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

2020-04-17周来朱雪强孙艳梅邓绍坡张谷春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周来 朱雪强 孙艳梅 邓绍坡 张谷春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新形势下环境修复类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瓶颈问题和产教融合机遇,以“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构建了产业与高校贯通融合的多维教学模式,建立了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将现场案例和工程方法无缝嵌入理论教学内容编制了四维课程讲义,建立了基于OBE理念和AOL方法确保教学成效和学生收获的课程教学考核,建设思路与实践方法对适应产教融合新要求下环境类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 产教融合;环境类课程创新实践;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77-03

一 产教融合新形势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建设新要求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以“共享”理念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进行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不同类型高校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趋势[1]。

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等更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价值得到更加关注和重视,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各个高校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相继对“产教融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典型示范案例[2],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前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上述成果的总结以及实践多数在高职院校或者地方高校[3-4],在教学研究型高校或研究型高校中开展不多或规模有限。然而,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的提出,不仅仅在应用型大学,在全国各类型高校针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都要实施全方位产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在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中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产教融合无法深入,归结起来是由于资源、平台和机制三大关键要素的不完善,进而无法形成一个产与教叠加贯通、协同联动和集成转化的生态系统[5]。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课程都是大小不一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或层位,值得重视。

环境专业是与现场工作和产业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是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和跨学科的专业,因此,培养适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高端专业人才要跟上产教融合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对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日益重视,并已经推出多项针对性政策文件。2014 年2 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五项导则正式发布,同年4 月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同年5 月,原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以及原始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原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土地整治蓝皮书》;同年11 月,《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及修复工作调查指南(试行)》正式发布;并且相继于气和水,2016 年5 月,国务院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2019年4月《地下水防治方案》实施。全国以及31省市地区地方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相关法规与政策仍在不断发布中。同期,随着土壤环境压力和投资力度的加大,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需求越来越多,作为环境新兴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但修复市场上呈现了具有现场工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具体呈现如下问题:(1)需求倒逼,导致企业以人才猎头为主,培养为辅;(2)有经验的海归成为人才市场宠儿,但对国内环境需要适应;(3)教育界国内开设系统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类课程的高校稀少,尤其能够做到产教融合,现场经验进课堂的极少;(4)从事该类研究的学生多以理论为主,与现场脱节较严重;(5)毕业入职修复人员进场前需进行一定时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摆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专业人才培养面前的紧迫问题就是如何建立系统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人才培养生态,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互联融合。调研发现,国外多数环境类专业根据学校背景开设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或环境修复课程,并与工业界进行联合办学,实施产教、产研融合的做法,并直接提升学生的首岗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结合现场问题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可持续改进机制,可以启发我们进行产教融合新模式下环境类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

二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目前执行的最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我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均开设“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作为环境类专业高年级专业性较强以及本硕联系进阶课程,在课程知识体系中,一方面发挥了我校该专业水文地质的学科背景优势和矿业环境保护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考虑了国家环保工作对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等专业人才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的最新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内容包括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产业中热点技术,在知识层次不仅分篇章讲授修复机理与最新科研进展,还深入研讨修复方法和工程设计,多数内容需要与环境修复工程现场对接,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如图1。

(一)多维教学模式

“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学情是多为高年级本科学生以及部分研究生,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自学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熟悉大学的教学模式,所以寻求发挥学生个性的学习和多维教学培养方式是课程建设和主要改革内容,多维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案例教学、混合教学以及课程研讨(图2),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单元,以产教融合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产业资源,交织综合运用上述模式。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体现为科研成果案例和现场工程案例进课堂。做到课程内容一章一大例,一节一小例。以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启发节段出现,使得每节课程或每部分知识点结构化。在课程土壤与地下水理论基础章节中侧重科学研究成果案例,在具体修复方法、技术与装备章节则侧重应用工程案例。

2 混合授课

混合授课主要体现为课程理论主讲老师和现场客座专家混合授课,充分发挥主讲教师和现场专家的各自所长,结合科研成果将最系统、最前沿的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理论和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国家行业背景、战略需求、技术应用和工程实施要点等地地道道地传授给学生。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也会博取各类型教师的特点,使得课程不因教师而呆板。

3 课程研讨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总学时32学时,课程设计了4次研讨会,共8学时,模拟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和两次现场技术专题研讨会。学术研讨会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过程及有效性”和“土壤地下水污染基准与风险管控”专题讨论,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大作业,模拟学术研讨会模式和流程,会中专业老师并邀请部分现场专家模拟学术专家组织研讨、进行点评。现场技术专题研讨会则根据客座讲授专家,设立了“污染土壤地下水现场无损监测实施方法”“某制药厂复合污染场地调查方法与技术”“某化肥厂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 “某铬渣堆场污染土壤化学方法与技术” 等5个研讨专题,并随学期更新,在现场技术研讨中,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加入研讨团队,形成朋学机制,介绍现场施工经验,学生对污染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现场工作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与现场工程师结下互学互助的关系。

(二)适应产教融合模式的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建设

1 双师教学团队

如前所述,在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由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土壤地下水修复理论与技术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由来自现场从事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测、评价以及修复的省市级以上单位技术专家及其团队共同组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集体备课,并借此机会,彼此交流课堂教学经验、现场工程经验和科技难题攻关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对课程教学师资条件也有力提升,同时授课中现场单位专家也可以物色人才,甚至进行人才订制,启发单位事业发展,形成学校、邀请企业共赢的局面。

2 四维课程讲义

由于近年来土壤地下水污染科研产出、技术发展、基准规范等快速推陈出新,调研发现已经出版的教材多少有内容滞后现象,因此,本课程在全国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形态教材背景下,坚持“不止于教材”的理念,即内容不仅限于某本教材,知识点不静止,及时拓展和更新,选择性地将案例资源和MOOC资源在课程讲义中进行对应链接,发挥双师作用,最终编制形成最“鲜活”的四维(4D)课程讲义,表现为形态上有纸质的材料和扫码链接,能够直达MOOC资源和现场案例视频资源,如与课程应用结合起来,其内容和结构还体现了书本知识、课堂课件、线上慕课与工程案例库的特征。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1 课程考核内容与学习质量保障方式

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均为省重点建设专业,环境工程已经两轮次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基于OBE理念,环境类专业课程具有相对完备的课程考核体系。在OBE理念指引下,在具体课程评价环节,“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考核同时借鉴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中采用的学习品质保障体系(Assurance of Learning,AOL)及具体做法[6-7]。如图3,本课程考核内容概括为“一张图、一次会、一份文”。“一张图”,任务布置在开课之初,要求学生在熟悉思维导图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谱系全课程的知识点导图,课程结课前提交;“一次会”,按照课程质量标准,要求学生参与课中至少一次研讨会;“一份文”,是课程的结课论文,要求学生在调研基础上,以论文格式,结合案例和工程写明一项修复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要点、工程实践具体方案,以及个人思考与创意等。

2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如图3所示,由课程组教师和现场技术代表组成的考核团队,对上课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尤其共同参加“一次会”和“一份文”的成绩评价中,从多方面发挥学生知识训练 “守门员”的作用。

由表1,“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基于以下公式计分。

综合成绩=知识点思维导图成绩*w1+报告会参与成绩*w2+综合调研论文成绩*w3(1)

公式(1)中,w1,w2,w3表示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权重,w1+ w2=0.5。

3 课程学习成效保障持续改进

根据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运用课程班级的反馈信息平台,将OBE持续改进理念融入课程学习成效保障持续改进中,同时发挥高校与企业联合教学团队资源优势,并博取分析评价视角之长,进行针对性的改进[8]。比如第二次教学相比第一次,增加启发设计性作业一次,以某土壤现场采样与原位调查装备1.0~4.0发展为例,提出下一代的装备设想,与现场对培养员工的基础能力与创新思维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考核方式环节,报告会中增加的同学组别间的现场互评环节,锻炼大家更多的研判思维。上述的学习成效保障方法与持续改进机制是有效的,也与产教融合的课程讲授模式是适应的。

三 总结

在全国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形势下,创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自身具备问题导向性,也与当下我国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是适应产教融合要求人才培养的先行专业门类。本文结合目前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热点需求领域——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从课程尺度探索了产教融合建设方法和创新实践,包括:产业与高校全贯通融合式的多维教学模式,建立了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将现场案例和工程方法无缝嵌入理论教学内容的四位课程讲义,以及基于OBE理念确保教学成效和学生收获的AOL课程教学考核,以上举措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授课成效反馈较为成功。但仍需加强考虑环境类专业建设要求,专业多类课程授课特点,开发更普适的课程产教融合模式与实践方法,从而进一步达到全专业人才培养生态链产教融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晖,樊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2): 102-105.

[2]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 2018(08): 42-44.

[3]韩宝平.以产教融合工程为契机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18(Z2): 16-18.

[4]金方增.地方高校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5(09): 48-49.

[5]杨克瑞.产教融合:问题、政策与战略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36(05): 35-37.

[6]孙维伟.AACSB国际认证下高校保险学专业课程学习质量保证路径探究——以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系为例[J].大学教育, 2018(12): 91-94, 111.

[7]郑丽,杨宜,翟晶,等.国际商科认证视角下学习品质保障(AOL)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08): 46-49.

[8]覃鸿怀.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 2018(02): 107-109.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的认知与启示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