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有氧舞蹈项目队形运用特征研究
2020-04-15查春华赖志文谢黎红
查春华,赖志文,谢黎红,朱 徵
2012年以来,有氧舞蹈被增设为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以下简称“健美操世锦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国际体操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mnastics,FIG)将此项目评分标准纳入健美操竞赛规则,有氧舞蹈作为健美操“家族”的成员得到了快速发展。在FIG 2013—2016健美操竞赛规则中,依据创编要求提出了有氧舞蹈的概念:团体创编(8名参赛运动员,性别不限),运用操化动作并在成套动作中插入至少32拍的第2种风格元素,如萨尔萨舞(Salsa)、嘻哈舞(Hip-hop)、探戈(Tango)、方克(Funky)、霹雳舞(Break-dance)、佛朗明哥舞(Flamenco)等,成套动作必须包含不同根命名组的4个难度动作,分别从评分规则的C组和D组中选取,也可以将其他类动作(未被过度使用)恰当地融入创编当中(国际体操联合会,2013)。在FIG 2017—2020年健美操竞赛规则中,有氧舞蹈的定义被修改为:由8名运动员运用舞蹈方式完成健美操动作的集体成套,成套中必须包含4~8个8拍街舞动作,作为第2风格,且可以包含技巧动作或难度动作,但无分值(国际体操联合会,2016)。
有氧舞蹈既区别于普通舞蹈表演,又与竞技健美操项目存在差异,将竞技与普及推广的发展理念与目标相融合(李芳等,2014;周建社等,2012),使其更具特色和生命力。有氧舞蹈项目发展定位弱化了对运动员体能的挖掘,成套艺术编排价值在竞争中的地位愈加凸显(王婷,2017)。有氧舞蹈成套注重展示团体项目的优越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其自身特点决定了队形在成套创编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有氧舞蹈项目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要保持我国有氧舞蹈项目的竞争力且有所突破,必须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把握有氧舞蹈成套艺术表现的关键因素。国外体育学领域针对aerobic dance(或称aerobic gymnastics)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影响等方面,强调其有氧健身功能。作为比赛项目的有氧舞蹈研究在国内外都尚处起步阶段,从类似项目来看,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竞技健美操艺术表现与训练理论研究上(Alves,et al.,2015;Briskin et al.,2016;Mariana et al.,2014;Todorova,2017)取得一定进展,国内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查春华等,2015;张中印 等,2015;赵轩立 等,2017),研究成果可间接为有氧舞蹈项目提供参考。针对有氧舞蹈队形开展研究,总结归纳其在成套中运用的普遍规律与差异,有利于把握队形创编发展方向,开拓创新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有氧舞蹈成套中队形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量化指标将以第14届(Incheon City,KOR,2016年6月)、第15届(Guimarães,POR,2018年6月)健美操世锦赛中有氧舞蹈决赛成套为例进行统计。健美操世锦赛每2年一届,健美操竞赛规则每4年修订1次,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处于两个不同规则周期,是当前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询国内外健美操权威网站相关信息;对照不同周期竞赛规则,包括中英文版本;参阅视觉艺术理论在内的相关专著;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成果。
1.2.2 录像观察
观看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前8名比赛录像,通过对成套动作回放、定格与单帧播放反复观察,详细记录与本研究相关的各项指标。
1.2.3 数理统计
整理录像观察所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将一些模糊的因素用量化数据表示,以图表直观呈现统计结果,实现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事实上,艺术裁判在比赛现场难以实现定量、精确地测量与统计操作,量化分析一般更适用于赛前针对创编的信息反馈和赛后的总结中。然而,过于复杂的统计方法往往难以便捷有效地反映现实情况,因此,研究中一些指标选择了简单的统计方法,有些直接采用了原始数值,以利于更接近人的直觉经验与判断。
1.2.4 对比分析
基于不同周期规则的影响,依据相关统计数据,结合比赛结果与实际观察,对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不同代表队队形运用相关情况也进行对比分析。由于中国、俄罗斯、韩国、罗马尼亚、匈牙利、西班牙6个队在两届比赛中都保持在前8名,从而增加了对比参考的价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有氧舞蹈队形艺术表现的阐释
有氧舞蹈比赛中艺术裁判从“音乐/乐感(2.0分)、舞蹈内容(2.0分)、主体内容(2.0分)、队形/空间(2.0分)及艺术性(2.0分)”5个方面对成套进行评判(FIG,2016)。队形原本是空间利用情况的组成因素,是空间运用的特殊表现形式,从“队形/空间(2.0分)”的表述方式上可以看出,队形运用被着重提出。艺术裁判指南中队形的定义是:队形包括搭档之间的位置以及改变位置到另一个队形或保持队形的方式,或者当运动员在做舞蹈(或操化)等动作时改变位置到另一队形的方式(国际体操联合会,2016)。有氧舞蹈评分标准中对队形与空间运用做了明确要求,运动员必须均衡、有效地利用比赛场地,在移动路线上需呈现多种方向和距离的变化,队形的变换应该具有流畅性,队形应展现原创性、复杂性或多样性(国际体操联合会,2016)。有氧舞蹈成套可以说是队形保持与变化反复交替的过程,队形运用贯穿始终,没有好的队形编排,空间艺术效果也将难以呈现,队形运用对成套艺术价值的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氧舞蹈项目在人数上不及团体操,构图较为局限,不能呈现复杂的图形,但8名运动员同样要尽最大可能展示不同的队形及变化方式。在表演场地上,有氧舞蹈区别于艺术体操、团体操表演,比赛空间类似于演出舞台,赛台后方设有背景,表演面向特定的方位,这就要求创编者重点考虑正前方或侧前方的视觉效果。有氧舞蹈比赛中由位置点连接而成的图形,需要引导和启发观赏者的想象力,才能使队形构图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实际上,队形艺术表现是与人的视觉审美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的。人脑在短暂的时间内难以处理和记忆复杂的视觉信息,复杂的图像需要通过视觉过滤出简化的易于识别和记忆的信息,同时,人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辨识力,获取少量的信息就能产生想象或预判所要呈现的目标效果。有氧舞蹈艺术价值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创编者的工作与运动员的展示,还必须依赖裁判与观众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队形运用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队形艺术表现在观众或裁判视觉感知和心理体验上形成的实际效果,甚至需考虑视错觉现象。队形艺术表现的成效体现在创编者、表演者与裁判、观众在心理体验上达成的共鸣。
2.2 有氧舞蹈队形运用的特征分析
影响有氧舞蹈队形艺术表现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不仅包括队形的种类、数量、持续时间、变换频率、构图形式、变化方式(包括移动方向、移动路线等)、动作内容、场地利用、空间层次、配乐效果等(王婷,2017),还与运动员的性别、身高、体型、服装等存在一定关联。依据FIG艺术评分指南,并结合相关研究,考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和实际统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反映有氧舞蹈队形艺术表现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筛选,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2.2.1 基础指标
在创编实践中,队形数量与变化的次数、变换频度、保持阶段与变化阶段的时间分配等指标是否存在适宜的区间或可借鉴的标准,有氧舞蹈艺术裁判指南并没给出有价值的指引。尽管以上指标不能决定最终比赛排名,但是否存在关联,其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前期研究中,针对第13届健美操世锦赛的统计分析显示:艺术分排名与队形数量、变换间隔时间平均值在置信度(双侧)为0.05时,相关性均显著,且艺术分排名与队形数量存在正相关,艺术分排名与变换间隔时间平均值存在负相关。然而,本研究以第14、15届有氧舞蹈决赛为例,对队形数量、成套时间、变换间隔、各队形保持与变化过程占用时间等基础指标进行统计与数据分析,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艺术分排名与队形数量、变换间隔时间平均值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在有氧舞蹈项目发展初期,部分代表队在这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队形运用的数量与变换频率差异明显。但在第14、15届比赛中,或许各国都意识到了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期望通过增加队形数量和提升队形变换频率以增强艺术表现效果,这也是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的结果。
新规则将成套时间由1 min 30±5 s调整为1 min 20±5 s。从统计数据看(表1),尽管第15届中成套时间普遍缩短了近10 s,但队形数量的均值与中值只减少1次,反而有4个代表队数量增加,且队形变换频率也略微提升。从具体数据来看,俄罗斯在两届比赛中都非常注重队形数量和变换频率,两项指标都排第1位,而中国、韩国和罗马尼亚队在自身纵向对比中第15届比赛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表现在变换间隔时间均值缩短。尽管重复队形不被提倡,但两届比赛中都有重复现象。重复频率较高的队形具体为双直线和回字形,一些互换位置的变化形式也导致相邻队形存在重复。一般认为出于队形前后衔接与转换流畅性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重复运用。
研究将队形分为队形保持与变化两个阶段,对各阶段持续的时间(用节拍表示)以4拍为分界点,统计4拍内的队形数量与变换次数(表2)。结果显示,两届比赛中,队形保持时间控制在4拍以内的居多,而变化阶段4拍以内的偏少,队形保持与变化阶段所用节拍最长都在2个8拍左右,最短仅1~2拍。在新周期比赛6个可比成套中,除罗马尼亚队,其他队伍都较大幅度地提升了4拍以内队形占比,在清晰展示队形构图的前提下队形保持时间大多倾向于缩短;相反,队形变化阶段4拍以内的占比不到一半,说明变化过程相对队形保持阶段用时较长,也反映出成套创编多倾向于借助队形变化过程体现流动性与流畅感。统计显示,第15届比赛较第14届队形变化阶段小于等于4拍的占比略有增加。在队形变换节奏上俄罗斯队在两届比赛中都是最快的,新周期比赛中前3位依次为俄罗斯、中国、韩国。新规则下成套时间缩短间接导致了队形变化(过程)速度加快,成套中队形的变换节奏也相应加快。
2.2.2 构图形式
有氧舞蹈队形构图的基本元素一般是运动员所处的位置点,运动员之间相对稳定的位置形成的图形称为队形(曲世奎,1999)。队形构图效果是队形运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二维平面是形成三维空间的基础,空间又是立体在平面中的影像(谭铁志,2005),有氧舞蹈赛台的地面与背景即形成了运动员身体影像的两个投影面(图1)。
在快速连贯的表演中,人们难以对复杂图形进行仔细辨识,有氧舞蹈构图大多采用规律性、可交互、易于识别的几何图形,而自由化、不规则的较为少见。平面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具有直观性、共识性、多义性(鲍小龙等,2008)。队形构图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清晰,除了正确处理远近、疏密等视觉效果,还需平衡复杂性与可辨识性,创新性与认同感的关系。根据平面图形点、线、面的构成特质(郭茂来,2000),结合相关研究(巩凌,1999;邝丽,1995;齐慧娟,2012),将有氧舞蹈队形构图划分为点、线、面(封闭折线)、组合型图形(简称组合形)与混合型图形(简称混合形)5个类别。一些特殊概念与分类作如下界定:点——1人或多人聚集的状态,成套中1个单点(大点如“面”)的形式比较特殊,一般以造型、配合或托举动作呈现,即多人处于相互接触聚拢的状态;圆、弧形、扇形——不仅考虑运动员所处位置,还将运动员的面向加以考虑,运动员面向或背向圆心或切线方向,且弧线上至少由5人组成,才可视为圆、弧形或扇形,否则仅视为正多边形、凸折线或多边形;面——也可视为封闭折线,包括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凸多边形构图非常普遍,而凹多边形较为少见;组合形——同一类别中分组组合视为组合形;混合形——不同类的分组混合形式视为混合形。
表1 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成套中队形数量与时间相关指标统计Table 1 List of Number and Time of Formation in Choreography in the 14thand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表2 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队形保持与变化阶段时长统计Table 2 List of Duration in Formation Keeping Phases and Changing Phases in the 14thand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对队形构图进行分类统计显示(表3、4):两届比赛都较充分地运用了组合形与混合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趋向复杂化,特别是线线组合运用较为广泛,其次是面面组合。相比而言,第15届比赛更多采用五边以上多边形和点面混合形式,过于复杂的点线面混合运用相对减少,仅有韩国队运用了2次。或许是因其操作难度大且可辨识性低的缘故而未被广泛采用。
考虑对称特征,将队形进行分类(表5、6)统计发现,对称图形的运用非常广泛,两届比赛比例都达70%以上,且以中轴对称居多,占比大多在50%以上。第15届比赛更是倾向于大量采用中轴对称和斜轴对称,而旋转对称采用较少。另外,根据对称轴上运动员的人数分布情况,将轴对称分为对称轴上无人、2人、4人、6人等情况也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对称轴上采用无人或2人的占绝大多数。或许是因为轴两翼分布的人数越多其构图的形式也越丰富。
图1 赛台三维空间中的平面影像简化示意图Figure 1. Simplified Schematic Diagram of Flat Image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Podium
表3 第14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队形构图分类统计Table 3 List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Forms of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4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个
表4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队形构图分类统计Table 4 List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Forms of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个
对称代表着平衡与和谐之意,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感受。对称构图加上动作方向呈现的镜像效果使视觉冲击更加强烈,这是广泛采用对称形式的重要原因。从我国建筑史上看,宫殿等建筑“中轴线”的设计特点最为突出。然而,观察发现中轴对称运用并不是我国独有,这也许是中轴对称美的意识自古就根植于人类,或是东方思维和民族文化广泛传播形成的世界认同(王慧莉,2014)。
对称构图运用普遍,但艺术创新也需要不断地寻求突破,一些非对称构图也呈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图2),构图形式同样要体现多元化与多样性。
表5 第14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对称图形统计Table 5 List of the Symmetrical Composition Forms at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4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表6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对称图形统计Table 6 List of the Symmetrical Composition Forms at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为丰富队形构图形式,渲染构图效果,有时也利用身体形态或轮廓作为构图单元,即“身体形”构图(图3上)。同时,运动员的性别、身高、服装色彩等因素也可加以合理利用。如第15届比赛西班牙队男女服装形成了鲜明对比(图3中),第14届比赛中西班牙队甚至在比赛中进行了服装的局部变换(图3下)。然而,服装设计上的欠缺以及运动员拉扯服装的多余举动,难免破坏成套的一致性和流畅性,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2.2.3 变化方式
各种队形分离与组合的过程称为队形变化(曲世奎,1999),队形变化方式是影响队形艺术呈现的另一重要因素。运动员通过频繁的位置改变(部分或全部运动员)和动作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队形变换过程,可激发观赏者兴致,引导视觉走向,增强表演流动性、层次感与复杂性。
队形变化方式可以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可以进行整体或局部改变,也可以作多种形式混合的变化。总结有氧舞蹈队形变化过程并借鉴相关成果(刘晶晶,2012;夏环珍等,2000;张汉生,2012),本研究将常用的变化方式归纳为:聚集式、放射式、合并式、分裂式、交错式、旋绕式、渐变式、复合式(如分组组合、动静结合)等,将长短不一、方向复杂的移动和一些不具明显规律的变化列为其他类(表7、8)。统计显示,有规律的变化方式中,复合、交错与旋绕变化方式在两届比赛中都运用较多,而渐变与放射方式运用较少,在第15届比赛中,分组组合与动静结合的复合形式更加被广泛采用。当然,难以判断明显规律的也有不少。俄罗斯队在第14届比赛中队形变化方式多样性体现最好,在第15届比赛中采用复合变化方式最为突出。中国与韩国队在第15届比赛中复合变化方式的运用增加明显。
队形变化方式的选择应把握人的视觉特性和认知规律,人的视觉对远近的移动距离辨识力较弱,而对左右或上下移动、反向运动,以及动静对比相当敏感,针对这些特性在队形创编中可加以利用。在保证路线清晰、转换迅速、对比鲜明、变化流畅的前提下(黄宽柔等,2006),变化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创新性是评判队形运用的重要依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复杂的队形变化若把握不当容易导致杂乱无章,复杂且能呈现规律的变化更值得提倡。
2.2.4 动作内容
有氧舞蹈队形的编排与动作的设计相辅相成,队形延伸了动作表达的空间,丰富了成套艺术表达方式,而动作内容是队形编排的基础与主体。运动员在保持相对位置完成动作或沿一定路线进行队形变化的过程中完成动作,要准确判断场地空间与同伴位置,考虑动作的一致性,对其身体面向、姿态与平衡的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队形与动作内容匹配不当不仅难以呈现队形效果,甚至影响完成质量。队形的设计应服务于动作内容的展示,在原地与移动中都能较好地展示动作,不损害动作的完成效果(黄宽柔等,2006)。同时,采用的动作也应有利于图形创意的表达,促使观者产生联想和共鸣,增强成套创编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效果。
图2 非对称构图形式示例Figure 2. Examples of Asymmetrical Composition Forms
图3 “身体形”构图(上)、服装款式与色彩(中)、变装(下)运用示例Figure 3. Examples of Body Shape Composition Forms(Top),Costume and Colour(Middle),Change Suit(Down)
表7 第14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队形变化方式分类统计Table 7 List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Change at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4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表8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队形变化方式分类统计Table 8 List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Change at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从不同动作内容在队形保持与变化阶段运用节拍数统计中可以看出(图4),两届比赛形成的折线图有一定差异,具体体现在:1)舞蹈(操化)动作在成套内容中占比最多,作为有氧舞蹈的基础动作,其贯穿成套,实现了运动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距离上的移动。舞蹈(操化)动作一般在队形“动态”变化中运用稍多于队形“静态”构图中。从图4统计数据显示,第15届比赛中罗马尼亚队与其他队伍相比差异较大,其在舞蹈动作运用上队形保持阶段明显多于变化阶段,舞蹈动作较多在原地完成,造成成套表演的流动性欠缺,然而,相对而言这也有利于一致性的发挥;2)难度动作在第14届比赛中大部分体现在队形保持阶段,除了一些移动距离较大的“跃”的动作被运用于队形变化过程。新规则中难度动作不作要求,使得第15届成套中难度动作数量为0或归类于过渡连接等;3)过渡连接主要运用于队形变化阶段。但在新规则变化影响下使得动作内容整体比例有所调整,15届采用过渡连接动作比14届稍有减少;4)大多数托举过程涵盖了队形保持和队形变化两个阶段,为增加观赏效果,托举过程进行队形变化常被采用。然而,观察发现两届比赛中仅韩国队在托举中队形几乎不发生变化;5)新规则托举动作要求尖子被托举至肩水平或更高,底座运动员在托举开始时必须是站立姿势。因此,一些不能满足托举要求的动作被统计为配合,使得配合动作增多,且多用于队形变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成套在队形保持与变化过程中选择两种及以上不同动作内容,采用不一致的表现形式,从而体现差异对比以及依次、交替的艺术表现效果。当然,一致性是完成评分的重要内容,偶尔采用不一致动作应慎重,除非能以较好的完成质量体现特殊艺术价值。
2.2.5 场地利用
有氧舞蹈队形构图与变化路线的设计与场地利用直接相关。有氧舞蹈裁判指南提出比赛场地必须通过均衡创编被有效利用,比赛空间不仅包括赛场中心和4个角,还包括赛场所在的全部空间(国际体操联合会,2016)。当然,均衡并非平均,也就是说各个区域并不需要在占用时间上做到均等。如何判断均衡性利用,是否有可参考的标准值得进一步探索。
图4 队形保持与变化阶段不同动作内容的节拍数折线图Figure 4. Line Graph about Beat Number of Different Movements
研究借鉴前期相关成果,将整个场地分为中间、边和角3个类别,共9个区域(图5)。7×7的单人项目场地边线为区域划分和运动员的定位提供了标志线。从场地各区域利用的时间(节拍)中值上看(图6),中间区域利用的时间最多。有氧舞蹈项目人数多,一个队形或一次变化过程大多同时占用不同区域,中间区域利用最频繁。在队形编排过程中,对于场地四周的均衡利用应更加引起重视。对场地边与角的精确利用,不仅体现运动员良好的空间感知和对身体移动的控制能力,也从侧面反映出创编者对场地均衡、精准利用的意识和严谨的构图与路线设计。就边与角而言,在第14届比赛中①区利用时间(节拍)大多偏少,整体上看队形编排偏向后场,而在第15届比赛中,①区的利用得到提升,而对后场两角的利用却有所减弱。
图5 比赛场地区域划分示意图Figure 5. ADiagram of Dividing Zones of CompetitionAreas
值得提出的是,场地利用的均衡性是针对成套创编而言,其总体情况不能定格在同一视野画面中,现场观察与记忆往往是模糊的,裁判在繁杂的任务中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而训练或比赛后利用录像回放统计可做到较为精确的分析。韩国队在两届比赛中分别存在①区和⑧区的利用不足,场地利用的问题并未对其造成太大影响,或许场地的均衡利用仅需作模糊判断。在第15届比赛中场地利用较好的是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中国队,不仅体现在均衡性上,运动员在边线与角的距离控制上也比较到位。
2.2.6 空间层次
有氧舞蹈队形运用不仅要考虑平面场地的利用,还应关注垂直方向的空间层次与队形的关系,使空间结构更加充实饱满,这是丰富队形变化的又一个关键因素(胡效芳等,2005;李瑜,2006)。规则对空间的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个空间(地面/A、站立/B、腾空/C)的比赛区域必须全部被使用(FIG,2016)。运动员在垂直高度上的起伏变化,能较好地吸引观众与裁判的注意力,使表演更具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队形编排中应从层次叠加和层次转换两种形式考虑空间层次的运用(查春华等,2015):1)在队形保持或变化阶段的同一时刻,同一视野画面中对不同空间层次的利用(图7);2)在同一队形或同一次变化过程中呈现不同空间层次的转换,表现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图8)。另外,还同时存在层次叠加与层次转换的混合运用形式(图9)。
在队形保持与变化过程中,运动员大部分时间处在B空间,其次为A空间。统计显示(表9、10),第14届比赛中,空间层次转换在队形变化与保持阶段运用都较为广泛。韩国队在队形保持阶段层次转换运用最多,巴西队在队形变化阶段层次转换运用最多,中国队空间层次运用表现较为一般。而在第15届比赛中,队形保持阶段空间层次叠加和队形变化阶段的混合运用形式有所增加,且以AB空间的层次叠加形式为主,层次叠加运用一般出现在托举、配合动作上或队形分组构图中。新周期比赛中国队空间层次运用水平有所提升,表现在队形保持阶段的层次叠加和变化阶段的层次转换运用上。第15届比赛中,韩国队将重点转换为队形变化阶段的混合运用;越南队在队形保持阶段层次叠加运用较多;俄罗斯队在空间层次运用总数上不多,但在队形变化阶段层次转换运用较为突出。两届比赛中队形变化阶段的混合形式运用要多于保持阶段,且混合形式在第15届比赛中被采用的次数有所增加。
图6 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队形保持与变化中占用场地不同区域的时间(节拍数)三维图(取8个代表队的中值)Figure 6.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ph about Occupancy Time(Beat Number)in DifferentAreas of Formation Keeping Phases and Changing Phases(Take the Median of Eight Teams)in the 14thand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图7 队形保持阶段(左)与队形变化阶段(右)层次叠加形式示例Figure 7. The Example of Level Overlapping in Formation Keeping Graph(Left)and Change Graph(Right)
图8 队形保持阶段(上)与队形变化阶段(下)层次转换形式示例Figure 8. The Example of Level Shift in Formation Keeping Graph(Top)and Change Graph(Down)
层次叠加与层次转换的运用增强了队形的空间层次感和对比度,合理运用能有效提升视觉艺术效果。需要提醒的是,过多地采用层次叠加或层次转换,在完成动作的规格与一致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查春华等,2015),因此,需要权衡运动员完成质量与预期艺术效果的关系。
3 总结
归纳第14、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队形运用的特征,有利于把握队形创编发展的动向,开拓创新思路。尽管队形运用的特征指标在数据上与艺术分(或名次)的相关性难以证实,但一些量化结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从两届比赛各代表队的纵向比较来看,也呈现出一些趋同的变化规律。综上分析,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基础指标来看,新周期比赛(第15届)相比第14届在队形变换频率上有所提升,当前成套队形数量参考值在23个左右,变换间隔参考值约3.8 s;新周期比赛队形保持与变化时长普遍缩短,队形保持时间一般较队形变化过程所用时间更短。在视觉可接受范围内,通过短暂呈现队形、快速实现变化过程、增加队形数量及提升队形变换频率等方式,以增强队形艺术表现效果成为一种趋势。
图9 队形保持阶段(上)与队形变化阶段(下)层次叠加与转换混合形式示例Figure 9. The Example of Mixed Form about Level Overlapping and Level Shift in Formation Keeping Graph(Top)and Change Graph(Down)
表9 第14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队形空间层次运用情况统计Table 9 List of Levels Application of Formation Space Levels at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4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次
2)在队形构图上,两届比赛中组合形(特别是线线组合)的运用最为广泛,新周期比赛五边及以上多边形的运用有所增加,对称图形的运用比例大多在60%~80%,其中大部分为中轴对称图形,且新周期比赛对称图形呈增长趋势。提示,队形构图应体现复杂性、多样性与创新性,考虑中轴对称构图为主,其他对称图形为辅,非对称平衡构图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3)在队形变化方式上,复合、交错及旋绕变化方式运用广泛,分组组合与动静结合的复合式在新周期比赛中更加被广泛采用。提示,队形在变化方式选择上需考虑人的视觉特性和认知规律,平衡流畅性、复杂性与创新性,在可辨识范围内,复杂且能呈现规律的变化更值得提倡。
4)从动作内容上看,规则的修改使不同动作内容在数量与比例上发生变化,难度动作归零,过渡连接动作时长(节拍数)减少,利用配合进行队形变化的时长(节拍数)有所增加,托举中变化队形也成为一种趋势。动作设计与队形编排相辅相成,创编实践中应合理匹配动作与队形,善于运用不同动作内容进行队形变化。
5)从场地利用上看,队形编排重点应考虑对“边”与“角”的均衡与精确利用。在第14届比赛中总体上对①区利用偏少,队形编排偏向后场;在第15届比赛中,①区的利用得到提升,而对后场两角的利用却减弱。尽管均衡性评判是模糊的,但在创编实践中应做到精确分析,避免对场内四周不同区域利用的失衡。
6)从空间层次上考虑,尽管B空间利用占比最大,但利用地面(A)与空中(C)展示或变化队形逐渐被重视。层次叠加和层次转换形式用以增强队形的空间层次感和对比度,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且新周期比赛中混合形式在队形变化阶段运用有增多趋势。队形在空间层次上的复杂呈现,增加了完成的难度,需权衡实际完成质量与预期艺术效果的关系。
表10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有氧舞蹈决赛队形空间层次运用情况统计Table 10 List of Levels Application of Formation Space Levels at the Aerobic Dance Final in the 15th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次
要实现我国有氧舞蹈项目的创新突破和持续发展,应把握国际比赛中成套艺术创编的一般规律与发展动向,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寻求新的得分增长点。总结我国有氧舞蹈成套队形的运用,就新周期比赛(第15届)而言,在基础指标及运用不同动作内容实现队形变化上,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准,但在构图形式、变化方式、场地利用、空间层次运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可从以下几点考虑:1)在队形构图上,可增加对混合形中“面”(封闭折线)的运用,如“线面”和“点线面”的混合形式;强调对称构图形式的多样性,增加斜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非中心对称)的运用,进一步提升非对称构图的美感;2)在队形变化方式上,可增加放射、渐变等具一定规则的变化方式的运用,并不断加强创新探索;3)在场地利用上,强调前场的同时应平衡全部区域,可稍补充后场(④⑤⑥)区域的利用;4)在空间层次运用上,可补充保持阶段层次转换的运用,考虑层次叠加和层次转换形式在队形保持与变化阶段都应有所体现。
队形创编应不断在多样性、复杂性、均衡性与创新性等方面下功夫,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视觉特性,考虑所能呈现的准确性、流畅性、层次感与清晰度等艺术观赏效果。同时,应注重运动员对场地或同伴的空间感知与动作控制的精准性训练,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提升队形艺术的实际表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