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工作创新

2020-04-14谢仲新

读天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举措小学德育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创新德育方法成为德育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忽视德育工作重要性、教育活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本文基于核心素养重点论述了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创新举措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日益明显,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与以往过度强调智育的重要性不同,小学德育工作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帮助塑造自由开放发展的学生。道德标准是指引一个人正确成长生活的重要依据,如果违背道德发展,那一切都是无用功。小学是学生智力与道德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进行良好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今后的性格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一、 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课程设置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现在多数小学都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但真正实施的学校却是少数。许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教师,而是随意安排语文老师作为替代,德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授课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师生互动交流较少,教学方法不具有多样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育教学方式和其他学科有较大区别,德育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也是目前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但是德育对于学生个人心理与性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必要。

(二)注重形式主义,忽视学生真实需求

思想品德课程早在1981年就被教育部规定作为全国小学生必学的课程,依据规定每所小学都应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然而多数思想品德课程都是虚有其表,只是包含这种形式,并没有德育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心理的成熟需要与智力的发育相匹配,德育并不是空泛的知识灌输,而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 核心素养下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举措

(一)理论结合实际,将德育教育融入生活

道德教育仅仅依靠课堂中的讲课是不够的,学生不仅要将老师所教的思想品德知识记住,更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标准,依据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是真正高效的德育教学。例如,老师在讲解爱国主义思想的课程中,通过观看阅兵仪式或者相关主题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提前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爱国的看法,了解一些具有爱国情怀的代表人物,将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辅助解答,丰富实际例子,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为例,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风貌,老师然后提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爱国之心的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主动践行爱国主义行为,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道德标准作为衡量人行为的准则,需要与生活相结合,将道德观念通过行动展现出来。

(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教学工具,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知识储备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学习了一定程度文化知识之后,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施。例如,教师在进行文明礼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同学们讲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多媒体放映正确的文明礼貌行为并要求学生加以模仿,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展示自己所学的部分,最后进行小组比拼,选择学习的最像最好的一组作为冠军,获得小礼品,其他小组则额外展示其他文明规范行为。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原本略显枯燥的德育课变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浓厚的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群体,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比如,学校通过对德育队伍建设的加强指导,培养优秀的德育教师人才,并定期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可以每年进行道德模仿楷模的评选活动。例如,举办开学典礼增强学生集体观念;9月10日的教师节开展感恩教师活动;国庆节进行升国旗仪式弘扬爱国精神等一系列校园活动,以及读书分享会、演讲大赛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使得道德文化教育蔚然成风,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

(四)加强德育教育的学科渗透功能,创新德育模式

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导,思想品德老师为辅,分工较为明确。在核心素养下,希望学生能全方面发展,需要学校从各個方面普及德育教育。例如,数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能渗透德育文化,当学生学习遇到瓶颈时可以讲讲数学相关的小故事,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例,曾经在只有6平米的房间里攻克难题,条件如此艰苦,而成就却斐然,教育学生即使在学业中遇到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要轻言放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道德知识,实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德育教学不是独立的学科,各个学科都可以融入德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新德育工作。

三、 结束语

立足核心素养,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国家、学校以及老师三方共同努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教育手段,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任何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都不是有意义的教育。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传授知识与德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学校和老师依据核心素养的指导,在实践中总结,创新方法找寻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风宸.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浅析[J].才智,2019(10):45.

[2]史南城.聚焦核心素养 追寻德育工作新向度:余干县古埠镇中心小学“1+N”德育模式构建与实践[J].江西教育,2019(16):34-36.

作者简介:

谢仲新,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第二十二小学。

猜你喜欢

创新举措小学德育核心素养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铁路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举措研究论述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