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2020-04-14宁平茹
摘 要: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为本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主导的一方,教师只起“中介”和“转化”的作用。而学生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而独立存在的人,则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连传统课堂教学是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整堂课在教室的引导下学生向数学家一样猜想、验证、研究数学问题。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学探索问题的方法,而且不盲从课本和他人的科学精神,求异求佳的创新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是经常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除产生于认识需要外。还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好胜心。因此,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如设疑、质疑,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认识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就会成为学生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从小要培养学生既有竞争意识,也要善于合作学习,是学习的过程充满团结友爱,相互启发的愉悦之情,使全体学生获得共同发展,如“实际测量”的数学问题,我就采取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步测一段距离,这个活动需要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同学走步,有的同学记录数据,有的同学计算两地间的距离,还有的同学拿卷尺测量以检验同步测得准确程度。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对自己应完成的任务非常投入,同时为了小组取胜,他们又必须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后共享成功的奖励。这样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的机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优生扮演主角,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被动局面,真正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的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师不单纯是数学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各种机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为了使学生会求知,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而这个好习惯更需要教师精心培育,严格训练才能养成。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人人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位少年儿童拥有平等的接受及教育的权利。这种意义下的数学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其内容应该对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并且是人人能够获得的。但同时我们又得承认受教育者由于受到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影响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三种方法,即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按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大纲应让每一个学生掌握第三种办法,即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但由于学生存在智力差异,如果教师教学时“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都按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去计算,那么有的同学可能只是照葫芦画瓢套公式,对为什么这样计算一知半解。其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有的同学按前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要加以鼓励。实践证明,经过多次训练与自己的体会、理解,后来也能灵活运用这个公式解决问题的不乏其人。这样灵活处理,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才能體现新课程标准的“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思想。
总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
宁平茹,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新镇镇南舍兴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