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教材 校长与学校
2020-04-17童伟强
童伟强
[摘 要] 校长直面新学校,教师处理新教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兩对事物,背后的逻辑却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是不处理、生成还是放置“高位”,转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就会变换一种格局,会给学校管理带来惊人的“喜悦”。
[关键词] 原生态;潜生态;新生态
晋朝卢谌在《赠刘琨》云:惟同大观,万途一辙。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差别,但道理和原理是相通的。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校长,背后的道理是相近的。老师因为要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因此需要对“大一统”的教材进行再处理,以便渗透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张力。校长由于办学理念的异同,学识水平的差异等因素,需要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考量。教材,教师,学校,校长,这四个要素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里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我的个性化思考:
一、“不处理”教材,保留原生态
教师视角:当一位老师遇到不熟悉的教材,主观上又很想处理好教材,客观上又无法拿出比原教材更好的方案,那该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通读教材,通读是为了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解读教材中每一个环节、步骤,细到教材编排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让自己进入到编者的心灵之中,充分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其次,在没有拿出比原教材更好、更优的方案之前,按教材的逻辑思路进行教学将是最好的教学。
校长迁移:带着这一思路与想法,我开始面对我的“新教材”——新华小学。在这里,我不得不简单介绍下新华小学。新华小学是衢州市名校,是柯城区标杆式学校。办学规模仅24个班,60余位老师。学校理念超前,20多年前,学校提出的“九会考级”,包含“会唱、会奏、会舞、会画、会说、会书法、会创玩、会绳艺、会生存”九个项目,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实施了将近20年的“创意与玩艺”课程,从“主题研究”和“主题制作”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实践与合作能力,成果还曾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学校的做事风格。在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工作作风的引领下,学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老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无论是学校管理类、课程类、体育类、艺术类、语文类,还是其他学生团体比赛,新华小学的成绩都是傲人的。
这些成绩的获得,都是学校学校管理厚积薄发的最好见证。面对一所这样的学校,面对学校这样的一种样态初来乍到的我,首先通读了教材,在对新华的过去做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和老师们讲了三点,归结为上意识:
1.目标培养的操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把这理解为概念版的“四会”。可是老师们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时候,我们新华小学已经提出了操作版的“九会”。
2.课程发展的超前意识。步入二十一世纪,国家课程进入了第八轮的改革。课程的整合性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尤其是STEAM课程的外部冲击,使得教育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故步自封、坚守壁垒的危害,继承创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而新华小学的“创意与玩艺”,推行“1+X”的理念,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最早的STEAM。
3.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在新华小学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当我推开教师办公室门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老师们认真批改或认真教研的样子,听到的都是与学生有关的话题。没有闲聊、没有杂谈,老师们以教好书、示好范、作为自己的职责。这种高度自觉的行为,让我感觉到新华文化强大的穿透力与生命力。
一番诚挚的谈话之后,明显感觉到老师们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自豪。自豪就是自我认同,更是对新华育人文化的认同。我相信,一个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始终是朝气蓬勃的面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始终是满满的正能量,何愁不会影响与感染学生,触发创造性、主动性、积极的生命开关呢?所以,面对这样的教材,我要做的是保留这些积极生动的原生态样貌,不处理就是最好的处理。
二、于“生成处”处理,发现潜生态
教师视角:课堂是动态的、发展的,学生是个性的、自由的。在教学时,这些要素相遇总会酝酿出一些预设之外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成”。这些“生成”如果把握得当,处置有效,则会使课堂精彩发光,学生受益匪浅;反之则是“败笔”。
校长迁移:校长在面对学校的一些情况之时,就如教师面对动态的课堂。当前,旧城改造,新华小学学区斗潭小区大面积拆迁,学生人数大幅减少。一年级四个班,只招收了126个学生。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心怀担忧。有直言者说“校长啊,我们学校会不会被别的学校吞并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老师,人数不少。我可以制止面上的言论,但无法终结老师们心里的想法。而事实是任由老师们的这种想法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何让教师走出这一尴尬的思维困境,变不利为有利呢?新华如何走出这一被动局面呢?新华需要走怎样的创新之路呢?这正是校长深刻思“变”的时刻,发现困顿中潜藏的势能,凝聚人心。所以,真的不处理教材了吗?不处理是绝对的,处理是相对的。
于是,我在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总结了新华的过去,分析了当下,展望了未来。在谈及当下的时候,提出了“小班化”的论调。小班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至少在柯城城区、衢州市区却是一个令人奢望的追求。我“大言不惭”地告诉老师们,要在衢州市区率先实现小班化。重点在“化”字上做文章,新华人要明白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我们肩上的担子很沉,“小班化”不仅仅是为新华的未来命运在奋斗,而是为整个衢州“小班化”教育探索一条前行之路,所以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
横向看,国内、国外都在探索小班化教学经验;纵向看,小班化是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教育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教育的个性化。而“小班化”恰是教育个性化的最好路径。现在,我们正走在最好的、最正确的道路上。如此,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今年教小班的老师请举手,“刷”的一下,台下冒出了十几只鲜亮的手,看着老师们像中奖一样开心的眼神,我从中读到了希望和自信。我知道,我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同时利用一年级的家长会,向家长做了广泛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