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五维度评价指标的构建

2020-04-16李汨辉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咨询维度素质

李汨辉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广东511483)

2016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2019年7月公布了347个修(制)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新标准提出了高职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好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培养规格上明确了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的要求。

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实现内涵式发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评价中,知识考核以考试为主,能力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两者考核标准相对客观,可操作性强。素质及职业素质评价,原始考核是定性的,如何科学设计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保障评价结果客观有效,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难点,也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

一、职业素质评价方法

(一)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

关于职业素质,需要理清其和职业素养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者赞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观点,认为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是包含关系。“素质冰山模型”把人的素质模型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为人的“显性素质”,是他所拥有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称为“职业技能”;潜在水面之下的称为“隐性素质”,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称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

方健华将职业素养分为外显职业素养和内隐职业素养,其中外显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礼仪形象等素养,内隐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人格、职业关键素养和职业基本意识等素养。有观点认为“显性素质”+“隐性素质”就是广义上的职业素养,有研究者称之为泛化型职业素养。耿荣和张斌强调职业素养的是价值观和文化方面更为广阔的职业素养全貌,包括职业礼仪、职业伦理、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等内容。许启贤认为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心理素质。

(二)职业素质评价方法

职业教育职业素质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的方法。运用文献分析、目标分解、德尔菲专家咨询、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数学模型。张翔云、胡振宇认为可从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维度建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模型,制定量化评价标准。姚宏、叶宁步建立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模糊合成运算进行了实证分析。陈瑞萍构建了基于企业、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学生职业素质五维度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予以确定,并对权重予以明确,然后实施量化评价。该评价包括职业品德、基础性、关键性、专业性和发展性职业素质5个一级指标以及职业认同与信念、礼仪形象等21个二级指标。方健华运用德尔菲法、目标分解法、参照法、筛选与聚类法构建了由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意识和职业关键能力素养4个一级指标以及职业认同与选择、职业道德等2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协商确定法、专家评判平均法、关键要素归一定量法、指标两两比较配权法、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二、构建五维度职业素质评价指标

(一)高职学生培养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从国家层面规范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规格上明确了高职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的要求。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其中职业素质的内容要求是对高职毕业生的普遍要求以及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的进一步要求。普遍要求一般应包括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能力包括对主要技术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要求。不难看出,能力要求中除技术技能外,其它能力都属于通常意义的关键能力。

高职学生培养要求结构如图1所示。

(二)五维度职业素质评价指标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按“素质冰山模型”分类,知识和能力属于“显性素质”,素质属于“隐性素质”。从“隐性素质”的视角讨论职业素质,按标准中的职业素质的概念,不区分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统称为职业素质。有关关键能力,有研究将关键能力归入职业素质范畴,也有研究将关键能力归入职业能力培养范畴,如上所述,《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将关键能力归入能力培养要求,因此本文不在职业素质中讨论关键能力。

职业素质评价指标的设计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首先需确定评价的维度,也就是一级评价指标,基于以下策略确定评价维度。职业素质分为通用型职业素质和专业型职业素质。借鉴方健华和陈瑞萍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通用型职业素质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和发展性职业素质,也就是职业意识、职业人格和职业发展素质纳入评价维度。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制造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正从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因此,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工匠精神在职业素质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鉴于此,将通常归入二级指标的工匠精神提升为一级指标。

通用型职业素养是基础,专业型职业素质是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的进一步的职业素质,两者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迁移和提升,实现个人职业素质的升级与转化。因此将代表专业型职业素质的职业面向素质列为一级指标。

将初拟的评价维度,运用特尔菲专家法(详细方法见第3节),咨询来自行业企业、职教研究、高职院校的专家,进行调整优化,确定以下五个维度职业素质评价一级指标:职业意识、职业人格、工匠精神、职业发展和职业面向素质,如图2所示。

图2 五维度职业素质评价指标

1.职业意识素质

职业意识是基础性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对所从事工作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最基本的意识,是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其对个体的职业活动和职场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和控制作用。主要包括责任担当、自律自强、团队合作、主动服务、绿色环保、安全等意识等。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2.职业人格素质

职业人格既是人的基本素质,又是核心职业素质,是职业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主要包括职业认同与选择、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兴趣、职业性格等。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能使职业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职业人格的培养是个体综合素质与外界对人们职业规范要求的有机统一过程,需要个人与学校、家庭、单位、社会的共同努力。

3.工匠精神素质

工匠精神是关键性的职业素质,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敬业乐业、负责担当的职业精神风貌,执着坚持、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尊重和热爱劳动的工作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包括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外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借鉴。其中职业技能是显性职业素质,在能力培养中讨论。

4.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是发展性的职业素质,职业人在获得基础性、核心性和关键性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发展性职业素质来发展和提升自我。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首先从学生时代开始做好职业规划,并练就进取精神、创业精神、学习钻研精神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本领,尽快完成各职业生涯规阶段生涯角色转变,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及时修正生涯规划,在复杂的职业环境中获得最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

5.职业面向素质

职业面向是专业性的职业素质,是在以上四种通用型职业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的进一步职业素质的要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IT领域工作,和其它职业相比,职业活动中经常要使用软件等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要接触、传播、使用更多的信息、数据,需要有保护知识产权和保护信息安全的意识,按照公认的信息伦理保护信息隐私、信息传输、信息存取、信息产权和信息应用。

三、构建二级评价指标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借助文献分析法、调研统计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隐性的职业素质评价指标具体化、显性化,使得其可测可量,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一)分析职业素质核心要素,初步拟定评价指标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参考国内外职业素质(素养)文献,课题组先从职业意识、职业人格、工匠精神、职业发展和职业面向五个维度遴选职业素质核心要素指标,经过专家筛选,初步形成第一轮的39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中,第一维度“职业意识”10个指标,包括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自强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服从大局意识;第二维度“职业人格”13个指标,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荣誉、职业伦理;第三维度“工匠精神”5个指标,包括质量意识、精益精神、专注精神、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第四维度“职业发展”6个指标,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素养、进取精神、钻研精神、创业精神、自主学习,第五维度“职业面向”5个指标,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保守商业机密、数字运算能力、英语运用。

(二)调研分析

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相关教师,以及网络技术领域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调研。使用5级李克特量表评价: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将指标分值换成100分制,得分在60分以上为重要指标,需要保留,得分59分以下为不重要指标,进行增删,形成面向专家咨询的33个二级评价指标。

(三)特尔菲专家咨询

对33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特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多轮咨询(一般是二到三轮),对指标进行增删、合并、归类,直到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为止。主要做法如下:

1.设计第一轮指标意见咨询表。拟定指标意见征询表格,指标重要性等级同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在咨询表中设置意见栏,供专家对需要修改的指标提出明确的增加、删除、合并、重新归类的修改意见。

2.第一轮征求专家意见。课题组组建来自企业、学校、职教研究机构的咨询专家库;向专家发出邀请信并确认能参加咨询的专家名单;向专家发送咨询问卷表;回收问卷、统计咨询结果。

3.第二轮征求专家意见。根据第一轮咨询结果,制订第二轮咨询问卷;将第一轮的咨询结果分析和第二轮咨询问卷发送给专家,开展第二轮咨询;回收问卷、统计确认咨询结果。若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所有专家没有选择“不重要”或“很不重要”,则结束咨询,若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咨询问卷,进行下一轮咨询,直到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为止。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指标

经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构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6个,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五维度评价指标

?

课题组在确定了二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目标决策分析,采用1-9标度进行两两比较和重要性判断,将逐一比较的结果构成一个判断矩阵,用判断矩阵特征根的变化来检验判断一致性的程度,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应用构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对2019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名毕业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定量评价结果与传统评价结论基本一致,评价效果良好,在此不一一叙述。

五、结语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综合考虑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对毕业生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培养要求,结合通用型职业素质和专业型职业素质要求展开评价指标的遴选,在指标确定过程中面向企业展开调研,将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诉求融入到评价要求中,然后运用特尔菲专家法,经过多轮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保障了指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基于二级评价指标构建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已用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中,效果良好,体现了科学评价和客观评价原则,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咨询维度素质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人生三维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