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转精 青胜于蓝
2020-04-16李晓
李晓
〔摘 要〕新编淮剧《祥林嫂》虽较同名越剧晚出,但因其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可谓后出转精、青胜于蓝。如其以儿歌“老人讲了一个故事”的形式既形成首尾照应的结构,又奠定了全剧的悲剧情感基调;通过卖福老人反复出现,既推进了情节的展开,又以喜乐反衬悲苦,凸显其悲剧特征;增加“途中相识”情节,为后面的“洞房相认”作伏笔,使得情节的发展与转环更为合乎情理;让贺老六成为剧中主要人物,形成男女搭配的“生旦”戏;对大段唱词的重新编排与加工,再加上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使得其更符合淮剧的表演和审美特征,进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关键词〕淮剧《祥林搜》;创作特色;艺术创新
鲁迅《祝福》小说发表后,最先被改编为越剧并成功上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拍成戏剧电影。袁连成先生是江苏省淮剧团首席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其多部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文艺、戏剧创作大奖,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美誉度的知名编剧。其在多年深入研读鲁迅《祝福》、参照越剧《祥林嫂》,于2002年成功地推出新编淮剧《祥林嫂》,由江苏省淮剧团排练上演,广受赞誉,获得极大成功,祥林嫂的扮演者“淮剧公主”陈澄荣获上海文艺大奖的白玉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在全国戏剧界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淮剧《祥林嫂》与越剧相比,虽属后出之作,然因其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可谓后出转精、青胜于蓝,堪称全国现代戏的精品佳作,故越剧名家袁雪芬曾给予“淮剧比越剧更佳”[1]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因其独特艺术个性,又彰显了古老淮剧的鲜明艺术特征,故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选为“空中剧场”的创新剧目向全国隆重推出,并在全国作巡回演出,“目的是通过优秀经典剧目异地共赏,促进各剧种的创新发展。这标志,历经艺术与市场多年的考验,淮剧《祥林嫂》已成为公认的经典剧目。”[2]
一、着意渲染喜乐气氛来反衬和突出全剧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祝福》和越剧《祥林嫂》相比,淮剧《祥林嫂》有着诸多创新之处,为戏剧的改编和移植作了新的探索。首先是用儿歌来首尾照应、贯穿始终,着意制造、渲染气氛,并由此奠定此劇的悲剧基调。在大幕拉开之时,就听到从幕后传来“先生讲了一个老故事,老故事说的是新女子。新女子为何总是走进老故事,老故事里何日再无新女子”的低沉、悲苦儿歌声,这好似古代戏曲中的开场诗、定场诗,目的是起到吸引观众注意,既向观众宣告、表示此剧演出开始了,从而把观众注意力转向、集中到舞台上来。儿歌声在此剧结束时祥林嫂最终冻毙于除夕夜的街头时再次响起,其不仅与开头形成了一种前呼后应的结构作用,成为贯穿全剧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更难得的是既由此奠定了此剧悲剧性、苦情戏的情感基调,也更加的发人深省与思考,为什么祥林嫂式的悲剧在历史上一再重演,女子的悲苦命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改变?
其次是精心设计了开场卖福老人卖“福”字的喜庆场面,以喜衬悲。大幕拉开,随着卖福老人那一声“哎……买福,买福啊……”悠长而低沉的叫卖声,尤其是卖福老人那一段“送你一个福字如意吉祥,送你一个福字太平安康;送你一个福字名登金榜,送你一个福字子孙满堂”的充满祝福与喜庆气氛的唱词,观众被巧妙地引进了旧社会年底除夕临近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与氛围之中。剧作者巧妙地设计这一情节,既符合民众在过年时买福字为的是讨个祈运求福的吉利彩头,满足大众身体健康、读书升官、发财致富、福寿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是借红色的对联、福字来制造和渲染过年时特有的喜庆、欢乐气氛。其实,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此来引出下面祥林嫂登场时自述身世的悲苦场景来,并与其构成由喜乐、欢庆向哀愁、悲苦的转场作用。随着场景变换、镜头切变,在一阵寂静过后,荒凉破落、冷冷清清的村外井台边,祥林嫂登台了,她的那段“自述身世”唱词,显得是那么的孤苦无依、凄惨忧愁,使得剧情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衬。作者这一设计颇为巧妙,又煞费苦心,其不仅体现与符合《祝福》的精髓和要义,把原本小说“祝福”的抽象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了,而且是借此乐景来表现、烘托、反衬后面祥林嫂的人生悲苦命运,造成一种由大喜到大悲的环境、氛围的迅速变化与切换,形成观众情感上的震撼和巨大的心理反差。
同时,卖福老人还推动了悲剧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卖福老人每次出现,都预示着祥林嫂命运朝着更加悲苦凄惨的方向发展与变化。开场时祥林嫂刚买了福字,就听到了老癞头和恶婆婆商量将其卖给山里贺老六的逼嫁消息;其刚在鲁家安身,刚买了卖福老人的福字便遭恶婆婆带人抢回逼她嫁给贺老六;在与贺老六成婚、添了儿子阿毛时,则在卖福老人反复劝她再买个福字后就遇到了子亡夫死的噩运;刚在庙里捐了门槛,卖福老人便再次出现并力劝她再买个福字,其虽怀疑犹豫但还是买下了,但接踵而至的便是被鲁府强赶出门;最后卖福老人于风雪飞舞中再次登场,祥林嫂终于发出了对命运的怀疑与控诉,怒问苍天大地,于除夕之夜冻毙街头。显然,福字就似灾星,卖福老人更像幽灵,一旦出现便给祥林嫂带来的是更加沉重、致命的打击。卖福老人,既没有给买福的祥林嫂等人带来真的幸福,也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由此显得更加饥寒交迫、风烛残年之衰态了。其实他和祥林嫂一样,也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苟活着的苦命人,更是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见证人。他一生为人送福,她一生都在求福,可是他们却总是离福字越来越远,最终双双走向了悲剧命运的尽头。袁先生这一独具匠心的人物设计,可谓《祝福》改编史上艺术的一大突破,一大创造,一大创新。“这是剧作家能力的展现,也的的确确是本剧的重要亮点。”[3]
最后,是以喜乐反衬悲苦,使祥林嫂的悲剧更为感人。“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卖福老人、卖福场景的设计,在构成、推动整个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又由此形成了由悲苦情调与欢乐气氛之间的反复切换与频繁转场,既推动了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又取得以喜乐来烘托、反衬悲苦的独特艺术效果。这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之处,观众绝不可忽视这一别具匠心之举。淮剧《祥林嫂》大大强化了祥林嫂戏的喜戏成分与内容,如在逃婚途中巧遇好心猎人贺老六的动人场景,这些喜庆、欢乐内容的强化,既丰富和拓展了故事情节,也使得祥林嫂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立体与鲜活,特别是经过悲喜场景转换,使得剧情更加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通过以喜衬悲、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使得原作的悲剧意味更加深重和浓郁了。因为其更加切合鲁迅小说《祝福》的深刻主题和精妙艺术构思,颇得其精髓和要义。淮剧《祥林嫂》继承并发展了小说《祝福》着意借庆贺新年的热闹、欢乐的喜庆气氛来反衬、烘托祥林嫂因鲁四老爷强赶出门而饥寒交迫最后倒毙街头风雪之中的惨况,进而强烈冲击读者、观众的感官,引起读者、观众的深入思考,以凸显新编《祥林嫂》的巨大艺术张力和强烈艺术感染力。
二、对越剧《祥林嫂》作故事情节上大刀阔斧的改造
袁编淮剧《祥林嫂》在忠实于鲁迅《祝福》原作、参照借鉴越剧《祥林嫂》的基础上,予以大胆创新改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祥林嫂是剧中的第一号女主角,既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主要人物,更是须作者精心打造的重点人物。淮剧《祥林嫂》另辟蹊径,浓墨重彩地来塑造其的悲苦形象。为此,开场直接切入祥林嫂自述悲苦生活与命运,还特意强化、丰富了祥林嫂“卖身为童养媳”的内容,既解释了其悲苦命运的初始原因,也显示出其悲苦命运的起点。这就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纵向上向前延伸了,在横向的内容上也有所拓展和丰富了,不仅在悲剧的力度上加深了一层,也使得剧情的发展更加合乎情理了。与此同时,他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祥林嫂逃婚“途中巧遇”猎人贺老六的重要情节,得其帮助才逃出深山并顺利进入鲁府帮佣,更使得其在被恶婆婆和老癞带人强抢回去、被逼改嫁时先以死抗婚,却在婚礼后离开时竟然发现仗义送她离开的新郎正是其思念的好心救命恩人的贺老六,既为其赠衣送别的仗义之举,忠诚厚道、勤劳质朴的品行和对自己百般体贴、多方照顾的情意所感动,也为其因娶自己而欠下的巨额债务而顿生感恩、同情和愧疚之心,终与情投意合的老六结合、组成家庭。这样一来就显得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在情节的发展上更具逻辑性,也更符合情理,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缜密。作家对贺老六与祥林嫂“途中相识”“婚礼悲喜”这两段感情戏的深入挖掘和巧妙拓展,是全剧创作中最为精彩和出彩的部分,这也是观众最称奇道妙叫绝的地方。尤其是“途中相识”,为后来的剧情发展作了必要的延伸和铺垫,才使得婚礼上由悲变喜的情境与氛围的转换、过渡,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既弥补了之前越剧的不足,也特意补上了鲁迅先生原著中精心留下的“留白”。在为祥林嫂增补必要的情节内容的同时,就是大胆删除越剧中一些枝蔓、冗余的情节内容,如在老越剧中开始时曾被作为重点、反复演绎的贺老六因病而死、阿毛被狼吃掉等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也被袁先生简化了,而是巧妙地将明写改为暗写,通过祥林嫂的唱词,以及鲁府佣人柳妈之口对鲁四老人爷三言两语的回答而简要说明,既是将其作为祥林嫂未来鲁府打工的原因说明,也作为其再来鲁府作佣人的幕后历史背景进行处理和安排的。这样大刀阔斧地删除枝蔓和冗杂,既突出了表现祥林嫂悲劇命运这一主线,也使主要故事情节更为紧凑和集中。
再就是袁编《祥林嫂》还有意识地删减原作《祝福》和越剧《祥林嫂》中的人物。如《祝福》和越剧中都有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鲁四太太则被剧作者删掉了,而是将她的话语、作用等通过柳妈来传达和表现的。同样作为祥林嫂两次进入鲁府的牵线搭桥的联系人即中人的卫老二、卫老婆子也被剧作者大胆删除了,其部分职能也改由老癞头来表现。这样做,既使得祥林嫂、贺老六主要人物戏份更为突出,也使得剧情的发展更为集中和紧凑,还使得淮剧中参演的人数大为减少,从而既反映出淮剧演出中多人数较少的特点,又显示出剧作家的独到的艺术见解、深邃的艺术眼光、惊人的艺术胆量。
三、塑造更加鲜活、生动的戏剧人物形象
戏剧表现的是人和事,既要有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要有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方面,淮剧《祥林嫂》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祥林嫂是袁先生浓墨重彩、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从而克服和解决了因《祝福》短篇小说的文体局限和束缚,对祥林嫂的悲苦婚姻与悲剧命运未能作具体、细致描述的遗憾,充分发挥戏曲长于叙述、擅于抒情的特长,大胆地对祥林嫂的悲剧人生轨迹,先进行必要的铺垫,介绍其先为童养媳、终把小她岁数很多的小丈夫带大成人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苦楚,为全剧和祥林嫂的人生奠定下了悲剧的情感基调。尤其是“途中相识”情节的增加和丰富,既为全剧的充分展开作铺垫、张本,更作为后来祥林嫂“婚礼巧逢”贺老六“补充式”的预设的伏笔,这样便弥补了小说与越剧中的祥林嫂、贺老六原本素不相识,在婚礼上虽以死抗婚但最终成婚而失去爱情基础的缺憾,也克服和解决了《祝福》和老越剧中缺乏对其转环的交代与过渡的不足。这一情节的补充可谓神来之笔,其使得后来的祥林嫂与贺老六洞房重逢、由悲转喜变得水到渠成,也更合乎逻辑与情理。这些情节的丰富与强化,给祥林嫂提供了大量唱段和表演的机会,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起来。剧作家主要运用悲与喜的不断转换,形成一种悲与喜前后对比、相互烘托、彼此映衬以及反复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祥林嫂一生总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苦命运。通过频繁的悲欢场景转换,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使得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更加多样丰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跃然纸(台)上。
贺老六,是作家精心设计而增加、补充的一个主要人物。其在小说中虽只是寥寥数笔,但他却是祥林嫂整个悲剧命运中唯一一个带给她温暖、关爱与宽慰的人。袁编《祥林嫂》紧紧抓住贺老六这个亮点,为其精心设计情节、场景,予以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的再造与刻画。首先是“途中偶遇”。其在送山货去鲁家途中偶遇逃婚的祥林嫂,在了解她遭逼嫁而逃婚的走投无路情况后,便加以同情而援手相助:“原来你也是一个苦命之人,大嫂,那鲁镇上的大户人家图吉庆,一般不收留寡妇帮工, 大嫂若能隐去寡妇身世,我愿意为你,向我送货的那户东家说上一说”,为其能逃脱虎口,毅然带她去鲁家做工,还善意提醒她隐瞒寡妇身份,为她出谋划策,表现出他的热情、聪明和智慧。其次是婚礼后“仗义相送”。婚礼上见祥林嫂执意不从,觉得“做夫妻,怎能够用棍用绳用屠刀”,遂仗义放人,表现出他的质朴、仗义与理性。再次是“临别赠衣”,“聘礼钱没得什么大不了,只当失落在半山腰。拉开柴门送大嫂……遮风挡雨御寒潮。”反映其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之心。最后是“夫妻恩爱”。洞房相逢、喜结连理后,他勤劳持家,疼妻爱儿,后来天降灾祸,己病儿亡、魂断山坳,通过一系列情节的不断发展和细节的逐步呈现,凸显了贺老六这个山里猎人特有的勤劳、善良、憨厚、淳朴的性格与品质,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盼的鲜明个性特征。显然这也是新编《祥林嫂》的亮点所在。
剧中的柳妈是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原本卫老婆子作为中人的牵线搭桥的联系作用,鲁四太太原本作为鲁府的重要人物,掌握着鲁府中内务方面的大权,更作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联系人、传话人的沟通作用也都由柳妈一个人来担任,凸显其鲁府佣工代表人的独特身份,再加上其对祥林嫂一番改嫁二夫死后会遭阴曹地府的双鬼刀劈斧砍而争夺的恐怖场景,并教其捐门槛赎罪过。是一个介于鲁四老爷和佣工之间的联络人,也是一个有好有坏的复杂人立体人。至于体现封建礼教、代表“三座大山”的鲁四老爷,真是要比吃掉阿毛的狼还更加残忍、阴险、狠毒。此处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马航.独特与多样的自觉:从淮剧《祥林嫂》谈地方戏曲在改编文学作品上的多样性[J]上海戏剧,2014(5):36-39.
[2]钱成,吉钰梅.谈淮剧《祥林嫂》对剧种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戏剧,2017(3):54-56.
[3]薛慧君.“活”起来的《祝福》——谈淮剧《祥林嫂》[J]剧影月报,2015(8):45-46.
资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