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初探
2020-04-14林添俊
林添俊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问题是激发思维动机的重要原动力,也是思考的开始。课堂提问需避免“低效提问”,发挥提问的预期效用,实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需要从提问的设计上奠基,让问题有水准;需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让问题有助力;需要关注提问的对象,让问题有温情;需要注意提问的理答,让问题有互动。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数学;预设与调控
课堂提问是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指导,亦是一种介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其还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众多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活跃课堂,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爱学乐学,增强课堂效度。反之,如果课堂全程由教师主讲,不仅会限制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对于课堂氛围亦是一场灾难。提问水平也是需要重视的另一面,提问不仅要有,还要避免“低效提问”,发挥提问的预期效用,实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基本上,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那么,有什么方式和技巧可以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点来把握。
一、 提问的设计
有疑问的课堂学生更加有求知欲。教师的提问首先需要回应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合理诉求,满足学生在知识盲点上的需要,丰满知识框架。
(一)问在学生的兴趣点
作为小学数学课堂创设的提问,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趣味性是最好的索引,学生对之充满乐趣,有解决问题的兴致。学生的神经被牢牢牵引住,课堂的发展随之注入灵魂,效率随之上升。如在学习图形一章时,以圆为例,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它们为什么设置成圆形?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接下来探知的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通过巧问、善问来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如,《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涉及轴对称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了解这种特殊图形的变换规律,我准备了几个万花筒玩具。在讲解完“轴对称”这一课的内容后,将这些万花筒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和使用这些玩具,并且在观察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之后,我向学生提问:“你们在使用万花筒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你们所看到的这些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踊跃发言,认为万花筒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之间都是由轴对称这种变换方式得到的,并且都有一个对称轴。最后,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并对整节课做了总结。
(二)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期
提问还应该符合教育的发展需要,不出偏问怪问,问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适当提升的范围内,让学生“有厘头”的进行相关的思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的提问才可以真正的开拓大部分人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循序渐进,对问题进行深度分解。如小学一年级一问题:公路,第一天修了200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120米,第三天修的比前两天修的总和少115米,请问三天一共修了多少米?学生初识,可能很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把三天的量分解。分别设置第二天、第三天两个问题,让学生逐步解题。
(三)问在教材最疑难处
如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对学生而肯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就可以以最常见的摆花盆为例,以图形为起点提问,让学生不断的摸索出横式与竖式的异同,从而知难而上,拥有学习数学的决心和信心。此外还需要教师能够精准提问,在课堂中精确提问语言,把握好提问的数量与质量。
二、 提问的时机
时机更是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把握好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茅塞顿开,往往事半功倍。
(一)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和模糊及时提问
数学知识点庞杂,学生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把握一个又一个新知识,由于认知有限和畏难情绪,往往一时半会大脑“不开窍”。教师这时就需要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受阻的相关思维点,提出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厘清思绪,消化重难点,指明前进道路。如在五年级因数与倍数的课堂教学时。学生由于一下子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数,大脑对知识点产生了模糊,很容易就搞混了质数和奇数的概念。教师这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概念及时提问:所有奇数都是质数吗?学生在1-20数的比划中迅速找到了9、15两个异数。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二)在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追问
学生有一知半解的心态很正常,小聪明往往让其产生错误认识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掌握了。就在余下的课堂思维放空,神游他地了。教师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提问来点醒开小差学生,告诉他你还差得远呢。
三、 提问的对象和理答
(一)提问对象的预设
面对数学,学生心态不一。教师需要关注数学薄弱者,了解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勿自暴自弃。提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首先在提问前,需要教师铺垫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起学生的信息。其次需要教师能够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要,做到精心研究,精心设问。最后在提问的理答中,能够增加等待,给予学生思考空间,增加学生的应答勇气。最后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理性。
(二)提问的迁移拓展
课堂教学既有预设性,又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充满着随机性。要做到有效的课堂调控,需要教师能够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不拘泥于教案的预设,作出相应灵活的调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这需要教师的预见性和对具体课堂场景的宏观把握,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课前的教案准备,更需要在课堂中随机应变,为课堂提问注入更多的灵敏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用提问把握课堂基调,用提问引领思维探索,用提问激活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莉莉.寻求课堂教学中“问”的艺术:基于学情的语文课堂提问初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4):95-96.
[2]陈静.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探讨[J].教师,2017(3):123.
[3]曹婧.课堂教学节奏的生成与调控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林添俊,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旧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