨证思路分析总结是挖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总结一定能对中医知识的获取、经验的积累、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 师其法而不师其方, 重点学习老师的辨证思路, 灵活加减用药, 对提高基层中医师的临床诊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单书健.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上下卷).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01-10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11):737-744.

[3] 喻静. 僵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7):185-186.

[4] 洪广祥. 慢性干咳治疗之我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6):344-348.

[5] 王惠英. 升降散加减治疗吼源性咳嗽57例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5(9):48-49.

[6] 汪永红, 杜慧. 时毓民教授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经验总结.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5):404-406.

[7] 左凤华.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4):90-91.

[8] 卢转红.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2):59-60.

[9] 石玲玲, 宋桂华. 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5):105-106.

[10] 郝素英. 何明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经验. 河北中医, 2014(7):968-970.

[11] 何欢. 中医治疗小儿过敏相关性慢性咳嗽初步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收稿日期:2019-06-11]

猜你喜欢

慢性咳嗽
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中医护理对慢性咳嗽患者疗效的影响
中西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老年慢性咳嗽的疗效观察
止嗽散加减合苓甘五味姜辛汤用于慢性咳嗽治疗的疗效研究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卡特罗对慢性咳嗽患儿症状体征及血清IgE水平的改善作用
自拟方剂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分析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分析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