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汉族人群糖尿病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相关性
2020-04-16王海英孙亚东金涛武杨谢立凯张兵李柯旻马彦姜艳静
王海英 孙亚东 金涛 武杨 谢立凯 张兵 李柯旻 马彦 姜艳静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糖尿病(DM)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遗传易感性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2型DM(T2DM)遗传方式的研究,发现可能有多个基因参与T2DM的发生〔1~3〕。作为一系列代谢产物总称的维生素D,其活性形式是1,25-双羟维生素D,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外,还能调节体内的炎症状态,增强机体的屏障功能,对胰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4〕。而维生素D必须与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后才能进一步发挥其生理作用,目前国内外不同地区关于VDR多态性与T2DM关系的观点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吉林地区T2DM患者VDR Bsm1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变化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6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150例,按1999年WHO DM标准诊断: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除外肾功能损害及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同期收集吉林省人民医院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0例,记录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压。所有研究对象为吉林地区的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女性患者排除妊娠,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
1.2一般资料 完善本研究入组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血压等一般资料。
1.3实验室指标 受试者禁食8~10 h后,晨起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测定FPG、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生化指标用奥林巴斯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A1c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收集每位入选者外周静脉血4 ml,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T2DM患者VDR Bsm1基因多态性。参照有关文献设计上下游引物,上游引物:5′-CAACCAAGACTACAAGTACCGCGTCAGTGA-3′,反义链:5′-AACCAGCGGAAGAGGTCAAGGG-3′(上海生工合成)。应用PCR试剂盒,PCR体系为25 μl,进行PCR。PCR条件:预变性94℃ 3 min,变性94℃ 30 s,退火62℃ 30 s,延伸72℃ 1 min,30个循环,总延伸72℃ 5 min。继以限制性内切酶37℃水解过夜,置4℃保存。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中观察,照相记录结果。VDR Bsm1位点3种基因型:BB(800 bp)、Bb(800,650,175 bp)、bb(650,175 bp)。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在线软件检测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DM组FPG、2 hPG、体重指数(BMI)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下表同
2.2VDR Bsm1位点多态性结果判定 琼脂糖凝胶上电泳,酶切后PCR产物结果,显示800 bp一条带,用BB表示;显示800 bp、150 bp、650 bp三条带,用Bb表示;显示650 bp和150 bp两条带,用bb表示,见图1。
1:Marker;2:BB基因型;3:Bb基因型;4~6:bb基因型;7:正常对照组
2.3两组VDR Bsm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比较 两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T2DM组中BB基因型出现频数为2,所以将BB、Bb基因型合并分析。T2DM组BB+Bb基因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33%vs 12.00%,P<0.05),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34%vs 7.00%,P<0.05),基因型bb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2.67%vs 88.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VDR Bsm1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n(%)〕
2.4T2DM组Bsm1各基因型临床特征的比较 与总体T2DM组相比较,BB+Bb组及bb组各基因型中,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发病年龄、BMI、HbA1c、TC、TG、LDL-C、HDL-C等临床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T2DM组VDR Bsm1基因组型临床特征的比较
3 讨 论
目前T2DM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遗传易感性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起着重要作用〔5,6〕,T2DM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寻找T2DM的易感基因是慢病防治工作的任务需要。
VDR基因是甾体类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位于细胞核上,表达于皮肤、骨骼、小肠、肾、脂肪组织以及胰腺等,现有研究提示这些组织可能是维生素D的靶器官,VDR在胰腺的表达可能会影响胰岛功能,在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表达可能会影响外周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7〕。VDR基因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目前已经发现25个以上的限制性内酶酶切位点,最常见的是Fok1、Bsm1、Taq1和Apa1。
维生素D在肝脏经25-羟化酶作用后生成25-羟基维生素D,血液循环中25-羟基维生素D半衰期相对稳定,因此成为评估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主要指标。目前很多关于25-羟基维生素D对机体糖代谢异常调节机制的研究表明,T2DM患者伴随25-羟维生素D水平的下降,胰岛β细胞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和总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是进一步下降〔8,9〕。国外学者的体内外研究表明,在生理条件下糖代谢调节过程中,维生素D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及维持正常糖耐量的必需物质之一,维生素D缺乏会减少葡萄糖负荷后的胰岛素释放,可增加糖调节受损,从而导致T2DM的患病风险增加〔10,11〕。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通过细胞间钙离子的变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这与糖原合成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调节环节有关〔12〕。维生素D缺乏还会增加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这将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13〕。
1,25-二羟维生素D在机体中必须通过与VDR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组织中VDR缺乏明显相关,VDR基因的改变导致T2DM发生的机制总结如下:血浆中钙离子代谢的改变及其对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调节,VDR基因对脂肪组织功能的调节,VDR基因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和对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变〔14〕。本研究结果表明VDR基因Bsm1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吉林地区汉族人群T2DM密切相关,可能是该地区人群T2DM的一个易感基因,为从基因水平认识DM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国外学者对VDR基因对血脂水平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与TC、TG、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HDL-C 水平呈正相关性〔6〕。本研究结果考虑与种族差异有关,还有本研究样本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