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满楼》的艺术特征

2020-04-16张佳明

艺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声乐

张佳明

〔摘 要〕在声乐学习过程,我们大多接触的是国外传统的声乐歌剧艺术作品和国内的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偶尔也会有一些新的近现代艺术歌曲为人们传唱和学习。但这些新作品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流派和体系。栾凯在他个人专辑中,率先提出“民歌新古典”,开拓了我国近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的新领域。本文通过声乐作品《花满楼》来谈个人对其艺术特征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民歌新古典;声乐;艺术特征

一、“民歌新古典”声乐作品《花满楼》

《花满楼》是由栾凯作曲,孙红莺作词的集二人之力而成的“民歌新古典”声乐作品。这首声乐作品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民族声乐作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首兼容并蓄,取精去粕的经典之作。笔者是在2012年初第一听这首歌。听过之后,余音绕梁,其中的旋律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引人浮想花开楼满的美丽景象。这一首简单易懂的《花满楼》,却饱含着无尽难懂的情仇爱恨。在简单的曲式表面又蕴含着“民歌新古典”这一新事物复杂深刻的现实意义。但为什么同是一首古风民族歌曲,却能让人如此回味无穷呢?

1.对栾凯“民歌新古典”声乐作品的认识 像《花满楼》和《牡丹亭》这一类新生于近代由栾凯创作的声乐作品,2016年栾凯老师在个人专辑中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把这一类作品归为“民歌新古典”声乐作品,并对其做出了诠释。“民歌新古典”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表层意义。这是一次突破,一次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的突破。他是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精神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西方音乐伴奏先进的肢体模式,融中外艺术精华于一体的新作品。冲破了以往中国古典音乐的限制,摆脱了崇洋媚外的局限思想。在中国大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上,加以创新和改进,即保留了中古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其他艺术的特长。这是一次质的飞跃!让和笔者一样的更多声乐学习者、演唱者有了新的学习空间,不再单单学习和演唱传统的西方艺术歌曲、歌剧以及中国八十年代的老艺术作品。笔者也可以唱着与时俱进的新作品,新歌声。栾凯在“民歌新古典”这一创作中,除了《花满楼》,还有《牡丹亭》等大量优秀作品。这不仅是他个人事业的进步,更是整个新时代声乐界、作曲界的进步,同时也为声乐演唱者带来了新的演唱种类,开辟了新的舞台表演领域,解释了新的艺术概念,对当代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花满楼》曲式结构 《花满楼》是一首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特色的声乐作品,是新时代“民歌新古典”的代表之作。这首非再现单二部曲式声乐作品一直保持着C羽六声加变宫的中国民族调式。全曲分为引子、主歌、间奏、副歌和尾声五个部分。在调式稳定的结构里,把思念情人的凄凉故事以曲调优美地阐释出来,真的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引子(1-9小节),这是本曲的开头段,以深情、委婉的情感,中强力度来弹奏,伴奏肢体以流动性较强的分解和旋为主,多以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组成。曲调优美之中透露着婉约的缠绵和思念,表达出古代女子欲出又止的脚步以及徘徊不前的身体状态,内心又难以抑制住思念的伤感之情,为主歌部分奠定了演唱基础。

主歌(10-35小节),在乐句之间多C羽和G角为主要结束音,交替停留之后给人一种屋内徘徊之感,为伤感之情加上了一丝焦虑。为全曲增添了新的情感味道,可谓妙不绝伦。

间奏(36-45小节),简单的间奏承担了主歌与副歌的过渡,在引子节奏型的基础之上加以变换,别出心裁。

副歌(46-55小节),在连续两组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推动下,“楼满花香为谁留?”流露出久等却不见心上人之后的无奈。在旋律上以四分音符连八分音符结尾,时值增长,语气感更加有力沉重,把伤感之情烘托到极致。

尾声(56-62小节),伴奏肢体逐渐简化,由原来的分解流动和旋加柱式和旋,变为单一的柱式和旋。已经也由急促的追寻感变为空灵感。一句“只恐红颜易老空白头。”道出来主人公的无奈与悔恨,以及期盼明年可以与恋人相见的美好期望。最后在主音C羽分解和旋的模式下,终止在主和旋上,使听者揪着的心,有了着落,空留惋惜与回味整曲的情感。

这首作品曲式结构完整并富有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特色,结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成为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的一首多元化“民歌新古典”代表作品。

二、声乐作品《花满楼》的艺术特征

1.强烈的抒情特征 音乐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表达情感的特性,其中声乐艺术的表情性更为突出,《花满楼》这首作品就是典型代表之作。在《花满楼》这首作品里,在整个主题中透露这情感的缠绵,在伴奏肢体上柔和似水,上下纠缠。在歌词语言里,“鸳鸯扣、菊花酒、明月、落花、柳絮”等都是有關描写男女相思之情的事物,其中细节的字眼如“思、知、牵、沾”这些动词,都是对爱情传达暗喻。在这种静态的感觉下都可以把情感传出一部分,可见加上中西乐器的演奏,传情抒意则更为直接。在演奏过程中,声乐与器乐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演奏者的声音与演员的表情最直接传送到欣赏者的眼中和手中,声情并茂,以声传情,使视听效果走向高潮。

2.显著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在这个新时代所产生的作品,肯定赋予时代的特征特性。民族新古典声乐作品《花满楼》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在伴奏的配器上,不仅仅在原有中国传统艺术乐器二胡、古筝和琵琶等,还增添了小提琴、电子合声器、架子鼓等西方现代流行乐器,在当今声乐作品中可谓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时代性。在作曲方面更是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完全复古式的中规中矩的民族五声调式,而是以一种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精神来广纳其他艺术,使我国当代音乐艺术与国际音乐相接轨。在视听效果上也不再是固步自封,把每一种唱法都画上自己的“圈子”,而是包容地把通俗流行因素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让高雅的音乐与通俗大众艺术相接轨。以致声乐作品《花满楼》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大众审美。

我国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沉淀,在这片国土成长的作曲家的“民歌新古典”作品也定具有其民族性。例如在歌词中“花满楼,楼满花香君知否?”等语句,均是运用中国古代文言文格式所写,不是像白话文直抒己见,而是婉转悱恻地表述出情感的真真切切,而这种委婉也符合中国人的含蓄谦虚之礼。在演唱方式上,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唱法的特性。在配器上的二胡、古筝也是我国民族的典型乐器。这均体现出其鲜明的民族性。

结?论

无论是笔者还是其他声乐学习者、爱好者,在学习诸多艺术作品过程中,有学过中西方歌剧作品,有中西方艺术歌曲,也有各种民族原生态传统的歌曲。但像《花满楼》这一类新古典艺术歌曲,都可谓是给欣赏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这种新,不仅仅是名字新,旋律新,而是体裁新,风格新。

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周小燕先生曾说过“无论学习哪种演唱,都需学透并深入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广泛接触,善于总结,不断积累经验等。”在这里可以借鉴到不论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兼容并蓄,开拓创新,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所以在声乐演唱和学习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类似于栾凯的民歌新古典这类的新题材、新体裁的加入。只有这样,我们的声乐艺术才能与通俗文化接轨,本土风俗文化才能与国际艺术接轨,在这样的多元化的包容性理念下,各种艺术特征才可以在文化多样性的环境下,开拓出新的价值。

《花满楼》这首多元化的包容性极强的经典之作,不仅仅保留了学院派的演唱方式方法,还融入了传统民歌的细腻。在中西方乐器的交融伴奏下,演绎了新的风格特色,不仅仅是声乐作品题材以及作曲风格的突破,更是中国艺术领域进步彰显,国内艺术教育的提升,对当代声乐艺术有着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02):36-46.

[2]刘磊.试论栾凯“民歌新古典”的意义与价值[J].艺术评鉴,2018(24):15-17.

[3]候可心.兼容并蓄开拓创新——栾凯音乐创作的多元化特征[J].音乐创作,2018(06):103-104.

[4]张宇.新古典声乐作品《牡丹亭》的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J].音乐生活,2018(10):80-81.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声乐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