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20-04-17蔡丽碧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学中大家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我们这篇文章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基层教师,除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我们更多地还要注重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学生;教学;知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挖掘数学教材内容,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升。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就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破的一道坎了。而通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思考,进行师生互动,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绳子对折的情境进行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将一条细长绳先进行对折,然后再对折、再对折,这样重复五次,我们总共会看到多少条细绳呢?学生可以通过眼看,并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答案。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用到乘方的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探究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有亲切感,觉得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进行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用数学的观点看世界,自身的学科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二、 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说的、学的内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乐于去学习、去思考,就会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多场景应用到数学知识,如建筑工程、会计、医学等都有数学的身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引用生活的实例,充分引导学生用数学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函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的心电图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函数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像的观察学生们就能很容易地接受函数、变量等这些专业的数学术语。同时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觉得数学离我们很远,学生们会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的素材,能够较好培养学生处理好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又可以把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时,我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要将一个路标稳稳地固定在木棍上至少需要钉多少根钉子?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幅图,图中的草坪拐角处被人们踩出一条路,针对图中的这种在草坪拐角处,总会出现有人不沿草坪旁的小路走,而是踩坏花草,另外踩出一条小路的现象,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人们不从草坪边缘的路走,而要另外踩出一条路来呢?这样的数学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课堂上通过引入我们身边的这些例子,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三、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无处不在,它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个人投资理财、置业经商,无处不渗透着数学,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使用数学工具对其加以解决。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在这些妙趣横生的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之美,学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引入例题:
例:某陆军部队为参加防汛抗洪任务,需派出一支23人的小分队参加装土和抬土工作,若每小时每人可装土15袋或每2人可抬土16袋,为使装好的土能及时抬走,应如何安排人员,才能使装土和抬土配合度最佳?
通过例题引入培养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分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加深印象,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学会把用生活语言叙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用数学语言表示的数学模型。学以致用是社会对数学教学的重要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会运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使数学活动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就能很好地加强初中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 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在學习新知识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习已有的旧知识,通过寻找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找出探究新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对比掌握新知识。在学习角平分线的定义时,老师会先让学生复习回顾了线段中点的定义,再来讲角平分线,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又比如在学习分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知识,然后再引入分式的学习。在学习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复习因式分解;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我先请学生回顾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是怎样去分母的,并让学生解一道一元一次方程,接着启发引导学生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分式方程,通过对比学生从中得到启示。通过这样一步步递进、温故知新的学习过程,学生们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复习所学的已有知识再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这样可以较快地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数量与图形的转化,可以把复杂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已知的简单知识,让学生更有信心,也更知道如何来解决问题。通过在数学课堂的这种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互动,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 创设实物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实物教学的模式,通过对实物的演示,来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会更愿意去感知,去思考,去碰撞思维,自然教学的效果就会更深入人心。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我拿出了一堆卡片,卡片上分别标有数字3、5、7、8四种不同数字的卡片若干张,让学生来帮忙数数看这堆卡片上的数字之和是多少,同时让学生们讲讲计算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这样的一个很直观、很生活化的事例,从而引出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内容。再比如,教师在教《几何图形初步》时,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正方形,让学生来回答,同时进行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了解;在讲解《4.2线段、射线、直线》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被近似地看做线段、射线、直线?先由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如紧绷的琴弦、公路上的人行横道、学生的课桌的边缘都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段,而汽车灯、探照灯、太阳等射出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射线,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感受到,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射线;对于直线这种学生左思右想也想不到的例子,我就举例说你们看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像不像,并进行金箍棒变长、变短的动画演示,这样让学生很容易地感知到直线是无限延长的;同时学生们通过这些实例很容易地发现这三种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实物展示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在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 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2乘法公式》这节内容时,在教授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的推导上,我首先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分别设置了三个计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算式,它们均为形如“a+b”与形如“a-b”的多项式的乘法运算。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进行整式乘法运算,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并找出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上述三个算式,计算结果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具有这种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可以直接写出结果,进而将上述发现概括为平方差公式。我们可以先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表示,然后通过构造几何图形让学生对平方差公式进行直观认识,促进学生理解该公式并掌握数学公式的几何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具体式子乘法的分析、总结,从中找出规律,这一过程就是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抽象过程。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掌握数学的抽象思维。在推导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复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计算推导,从而理解平方差公式。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使得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可以较好地得到培养。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过程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最后构造几何图形对公式进行直观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總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华亮.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明日,2018.
[2]蒋冬梅.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J].读书文摘,2018.
[3]罗新兵,杨杨.核心素养的分析路径:以“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3):7.
[4]姜采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3.
作者简介:蔡丽碧,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