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0-04-14陈春英

读天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摘 要: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因此,新教材对中学生物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尤其表现在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方面。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钻研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而新课程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无论从传统知识的继承到新知识的探索,还是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主参与的意识。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前的生物学教科书形式呆板枯,内容陈旧过时,这是基于课本的生物学课程,限制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科学文献的接触。甚至有些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都毫无用处。如:植物有多少科,每科植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些内容可能学生一生都用不到,但是我们还要学生拼命记住。久而久之,生物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在新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与思考,如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这些探究活动,我想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材中“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的活动。让学生必要时走出课堂,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逐步去寻找,自己查资料,作统计,培养了通过进图书馆、上网及走入大自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去感受,去探究。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设计开放式的实验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开放性实验场地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时,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放置在实验室的两边,让学生自主地选取器材进行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于创新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选取了大小不一的试管;有的几支试管都没有贴标签;有的将试管都放入了100摄氏度的高温水浴中;有的加入了一半唾液一半清水,发现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有的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发现在口腔中含着的食物分解的速度比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后的面包分解的速度慢……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三、 指导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现问题是科学的焦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课堂上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后,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如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的影响呢?”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自己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训练学生提出假使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四、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在一种好奇的情景和需要的基础上萌发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的激发。

实验是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博得了学生的喜爱。探索性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心理状态,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教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创造实验教学的最佳情境,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发现,一个小实验就能把学生引入探索的情境。如:教学《叶的蒸腾作用》时,教师首先出示实验现象,再介绍实验装置要求,然后问学生“干燥塑料袋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可能从下面的瓶里上去吗?可能从外界的空气中进去吗?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并回答,也就是开始了探索创新。

鼓励学生设计趣味性实验:利用植物的向性运动原理,使幼苗的主根呈多种几何图形;用光合作用原理在一片叶子上印出自己的头像。当有人问他们苦不苦时,他们却回答“一点不苦,正相反,我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的确,兴趣能让学生废寝忘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动力。

五、 创设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从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推测和解释。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一般以问题为指导,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观察时逐步提出设想,明确探索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如:介绍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出根?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这些现象,不清楚,便争论起来,谁也不服输。我趁热打铁,要学生回去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亲自动手做,并观察做好记录。看谁设置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都想争做最好,肯动脑筋,积极思考。

总之,将探究学习应用于生物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陈春英,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德归镇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