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壮医学毒虚致病理论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思路

2020-04-14滕彩芳黄爱书李月桂黄振宇李凤珍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机体

滕彩芳 黄爱书 李月桂 黄振宇 李凤珍

【摘 要】 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责之“内虚”和“邪毒”导致三道(水道、气道、谷道)、两路(龙路、火路)受影响而发病。壮医认为,“调气、解毒、补虚”为治病之本,临床上运用壮药联合壮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文章依据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诊治思路进行阐述。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壮医;毒虚致病;调气;解毒;补虚;诊治思路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发病隐匿、病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遗传和环境因素[2]。壮医结合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将AS称为“令扎”,归属于壮医学“毒病”“发旺(风湿病)”范畴,目诊可见“勒答(眼睛)”上龙脉脉络曲张,或见血管末端有瘀点。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辨病治病理论体系,其中“毒虚致百病”是壮医独具特色的病机理论之一[3]。壮医认为,AS的发生多缘由患者体虚,从而易感邪毒,正邪相争,正不胜邪导致三道(水道、气道、谷道)、两路(龙路、火路)受阻,使三气(天、地、人)不能协调同步运行维持机体平衡而致病[4]。本文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对AS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思路探讨如下。

1 壮医毒虚致病理论与AS的关系

1.1 “毒”是AS发生的外因 《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现代说“毒”也指可伤害人体,甚至危害生命的一些物质。壮医认为,凡是可以引起机体致病的因素均可以称作“毒”。毒虚致病理论的形成与壮族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广西妖淫之地,多产恶草”说明广西壮族地区植被茂盛,适宜的地理生态环境为有毒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广西壮族地区又被称为“瘴乡”“蛊毒之乡”。广西地跨热带及亚热带,像秋冬季节的寒潮、仲夏炎热高温以及潮湿闷热的“回南天”给人体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5],气候环境滋生了壮族地区常见的痧、瘴、风、湿、热等无形之毒;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高温多雨的气候,植物、矿物、动物资源丰富,形成了有毒害作用的食物、药物、动物植物等有形之毒;还有些内生之毒,包括痰饮、瘀血等[6]。

壮医认为,AS的发病大体上因感受“风毒、寒毒、湿毒”致痹阻经络,而三道、两路是其传导的途径。壮医的两路理论是指龙路和火路,这两条通路对于人体而言极其重要,其循行、生理功能及发挥的作用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其共同点都穿行沟通于人体上下内外并维持机体的平衡协调。龙路是血液的循行通道,由心气推动,输送营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火路是人体感应信息、调节生理活动的通道。“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能兼五气,易夹它邪;寒邪主收引、凝滞,表现为腰脊僵困,严重者可出现背脊弯曲活动受限。当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作用则表现为腰骶部、四肢关节的疼痛;湿性趋下、重浊、黏滞,因此邪气侵犯机体导致经络痹阻,久病缠绵。结合壮族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当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时,易感受风、寒、湿等毒邪,导致龙路、火路阻滞或闭塞不通,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病。因此,壮医将“毒”作为AS发病的主要外在因素。

1.2 “虚”是AS发生的内因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许多学者推崇“正气”理解为西医的“免疫”,认为正气充盛与机体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战胜疾病的能力及自我康复的能力相关。“虚证”常以机体功能的减退,身体及心理的疲乏劳累感,甚至机体功能逐渐走向衰败等为主的状态表现。壮医认为,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先天体质弱,二是后天充养不足或过度消耗。当内在抵邪能力下降,外有毒邪侵害,从而导致三道、两路不畅,机体内部脏器失养,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肾主骨生髓。”《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是说当人体腰部出现转侧不利等活动功能障碍后,提示肾气的衰败。壮医也认为,当AS发展至疾病的末期阶段,病损耗气,肝肾两虚,腰膝失滋,日久会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畸形等症状的发生。因此,壮医将“虚”作为AS发病的内在因素。

2 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在A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蓝毓营[8]认为,壮族人民身材矮小、上盛下亏、内虚外实的体质特征是由于壮族地区气候结合壮族人民常年体力劳动伤筋耗气导致的。“外毒”和“内虚”相互夹杂,因此壮医治病总则为“调气、解毒、补虚”[9]。

2.1 调 气 调气法可以分为壮药内服法与壮医外治法两大类。在调气法中,“三部”调气法在临床中运用最为广泛。“三部”调气法是指调顺天气、人气、地气,使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10]。天气为上部之气,包括一些解剖位置居上的器官,例如头、颈、心肺、上肢等组织;人气为人体中部之气,视为“枢纽”,包括一些位置居中的脏腑组织,例如肝胆胰脾;地气为人体下部之气,主要包括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脏腑组织。通过调通三气,调节气血的恢复,使三者相互感应,机体才更强健。中医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对阴阳,对立统一又相互交感。但相比之下,壮医理论更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当天、地、人三气同步时,才能更好地调和全身脏腑气机,维持机体平衡,提高抵御邪气的能力,使之战胜疾病。壮医“调气”尤其重视外治法,通过使用针灸、刺血、拔罐、气功、熏蒸、熨浴、药线点灸等非药物疗法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通道达到“气调则道路自通”“路通则气血自畅”。壮医药竹罐疗法利用吸力及药物的温热作用治疗疾病,具有解毒消肿、止痛通络、调整阴阳平衡之功[11]。李凤珍等[12]运用六味益气强筋壮药配合壮医拔罐治疗AS患者30例,发现可减轻患者的疾病疼痛度及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壮医熏蒸疗法和壮医熨浴疗法均是通过药力配合热力以通畅三道两路的治疗方法。通过热力的温热作用舒张机体毛孔、经络,使血液、淋巴循环加快,药效可快速作用于全身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用以治疗痹病效果尤佳[13]。李浪辉等[14]运用壮药及壮医熏蒸疗法联合治疗AS患者96例也取得较好疗效。马桂敏[15]运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AS患者,发现其生化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根据患者病情,内外治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應用。通过内服配合外治法共同调畅气机,使人体气血恢复平衡,辅助祛毒及加快自身恢复。

2.2 解 毒 壯医解毒法以内治祛毒法、外治排毒法两大类为主,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治解毒,祛其病因;二是外治解毒,引毒外出[16]。《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了古有神农通过内服茶饮进行解毒的尝试。壮医在AS的发病机制中强调了毒邪可阻滞三道两路。现代研究也发现,AS是一种多种炎症因子参与的系统性疾病,与壮医认为的“毒”有不谋而合之处。庞宇舟等[17]认为,治疗痹病应以“解毒法”为先,还将解毒贯穿痹病治疗的始终。因此,壮药内服方常由具有清热毒、祛风毒、除湿毒、疏通龙路火路功效的壮药组成,常用壮药以藤类药及药名中带“风”字为主,取其“藤类药可舒筋活络”及“以风治风”之意,例如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九龙藤、藤杜仲、肿节风、大风艾、吹风藤等均可清热解毒、通利关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壮族地区一些常用解毒药能够显著提高风湿病疗效[18]。唐汉庆等[19]认为,临床治疗风湿病,依据“毒的性质”划分,以祛寒除湿解毒、祛风清热解毒、解毒补虚综合疗法三种解毒法为主。另外,壮医外治疗法常使用壮医刮痧疗法、壮医火针疗法、壮医刺血疗法等帮助驱毒外出。

2.3 补 虚 壮医补虚法的基本特点是补虚常辅以血肉有情之品。《临证指南医案·虚劳》说:“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多用自有益。”血肉有情之品常入中下焦,常服可补益精血、延年轻身,对于虚损疾病有奇效,体现了人与动物“同气相求”。庞宇舟[20]遵循“渐补适体”原则运用壮药结合血肉有情之品治疗痹病收益良效。另外,壮医针刺补气法中以针刺脐环穴“以通达补”达到补气的作用。林辰[21]认为,AS是由于毒虚夹杂于人体内部而发病,通过运用针药并举方法调理气机畅通三道两路治疗AS,取得一定的疗效。补虚法不是一味地补益,也应防补益太过而损伤脾胃,须以适体为度进行辨证论治。

3 小 结

壮医药是中医学中的一块瑰宝,壮医治病有着“简、便、验、捷”的优点,用药数量少但疗效确切。壮医认为,AS的病因病机总体以“毒”“虚”并存为主,调气为基础,基于毒虚致百病理论使用壮医内服外治法治疗疾病,将解毒法和补虚法并用,体现了治病求其本[22]。同时毒虚致病理论作为壮医药的核心内容,在壮医治疗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临床治疗AS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特,李兆福,李涛,等.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7):60-63.

[2] QIAN QX,XU X,HE HJ,et al.Clinica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China[J].Clin Rheumatol,2017,36(7):1561-1568.

[3] 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6.

[4] 甘霖,钟鸣.常见病证壮医诊疗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2.

[5] 黄雪松,廖雪萍,谢敏,等.广西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9,40(1):42-45.

[6] 庞宇舟,蒋祖玲.壮医毒论理论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6):1-3.

[7] 邹卓成,薛丽飞.壮医“三气同步”理论的源流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12):42-43.

[8] 蓝毓营.壮医毒虚致病学说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146-2148.

[9] 梁江洪.壮医调气解毒补虚治则概说[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3):32.

[10] 宋宁,薛丽飞,梁薇.壮医“三部”调气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12):9-10.

[11] 李凤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技术规范[J].中医学报,2015,30(4):533-535.

[12] 李凤珍,钟丽雁,梁艳.壮药内服配合壮医竹罐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8):38.

[13] 滕红丽,梅之南,蒋桂江.壮医熨浴疗法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中医,2009,27(8):86-87.

[14] 李浪辉,秦祖杰,李凤珍,等.壮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8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912-914,917.

[15] 马桂敏.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痹证103例临床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86-87.

[16] 蒋祖玲,庞宇舟.壮医“内去外引”解毒法刍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6):1-3.

[17] 庞宇舟,卢汝梅,罗婕,等.壮医解毒法考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3):2-4.

[18] 周楠,张倍齐,史诚智,等.壮医解毒药治疗风湿病的药理基础及临床应用[J].壮瑶药研究,2018,2(1):120-123,142.

[19] 唐汉庆,劳传君,黄岑汉,等.壮医学“毒虚致病论”对防治痹症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171-173.

[20] 田照,庞宇舟,方刚,等.庞宇舟教授从壮医“毒虚论”治疗痹证经验撷要[J].陕西中医,2020,41(5):663-666.

[21] 林采玥,黄丽芳,唐子惠,等.林辰教授运用壮医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24(12):11-12.

[22] 洪宗国,邓小莲.壮医毒病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3):38-42.

收稿日期:2020-05-25;修回日期:2020-06-23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机体
晨僵、腰痛须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核磁共振对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生育吗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强直性脊柱炎氧化应激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柴油机机体常见损伤的检修
浅析12V240ZJB柴油机碾瓦烧轴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探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5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