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2020-04-14薛宗彩
摘 要: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一看见篇幅较长的数学题目就头疼,主观认为题目很难,自己绝对解决不了,产生胆怯心理,从而不能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独立性
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一、 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一)数学是一门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二)数学材料的呈现
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三)数学阅读要求
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要求,因此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 学生数学阅读策略指导
(一)独立性阅读策略
从我自己有一次为学生读题说起。四年级数学中有一个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改写,一种是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另一种是改写后求近似数。布置完作业,为了统一格式,我便边读题边带着学生做,剩下的几道题让学生自己做。结果后面几题学生都没有好好审题,要求都给搞错了。我夹着没有批完的本子到了教室,板着脸,把数学本发了下去,要每个学生好好检查10分钟。学生安静地查着,我呢,一时的恼火之后心里也平静了下来,我站在讲台边反思着自己的问题:这么多学生搞错题目要求,主要问题肯定在我这儿。在哪儿呢?哦,对了,前面我是带着他们读题,搀着他们走的,我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后面学生自个儿做题,便只管赶路不看路了。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很对学生胃口,问题解决这一块内容也能注重形式多样,结合生活实际。但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学生作业、测试时基本上依赖教师的阅读,读题目要求,读题目。在第一学期,教师们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到了第二学期,教师们则强烈地感觉到学生不会独立性读题,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带得多,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二是数学教材上出现的文字语文书上还未学过,学生不认识,所以无法单干。低年级的老师还发现,学生自己读题很难正确解答,如果大人帮着一读,他的算式、方法就出来了。显然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较差,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想首先语数教材在编写时要统盘考虑,语文的字词教学要适当考虑数学的需要,数学问题或要求的出示也要考虑学生的识字状况。其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利用拼音这一拐棍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让学生自己独立性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理解性阅读策略
从“往返”说起。有道应用题是这样的: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老师们觉得这道题是试卷上最简单的一道应用题,学生理解与解答该没有问题。可是试卷批下来,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班竟然有一半学生不理解“往返”的含义而列成算式:400÷80。
有位教得不错的一年级数学老师,她班上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正确率较高,我便向她讨教诀窍。她说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反复读题,直到读懂为止。其实,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理解了,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是不理解一些词语,从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比如新教材一年级数学书上学生就有这样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上册:缺少、或、有次序、接近、一副、终点等;下册:体、大得多、大约、估计、配套、对折、完全一样等。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学学语文教师,借助情境、举例、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为学生数学的学习铺平大道。
(三)個性化阅读策略
从六年级学生的一张试卷说起。前两年教六年级,有位学生的数学试卷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试卷上,有对重点词句的圈圈划划,有反映思考过程的算式,有直观的图示,有对某些语句的语义转换等等,然后是一个醒目的“100”分。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种做法在考试时是否合适,但从数学阅读的角度看,我则要为他拍案叫绝,我想这便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更需要学生用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阅读,来对问题进行表征。数学语言可以说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或把抽象的语言通过动作化阅读来帮助理解,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应用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阅读用双手动作演示运动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这三大要素,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或把抽象的语言通过形象化阅读来表征,形象化阅读体现了数学的直观化原则,这样的例子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俯拾皆是,读读题,画画图,读题是理解,画图更是理解;或把一个抽象阐述的问题通过符号化阅读转化为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用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用语言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用语言展示自己寻找思路的过程。
作者简介:
薛宗彩,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