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区域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以建设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为例

2020-04-16骆舒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泉州基地实训

骆舒萍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362000)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的加速成长,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的调整,作为孕育大国工匠摇篮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公共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和培养高技术人才队伍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现代高职职业教育在探索中高速发展,先后经历了“示范校”建设和“骨干校”建设两个重要阶段,“示范校”建设主要用于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骨干校”建设主要希望解决“校企合作”关系建立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各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之间应加深联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实训方面更应通力合作,建立区域性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以高水平实训基地带动职业教育和区域行业共同发展和提升的需要。

泉州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起步较晚,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典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建设有“泉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对策和建议,使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国内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及分析

(一)建设的模式

我国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经济,都十分支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海、深圳和江苏等省市都率先建立了符合地方支柱产业特色的公共实训基地。随着各地公共实训基地的不断建设,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建设、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受益,服务当地行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

如表1所示,按建设主体划分,公共实训基地主要可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政府单独投资建设,如上海政府2000年投入13亿建成的全国最早的公共技能基地,主要聚焦上海市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无锡科教产业园区工业服务基地”以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为载体,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深校企合作层次,为企业孕育高技术人才,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第二种是政校合资共建,如绍兴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和学院按1:1出资建设,主要服务绍兴市区,兼顾周边区域;第三种是政校企投资共建,如常州现代工业中心是当地集职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公益性和社会性明显,是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中比较有办学特色的。

表1 国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典型模式

(二)特点和经验

这些沿海地区代表性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解决培养对接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它们以此为目的来规划和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既符合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需要,也符合增强职业教育辐射、集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它们具有建设目标明确、投资力度大、发展迅速、形式多样等特点,既有利于保持职教活力、解决民众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更有利于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探索和发展,在为当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建设主体多元化,收益多方化,管理智能化;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内涵建设,提升运行效能;三能够充分体现公共服务和公益建设,突出科学布局和先进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各方互利共赢。它们的成功做法、新理念、新经验,为泉州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泉州市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泉州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泉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产业基础扎实,民营经济活跃,产业集群一直是泉州经济的一大特色与驱动力,目前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纺织鞋服、建材家居、工艺制品、休闲食品等产业关联度较高、配套完善的主导产业。随着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领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目前地区人才职业培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泉州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人才供需关系矛盾突显。

根据调研测算,目前,泉州市17个重点产业人才队伍规模总量约为77.08万人(不含普工)。至2021年,泉州市17个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含普工)规模总量将达253.52万人。具体预测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泉州市区域内纺织鞋服、智能制造等产业链急需一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孵化平台,它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

图1 2019-2021泉州市17个重点产业人才总数预测情况图

(二)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问题

泉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成10个左右市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力争有2~3个达到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标准”的目标,2018年初泉州市启动首批市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培育建设项目,包括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健康照护公共实训基地和汽车后市场服务公共实训基地三个项目。目前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落户泉州师院,占地4000多平米,能提供四百多个实训工位。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功能定位与区域经济特点、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内容贴合度还不够。因此还应致力于如何借鉴成功建设经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运行机制,加强功能建设,优化内涵建设,提升实训条件,强化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打造出服务区域和地方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三、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助推实训基地长效良性运行

在建设模式方面,公共实训基地根据泉州市的相关政策,坚持保证基础、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投资原则,由省财、市财、学校投入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搭建“政校行企研”五方联动、相互沟通、密切合作的平台和纽带,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跨界融通发展,形成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职业教育院校载体、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层次、立体化多元主体共同合作的模式,打造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格局。

在运营机制方面,基地可成立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基地理事会,明确各方的分工与职责。政府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出台相应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措施;学校负责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平台正常运行;行业企业通过合作项目对平台的设备适时更新,确保平台的先进性。为了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完成教学实训外,应积极向社会争取承担培训、生产和研发等任务,一是开展公益性项目,提供免费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补偿;二是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生产、实训工厂、技术服务、技术研发等项目,提供有偿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收取费用。在体现开放性、公益性、共享性和服务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服务换资源、资源促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运营机制。

在管理机制方面,基地可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发展委员会、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市职业院校联盟和行业职教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效能,建立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的管理队伍,为基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定《泉州市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管理试行办法》、《校企产学合作管理细则》、《公共实训基地考核评价标准》等精细化管理文件,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流程管理、物资管理、环境管理、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健全项目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基地有序运行。

(二)对焦泉州产业特点,做好实训基地顶层功能设计

泉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着眼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从整体布局出发,做好顶层规划,定位建设目标和功能。基地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服务泉州经济发展“三大战略”,重点服务于建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纺织鞋服等五大产业集群中高端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急需、紧缺需求,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在突出“区域性、公共性、开放性、服务性、共享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打造泉州区域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公共实训平台,使其成为支持服务能力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示范辐射作用大的本地区综合、开放、共享的学生实践教学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业技能竞赛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打造多工种、多行业、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功能,实现基地功能的全面化,多样化,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共享的辐射面。基地建设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本着“集中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搭建以建筑类、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材料化工类和纺织鞋服类为主的五个专业群公共实训平台,组建开放性、共享型的覆盖泉州主要产业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和产业之间提供双向交流互动的合作平台。

四是加强基本建设,着力构建以河湖健康为中心的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高度重视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增强河流自然净化能力,关注湿地建设与保护,规划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件允许情况下实施生态补水措施,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图2 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框架

基地“五平台”、“六中心”的功能搭建,立足泉州区域经济,促使产教深度融合,协调运转,实现教学功能与生产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对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基地为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接口,实现人才、技术、信息与物质等资源的共建共享,确实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三)优化内涵建设,突显实训基地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共享辐射面

1.更新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标准

公共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要紧跟经济发展的需求,把握相关行业发展前沿,向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看齐,积极引入最新的理论、模式和经验。在保证基地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种类齐全、配置合理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基地设施设备建设的生产性、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基地布局可以以企业真实生产为样板,按企业车间形式,尽可能模拟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工作一线,仿真实际生产环境建造,同时实训设备建设应能与行业企业的设备水平同步,满足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实训项目引入真实的生产任务,整个实训基地营造出浓厚的职场氛围,能发挥技能竞赛、工艺改造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使其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接触并掌握相关行业的主要设备、生产程序、生产工艺、管理流程、专业技术等,锻炼自身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吸引区域内的相关行业企业来基地进行企业员工培训,从而提高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

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基地多元化、高水平教学团队

基地应充分发挥泉州市职教联盟内学校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优势,按照“引进、培养、聘请、互通”的建设思路,打造教学团队。一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项目、产品研发等方式,丰富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教材研发,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校企合作课程等,共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三是积极开展“双师素质培养”、“研发服务能力提升”和“名师引领”等师资培育工程,引进与培养领军人物与专业带头人,在基地推行专家“工作室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室,有效推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四是以专业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建立由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行业专家、社会能工巧匠及政府人员技术人员等多方参与的专兼结合教师资源库,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使教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不断增强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引领行业、助力企业的操盘手。

3.开发综合实践培训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基地共享教学资源门户

基地搭建起满足企业能力需求的教学资源标准化架构,保证教学资源储备丰富和持续更新。一是对接泉州产业用人需求,参照国家相关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行业发展动态吻合的教材、课件等资源;二是根据就业需求和不同职业的技术需要开发行业紧缺技术工种的实训项目,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突出模块化实训特色,构建基础、专业、综合设计和应用创新四个层次的综合实训课程;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微课、视频、动画、习题库及其它文本资料,形成形式多样的特色教材;四是自行开发、收集、购买各职业工种技能考核习题库、案例库、项目库和相应的培训资源包,不断丰富基地的教学资源;五是通过创建教学资源网络信息交流互动学习平台,打开公共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对外开放的门户,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实现教学实训资源的共享,提高基地服务产业、推动产业的能力。

基地应将日常教学和行业紧密衔接,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以三全育人为抓手,合理的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导师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特色鲜明职业性的实践育人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以企业、行业职业群和专业群、技术岗位群为定位,将人才培养要求与职业能力呼应,由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按“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的培养思路,实施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教学、远程教学、“互联网+学习”课堂和理实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由“教师+导师制”全程跟进培养,构建现代“师徒”的创新模式,实现实践理论、基础技能、岗位技能、专项技能、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的分阶段递升、产教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出口”质量,确保人才培养满足企业要求,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接轨。

图3 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5.充分发挥基地资源,全面提升基地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激活基地共享性、公益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一为区域积极提供层次多种、形式多样、服务面广的优质实践教学、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实训师资培训等,培养泉州市乃至全省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二为各类技能大赛、技能比武、技术练兵、技能鉴定提供优质平台;三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实训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四与企业密切合作,建有技术应用和服务团队,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推广和咨询等服务,使基地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6.开发实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泉州公共实训基地品牌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行业政策、人才需求信息和优秀毕业生信息,提供基地导航、实训室预约、培训制定、1+x证书、信息咨询和技术科普等信息功能,展现基地技能成果,链接区域内企业和院校网站,提升基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出泉州公共实训基地品牌,使其真正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

通过功能定位、建设模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化方案,探索和推动泉州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最终建设成有泉州特色的契合职业教育发展、服务泉州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教育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它集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服务为一体。能充分发挥对整个区域高职教育的辐射作用和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为社会可持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可靠保证。

猜你喜欢

泉州基地实训
泉州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