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2020-04-14崔新库

各界·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任务教学三段式中职数学

崔新库

摘要:“三段式”任务教学主要包括“构建—实践—拓展”,其中构建阶段主要包括团队建设、组内分工、任务布置等;实践阶段主要包括创景设问——引出任务、互动解疑——解决任务、归纳小结——升华任务;拓展阶段主要是包括迁移和评价两方面。实践证明,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实施“三段式”任务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合作、竞争与个体三者间关系,处理好拓展阶段的各种评价关系,处理好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处理好以生为本与教师为辅的关系。

关键词: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教学效率

当前,国内外有许多教育家进行的一系列成功的教学实验表明,中职数学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养成。既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要不断改革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与时俱进,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也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不同学生的数学水平都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笔者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

一、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過程分为三个阶段。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包括“构建——实践——拓展”,构建阶段主要包括团队建设,组内分工,任务布置和具体准备,作为完成任务前提,这一步主要是课前的准备与铺垫。实践阶段主要包括创景设问——引出任务,互动解疑——解决任务,归纳小结——升华任务,这一步重在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拓展阶段主要是包括迁移和评价两方面,这一步主要是把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是数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阶段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框架如图4所示:

任务的设计不能由教师想当然的随意编撰,应该注意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从中职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任务。设计时,既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层次分明,做到难易适中,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快乐;还要全员参与,不能顾此失彼或亲优疏差,要让所有人都能在数学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二、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第一段:构建

1.组建团队。组建团队是“三段式”任务教学实践的关键一步,实践中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上课前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于专业的不同,各班的学生人数是不同,因此每个组的人数也是动态变化的。如建筑和汽修专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是50—60之间;而服装和旅服专业,每班的人数在40—50之间。为此,笔者根据专业班级人数进行灵活分组,基本上分成6组,每组6—8人。例如:笔者任教的某建筑班,该班共有57人。在分组时,笔者将该班学生分成6组,三个组10人,三个组9人。笔者先选择班级里成绩最好的6个人,作为各组的组长,让后再选出班里成绩最差的6个人,让各组长自己选一名,做本组的组员。最后,由他们两人选定本组的其他人选。采用上述分组可以有效地减小各组间的矛盾,增加团员间的团结力,从而保证任务实施阶段的顺畅性。当然,在上述团队建设过程中对于分组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笔者不断向学生澄清“合作小组”不是交友小组,更不是娱乐小组,它是一个‘协同共事”的探究团体。为此,每个人都要学会互相帮助,争取共同进步。当然,在具体分组前,笔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了解,从而保证分组的有效性。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兴趣取向、学习倾向、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以及特长爱好,等等。正是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才让笔者的分组实现“不同特质、不同层次”学生组合的最优化。当然,笔者也对每个小组的成员采用动态化设置。也就是说,在完成一个或几个共同任务之后,组间的组员可以进行互换或流动,从而激发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积极性。

2.明确角色。完成团队建设,接下去就是每个人角色的明确。一般而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会设置如表1中所列举的角色及相关任务。为了激发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每个学生的具体角色加以明确,要其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当然,这些角色也是动态化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任务布置。任务布置时要做到仔细、全面、具体。最好细化到每组几个人做什么?任务布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1)课前任务。课前任务就是要在一节课上之前布置的任务。主要是为下节新课做准备的预习任务,也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资料收集任务和社会调查等等形式的任务。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把预习中发现的疑问做好标记,认真填写《预习反馈表》,留到课堂上解决。教师根据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针对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产生很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个环节也很重要,勾画圈点的越多,说明你发现的问题越多,你对重点内容理解的程度也就会随之加深。待解的问题多了,你就会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地去解惑,专注度高了,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的。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概念”一节课前,我在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时,会这样提醒学生“预习时,要注意什么样的数列才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中项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等差数列中相邻的三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每次预习前我还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预习反馈表,第二天上课前,课代表会把预习反馈回收后交给我,我会看过记下学生问题比较多的地方,上课时,在这些地方重点讲解。学生带着提示去预习,就很容易抓住预习的重点,了解这节课我重点应该掌握什么,预习效果好很多。同时,反馈表又及时的把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给我,让我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这样,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和学习,自信心会明显提升,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提到数学就头痛。信心有了,学习动力就有了,学起来劲道就足了,那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2)课内任务。课内任务主要是教师安排的在课内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课堂上要学习的新知识,只不过是以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并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把新知识理解消化。(3)课后任务。课后任务主要是完成一节新课以后,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任务。这一任务主要是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例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规律,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第二段:实施

1.创境设问——引出任务。创境设问就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所讲的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创设恰当的任务情境,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说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情境创设的好差。好的任务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孜孜不倦的汲取营养。差的任务情境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影响教学效果,没办法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这节内容时,如果是在建筑班或者机械班上课时,由于这样的班级几乎都是男同学,比较喜欢足球。我会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足球啊?

生:(异口同声,信心满满)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罗纳尔多、梅西他们这些球星们为什么射门那么准吗?

生:球技好!

生:练习得多呗!

师:大家说的都对,但是也不全面。那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训练吧!

(播放一段精彩的比赛后,利用FLASH动画出示一名足球运动员练习射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许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比赛,那下面我们就一起來帮这位足球运动员练习射门吧!

(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爱激发了他们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兴趣,课堂氛围活跃)

一名球员从球门正前方10米处将球踢起射向球门,当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为6米时,球达到最高点,此时球高3米,已知球门高2.44米,足球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请问:此球能否射进球门?

(用多媒体展示一位球员朝着球门踢出球的画面)

师:球员踢出的足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生:抛物线!

师:我们常将抛物线放在什么情境中进行分析呢?

生:当然是在直角坐标系中解决啦!

师:那就请大家建立一个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帮这个球员计算一下,他踢出的这个球能射入球门吗?

(随着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的提出,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学们解答后互相讲解,与此同时教师参与到部分小组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足球的魅力在于它是力与美的结合,是团队实力的体现,现在的同学,特别是男同学都对足球运动特别关注、特别感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课余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握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主动思考上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一举多得。

2.互动解疑——完成任务。互动解疑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引发讨论,并且在学生的相互评价中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问。中职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和可取之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指导者、引路人。课堂的主动权应该交给他的真正地主人——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主动参与进来才能使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收到其应有的效果。“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把任务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互动解疑,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讲演,他拿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他松开手,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吃起米来。学生也是一样,你越是束缚地太紧,他们就越难有发挥的空间。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可是,谁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做到“松开手”后退几步?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领悟新知识、新技能。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遇到这样一道题:“如图6所示,一座石拱桥的拱形成一个抛物线,其跨度为40米,拱高25米,请问,在离水面16米的高度,桥拱的跨度为多少米?”学生按组进行小组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后动手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几分钟的讨论解题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生1:我们组是以桥的一段与水面交点为原点,水面方向为x轴,建立坐标系,如图7所示。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0,25),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A(0,0),B(40,0),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得,再求出抛物线方程,最后再算出16米高处的桥拱跨度为24米。

师:好!给你们组加一分!

(有几个组的同学表示也是这样做的,有几个组提出不同意见)

师:很好!那你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成果。

生2:我们组是以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建立坐标系的,如图8所示,得到抛物线的顶点为O(0,0),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A(-20,-25),B(20,

-25),然后,设抛物线的方程为把3个点坐标分别代入方程,列出方程组,求解出,然后出抛物线方程。再去求距水面高16米处的桥拱的跨度。计算的结果和第一组一样。

师:好!给你们组加一分!

(有几个小组的同学表示自己组是这样做的)

师:非常好!那么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做法?

(教师发现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被大家积极探索的氛围所感染,于是对那位同学投去鼓励的目光)

生3:(激动地说)我来试一试!

师:好!

生3:我以水面为x轴,桥与水面的交点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如图9所示,得到抛物线的顶点为(0,25),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A(-20,0),B(20,0),然后,既可以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也可以用二次函数的交点式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再去求距水面高16米处的桥拱的跨度。

师:太好了!给你们组也加一分!

师:大家也可以按照他的解法来算一下,看哪种解法才是最优解法!或者还有没有其它跟简单的解法?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学习,获得新知。这样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互动中,可以解决一些学生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局限在讲是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中,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和展示的舞台,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3.归纳小结——升华任务。归纳小结就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并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展示,最后把已学的知识拓展应用,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这个环节主要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少数教师会引导学生自己来完成。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所在。不能因循守旧,仍然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现在学生,他们的潜能是无限大的。我们中职数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去激发出他们那无限大的潜能。所以我们的“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把课堂的归纳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归纳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梳理所学的知识,可以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例如:每节新课上完后,教师会布置给学生进行归纳小结的任务,然后有学生自愿或在各组中各找一个同学,结合自己的预习,课堂上与同学间的互动解疑,以及老师的点拨释疑,归纳一下本节课。教师会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在你所学的知识中你认为哪些是重点?你觉得本节课的知识与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可以很顺利的完成自己对本节知识的归纳梳理 ,同时又把本节课的知识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学生亲自参与归纳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梳理好,还可以把学生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在不断梳理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又可以把本节所学知识与自己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把书本上的知识升华为生活技能,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极目标。

(三)第三段:拓展

1.任务迁移。课后阶段非常重要,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他可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迁移、拓展到课外,甚至是日常生活当中。也正是因为可以深入生活,学生才会喜欢。为此,笔者在课后任务设计上尽量设计与社会联系紧密的问题,从而将课堂所授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某开发区计划对区内的四个村镇道路网进行改造升级,已知四个村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边长均为2km的正方形的顶点上。如果,铺设相邻两个村镇的道路网的建设费为10万元每公里,现提出你的建设方案以及投标金额。上述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通过自己的收集、整理所需数据,避免了“纸上谈兵”。

2.任务评价。(1)组内评价。组内评价主要考察三个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任务的完成度,组内的协作度。这块有个组的组长进行评价,具体标准由组长控制。教师在准备阶段就发给给小组的组长学生的成绩评价表,如表2所示。(2)组间评价。在分组竞赛的情况下,必然有各组的成绩,因此,分组竞赛的结果作为评价的第二块,有教师负责。本块分值为30分,按各组名次,第一名得30分,第二名得25分,第三名得20分……依次类推,每两个名次间相差5分。每个组所获得的分数,就是该组每个成员的分数。(3)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两项各占20分,由教师控制。

三、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成效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数据统计结果现实,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班级,与没有运用“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班级相比,差距比较明显。在我校的高二年级中选取了两个平行班(即各项指标数据基本相同的班级)。在甲班的数学教学中采用“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乙班仍然采用原来的教学方式。统计两个班级的数据,发现“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成绩明显进步。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后,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甲、乙两个班级学习成绩的数据如表3所示。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运用了“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成绩有了明显的飞跃,无论是平均分、及格率以及优秀率的提升,还是低分率的减少,甲班都明显的优于乙班。因此,“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对于中职数学教学是有帮助的,而且效果也还是非常不错的。

(注:低分率为低于30分学生数在全班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优秀率是85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在全班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2.学生数学学习氛围。“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自信心,也改变了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变浓了,学习起来效果自然就好了。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動力,有动力学习才会有效果。运用了“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大部分学生原本的学习状态是:“一提到数学我就头疼”“我一拿起数学书就想睡觉”“我见到数学老师都要远远的绕着走,就怕他给我上课”;现在的状态是:“数学课很有意思”“今天怎么没有数学课”“那不是数学老师吗?我们去和他聊天吧”……前后两种状态的变化,说明“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生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主要是体现在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经过“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如学习效率,原本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十分钟都不用;原本要老师多次引导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自己都可以解决了;原本只会死学书本知识的,现在随便就可以举出很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改变和教师的改变两方面:

1.学生的改变。采用了“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班级中,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解答,使学生喜欢上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学生感到新奇,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高涨,因而,教师备课、上课的热情也就被带动起来。学生思想和观念上的改变使教师获得了教学效能感。

2.教师的改变。“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也相应地改变了。备课方式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团结协作,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组内团结;上课方式有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中进行学习,课堂氛围好了,增加了教师上课的愉悦感。教师思想和观念上的改变,给教师带来了教学效能感。

四、中职数学“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的反思

“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在实践中应用,但是,不可否认,它本身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实践后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正确处理好合作竞争个体三者间关系

“三段式”任务教学的核心是任务的设置与组织教学,其所采用的分组互动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合作,但是并不意味着对“竞争”的否定。相反,在有效合作前提下鼓励组员间或组间的相互“竞争”。在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以“个体”这一角色参与,但并不意味着个体与集体的冲突。所以,在运用“三段式”任务教学时,教师要将上述三者关系加以明确,并帮助学生加以知晓,从而保证自己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正确处理好拓展阶段的各种评价关系

评价是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在“三段式”任务教学实践中同样需要做好评价设计与实施工作。尤其是在拓展阶段上,实践者更是要做好各种评价关系的梳理。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者间的关系,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二者间的关系,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二者间的关系,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二者间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以生为本与教师为辅的关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中(下转第136页)

(上接第119页)心”,重视“自我概念”的发展,主张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适合的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必须把学生看作“完整地人”,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相信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三段式”任务教学在运用时也是非常强化“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在后续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明确学生、教师二者的角色定位,重视对“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理解与践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无疑就是符合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中职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段式”任务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了中职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了中职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玉荣.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学周刊,2019(33):104.

[2]戴秀琴.以“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学数学月刊,2019(09):20-21.

[3]夏胜华.高中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35.

[4]崔进.任务驱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研发力[J].数学教学通讯,2019(17):63+88.

[5]吴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239.

[6]吳琳.中职数学“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141-142.

[7]彭翠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数学等比数列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8(28):58-59.

[8]谢小宁.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9]丁新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对策研讨[J].职业技术,2017,16(08):98-99.

[10]金鑫.基于任务驱动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例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106.

猜你喜欢

任务教学三段式中职数学
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任务引导三段式在中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方法探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编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