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发展、发现
2020-04-17张小花
张小花
[摘 要] 记叙文写作,事实上就是在“讲故事”,引领学生发掘故事的“种子”,发展“故事”的思维,发现“故事”的语言表达,在“讲故事”中将虚与实融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故事性;表达;指导策略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重点。王荣生强调:“中学生作文,实际上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散文。散文无形,只能触发,却无法去‘教。”因此,要想帮助学生摆脱作文写作难窘境,就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作文教学。记叙文的本质是叙事,叙事就是要将一件事情讲好。故事性写作指导就是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打通纪实与虚构的壁垒,发展文学创作思维力。
一、故事得有“种子”,发掘生活中的“故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在作文课堂,不知道“写什么”是最大的障碍。讲好故事得解决故事的“种子”问题。去哪里找“种子”?从生活中去发现、从生活中去体验。为此,我们在课堂上播放《卖白菜》课本剧视频,让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发展。通过梳理发现“仅剩三颗白菜”是故事的引子,“可恶老太太的斤斤计较,不会算数”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因,“倔强而报复心强的我”是故事展开的条件,“善良、坚韧、坚持道德底线的妈妈”是故事结局的促成者。由此,从生活中一个简单的生活事件来提炼“故事”的来龙去脉,总结“故事”中的人、物、事,发现其中的基本要素,从而挖掘出“故事”的种子。生活现实丰富多彩,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反思,让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发现特别之处,在情境中发现材料的真实价值,从而让记叙文写作绽放光彩。
二、“讲故事”得有思路,提升写作语言创造力
作文写作中,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前提条件。语言的内核是思维,没有明晰的写作思维,生动的“故事”也难以吸引读者。生活中的故事元素是很丰富的,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想法?首先要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一个问题出发,枚举出可能的不同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尽可能地延伸不同的想法,拓展学生的语言视野。如“妈妈生日,爸爸打算送一个礼物”,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礼物是什么?都有哪些礼物?可以是“大餐”、可以是“漂亮衣服”、可以是“玫瑰花”、可以是“拥抱”、可以是“一段承诺的话”……接着,就是要追问。围绕“种子”,将如何展开故事性表达?通常,一个有价值的故事往往需要我们进行言语构思,借此来传达某种认知、价值观等。也就是说,编写一个“故事”,并非单纯地讲解,而是从“故事”中来表达某种审美价值。“故事”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构思、推演中发掘出蕴藏其中的道理。借助于追问,教师要让学生从“故事”中细化具体的情节内容,从“故事”中展现某种道德认知或审美价值。如在“礼物”话题讨论中,有学生提出了“钻戒”,但有学生认为太俗。为什么说“钻戒”显得太俗?什么样的礼物才“不俗”?对于送礼物,送与送到之间,你想插入哪些事件来表达送礼物的具体情节?可见,从选定的话题入手,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加入细节描写能让“故事”的讲解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讲故事”得有策略,让学生领悟创作的技巧
我们说,讲好一个故事是不简单的。在作文实践中,哪些地方应该陈述?哪些地方应该设置“矛盾冲突”?哪些地方应该增加言语的“波折”,調动听众的兴趣?故事性写作不只要讲清楚一个“故事”,还要让学生在故事性表达中去领悟、去反思、去获得“讲故事”的能力。如在“礼物”话题中,我们该如何讲故事?通过讨论,总结了两个方面。一是“事”不等于“故事”。“故事”是由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等串联起来的。二是“添枝加叶”可以让“故事”更有“波折”,有趣味。学生要能够从故事中体悟具体的表达策略。如,如何设置“冲突”,让故事情节变得有“波折”。常言道,文是看山不喜平。故事的描写不能平淡无奇,而要找出“冲突点”。这样的“讲故事”才能让听众感到精彩纷呈。在“讲故事”时,可以引入“悬念”“巧合”“误会”“夸张”等写法,甚至可以打破时态发展的逻辑结构,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学生要从必要的技巧运用中,让“讲故事”合情合理。
总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核心任务是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去架构写作思路,运用言语来表达。故事性表达就是从“讲故事”中渗透写作方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燕.突破记叙文写作经验与议论为敌的困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2):104-105.
[2]王洪.突破写好记叙文的难关[J].语文教学通讯,1997(Z1):110.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