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大标准的中医外科病名英译对比分析
2020-04-16吴周美瑕刘新亚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吴周美瑕 刘新亚(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中医作为一门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医学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汇集各家学说之精华,这便决定了中医术语的独特性。因而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并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科技文本看待,同时也应考虑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为了更好地在全球推广和传播中医药,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化刻不容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众多学者对于中医英语翻译进行了总结研究,不断的在推进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的进程。笔者收集了中医外科病名术语以及三大权威标准的英译结果,尝试就目前中医术语英译现状进行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语料来源 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of diseases and ZHE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B/T 15657-1995版本中的外科病大类,该标准将外科病分为疮疡病、乳房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肛肠病、外科瘤病、外科癌病、外科其他病等八小类,共涉及外科病名术语159个。同时选取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标准[2](以下简称“名词委”)、WHO标准[3](以下简称WHO)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4](以下简称“世中联”)等目前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三大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作为本文对比分析的语料来源。
1.2 分类原则 李照国先生在《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提及:“现代翻译理论表明,两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对应情况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不对应”[5],受此启发,笔者将总共159个中医外科病名与西医外科病名对比,其中在两种医学体系中都有对应语义的病名归为“完全对应”类;其中某种体系的病名词汇有不止一个对应语义的则归为“部分对应”类;而一种体系的病名在另一种体系的词汇单位中既没有完全对应的语义,也没有部分对应的语义便归为“不对应”类。
确定好了每个病名的分类之后,进而从中筛选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即三大标准翻译结果均不为空的病名,共63个。再将三个标准翻译结果均一致的病名归为A类;将三个标准翻译结果中有任意两个一致的病名归为B类;将三个标准翻译结果均不一致的病名归为C类。
1.3 构建语料库 建立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录入159条原始中医外科病名术语及相应的三大标准翻译结果,其中名词委标准不为空的记录共152条,WHO标准不为空的记录共63条,世中联标准不为空的记录共105条,三大标准均不为空的记录共63条。
2 语料分析
2.1 完全对应 李照国先生曾在《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提及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主要是以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5]为主。自然性原则指的是当在译入语体系中存在与中医术语相对应的语义时,我们可以借用相应的西医术语以译之,这就使得译语兼具科学性和自然性。简洁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时,学习中医术语突出的简明扼要的这一特点,使得译语达到尽可能高的信息密度。民族性原则指的是在很多独具中医特色的词汇中,很难或者无法找到西医体系中与之对应的语义,这时,在翻译时就应考虑到鲜明的民族性。回译性原则指的是译语和源语在结构上相近,能够较好的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规定性原则指的是对英译的中医术语名词在其含义上加以规定,使其拥有固定的释义。
以表1中“皮痹”为例,该病所指的是以皮肤肿胀、硬化,后期发生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亦可累及全身。相当于硬皮病[2]。世中联和WHO的翻译均为“skin impediment”,侧重的是该病所导致的皮肤功能障碍,但就回译性和简洁性原则来看,名词委的“scleroderma、dermatosclerosis”似乎更胜一筹,因为在西医术语中,“硬皮病”的概念和中医的“皮痹”是十分接近的。另外,针对“乳癌”一词,WHO给出了一个翻译是“rocky mass in the breast”,若是有中医学习背景的人看,的确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乳岩”(即乳癌)。这一译法倒是有较好的民族性,但若是从推广中医的角度来说,个人认为名词委的“mastocarcinoma”更为恰当,直接对应西医学中的乳(房)癌,较好的遵从了简洁性和回译性原则。当然,“carcinoma of breast”和“breast cancer”这两种译法也并非不可取,只是相对来说“mastocarcinoma”更为简洁。
表1 完全对应术语示例
2.2 部分对应 “筋瘤”是一种以好发于下肢,色暗红、青筋垒垒,或盘曲成团为主要表现的瘤[2],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下肢静脉曲张。名词委和WHO的翻译更偏直译一些,“tendon”和“sinew”更偏重肌腱之意,而根据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笔者认为世中联的译法“varix; varicosity”更为恰当。关于“瘾疹”,WHO和世中联的翻译都是“urticaria”,这一译法更偏意译,因为瘾疹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荨麻疹。而名词委更偏直译,相较于前二者的翻译,“hidden rash”的译法倒显得颇有中医韵味了。关于这两种译法,一时之间倒也难分高下。
2.3 不对应 “发”是一种病变范围比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蜂窝组织炎,故名词委和世中联均是套用西医对应语义将其分别译为“cellulitis”和“phlegmon”;WHO将其译为“effusion”,更侧重于渗出物的意思。
表2 部分对应术语示例
表3 不对应术语示例
“精浊”是一种以会阴部坠胀疼痛,小便时尿道口常有白色液体溢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男性生殖器疾病[2],相当于慢性前列腺炎。但三大标准对于精浊的翻译都倾向于直译,如“turbid semen”“turbid essence”等,较好的符合了民族性原则,突出了中医术语的独特韵味。
对于“乳头风”这一病名,名词委选择了直译为“nipple wind”,WHO和世中联则译为“cracked nipple(乳头皲裂)”。在中医学中,乳头风指的是一种以乳头、乳晕部位群集丘疹、丘疱疹,伴有瘙痒渗出,结痂皲裂为主要表现的湿疮[2],相当于乳房湿疹。上述两种译法都没有选择借用西医名词意译为乳房湿疹,虽说这样较好的保留了中医病名术语的民族性,但是对于译入语受众而言,似乎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3 研究结论及分析
在159个外科病名术语中,三大标准均有翻译结果的只有63个,占外科病名总量比仅39.6%;另外,三大标准各自翻译病名数个数及占比结果见表4;在均有翻译结果的63个病名中,A类共有28个、B类共有25个、C类共有10个,分别占现有翻译结果总量比为44.4%、39.7%、15.9%。由此可见,三大标准都有对应翻译结果的病名占比甚至不达半数,这说明在统一和规范化的进程中,仍存在较大的欠缺, 要想建立统一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依旧道阻且长。通过分析表格发现:在现有的英译结果中,名词委标准涵盖的英译术语范围相对于WHO和世中联标准来说更为全面。另外,外科病名术语中,A类及B类术语占比远高于C类术语,表明了目前外科术语正在朝向规范化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存在着标准混乱、条目有限、数据不足等问题。
总体而言,名词委主要遵循的术语英译原则是: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及约定俗成[6]。WHO在翻译时更注重从医学意义角度出发,以求准确反映中医术语的原始概念,避免使用拼音、避免创造新英文单词,且力求简洁。世中联则认为应遵守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称的基本原则[7]。虽然不同学术组织遵循的翻译原则有所区别,但三种标准都强调简洁性原则,其中名词委和世中联相对更看重对应性原则。
“语言国情学”[5]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事物、思想和观念且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语的词汇。不同于西医体系,中医术语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密不可分,且从语言上来说,中国古代文人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故中医文献被赋予了大量的修辞格[8],这就使得中医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从而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就目前的中医翻译来看,直译、意译和音译这三种译法比较常见[9]。由于文化差异,很多中国文化负载词找不到对应的语义,故西方学者魏迺杰[10]提出了中医名词英译的四个基本方法:使用现有名词、借词、仿造及依据原文定义造新词,但目前采用比照西医及词素法争议较大[11]。部分学者认为这既能保证中医名词术语源语信息完整再现,又能确保术语翻译的简洁性及专业性[12]。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借用西医词汇来解释中医概念,完全丢掉了中医的特色,并不能准确传达中医概念[13]。
尽管学术界众说纷纭,关于最终如何制定术语英译标准尚且还未形成一个定论,但从总体研究趋势看来,中医术语英译的宏观讨论已经渐进成熟,虽然在微观层面上仍然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达成统一规范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的这一目标,我们仍需艰苦努力!
表4 三大标准翻译数量及占比
4 结语
中医作为一门植根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体系,具有独一无二的术语表达方式。尽管国内外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推进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化进程,但要实现中医药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仍有很多现实的阻碍。不同于西医学,中医学既是一门医学体系,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体系,故在英译时,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不能忽视其中承载的文化内涵,故不能通篇借用西医语义来翻译,这也给诸位学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外,现在同时具备良好的中医背景及较高的翻译素养的翻译人才也存在极大的空缺,诸多因素导致目前中医术语英译的发展较为缓慢,但从总体趋势而言,中医翻译正有着方兴未艾的大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