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的课堂表演

2020-04-14郎丽娜

读天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摘 要:上好一堂课,甚至上好一门课,就如同表演者一次完美的表演和一次成功的交流,是老师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作为观众的学生则通过认真听讲,认真对作为表演者的老师的表述行为和表述技巧以及交际能力进行点评,从而获得知识。一堂课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是讲述者、听众之间的一场互动交流,在这场交流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也即是使这场表演得以升华。

关键词:教学相长;课堂表演;互动交流

表演,其最基本的解释即是表现和演出,舞蹈和戏剧等通过专人(表演者)在特定地点(舞台)进行展示,表现给大家看。随着各学科研究的深入,表演一词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在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戏剧学、政治学、文学、传媒等领域都有涉及,而且各学科也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的表演理论。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在其《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一书中,将表演看作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他认为表演,“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展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责任”。而对于每一堂课上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老师就如同表演者,学生就如同观众,老师其实就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表演给学生看,每一节课老师的讲课其实就是对学生展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责任。那么在一堂课上,老师与学生在交流时,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一场交流是成功的和达到效果的,在下文中,我将从作为表演者的老师应该如何做进行阐述。

一、 交流内容的准备——进行表演的先决条件

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其实就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和才能”。从老师作为表演者的角度来说,表演要求作为表演者的老师对作为观众的学生承担展示自己达成交流的方式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展示交流的有关内容。而要做到这些,备好课对于表演好则是非常重要的。

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而要上好一堂课,备好课则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位教龄30年的老教师说过,她在准备上一门课前,会看很多的资料,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她还会把一些知识点都背下来,在每次上课之前,在课下提前多做几遍演练,才会去给学生上课。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刚刚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是面临着角色转换,登上讲台开启另一种学习模式和准备扛起另一份社会担当的群体。我们没有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如何上好一门课,上好第一堂课,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备好课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教學大纲是一个学校根据当年教学计划,以及所针对的学生的性质(本科、专科、研究生)以纲要形式,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定的文件。这是每一位老师实施教学准备的基本依据。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初步设计出自己所上课程的预备进度,每一堂课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查方法,通过本堂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即使学生掌握哪些概念、理论,学会哪些方法技能等能力目标,以及培养学生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和思想作风等情感目标。

其次,要对我们所上课程的教材进行通读。老师通过通读教材,可以从整体上将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融会贯通,并且还可以对一些自己也吃不准、不太确定的知识点提前通过查找资料得到解答。待到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在心里面都有一个清晰的梗概,对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做到了融会贯通时,也即是我们经常说的把教材读活,这才能上好课。

最后,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PPT教学,是现在课堂上一种常见的辅助教学模式。PPT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内容展示丰富、信息量大,能多方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借助于PPT的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比如在讲到某一个遗产时,因为我们没有亲自到过这一遗产地,所以仅用干巴巴的文字介绍,学生很难对这个遗产地有所了解,但如果我们讲课时借助于相关图片、和一些介绍遗产地的视频,则可以使学生有到过这一遗产地的感觉,既便于老师的讲解,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二、 作为观众的学生的关注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表演者的表述行为,由此成了品评的对象,表述行为达成的方式、相关技巧以及表演者对交流能力的展示的有效性等,都将受到品评”。作为观众的学生,针对作为表演者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演进行回应,这是一场成功的课堂表演所要达到的效果,那么要达成这样的效果,首先是学生对老师的表演要感兴趣。我们经常都在讲“兴趣是第一任老师”,也即是说,学生能从课堂上学到知识,那他们首先是对这堂课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对这堂课感兴趣,学生感兴趣的点,也就是老师需要特别注意的点。

作为观众的学生主要关注以下点。

(一)老师的知识面要宽、且要结合当今现状

首先,老师的知识面是否够宽,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点。如讲到世界遗产,既要讲到世界遗产是什么,此外还要对遗产、遗产的渊源、人们对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的界定、申报的标准、程序等都要有所涉及。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遗产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也会根据世界上不同国家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鉴于公平、公正,以及维持世界和平的宗旨,对申报的程序、标准不断地做出更改。所以老师要对目前全世界的遗产名录的现状,以及世界遗产地在全世界的一个分布情况都要熟悉。

(二)想学生之所想,问学生之所问

学生最关心什么,也即是弄清楚能够引起学生们学习兴趣的点在哪里,比如“澳大利亚监狱遗址”为什么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符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所规定的哪项世界遗产标准,它的意义是什么?一连串的提问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可通过对比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地”为什么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我国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为什么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可通过反问法,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和记忆,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六条标准,在所有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中是唯一一条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独自作为一项标准被允许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只能与其他标准项相搭配才能作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就可以,比如美国的独立大厅,那是为什么呢?老师带领学生来分析独立大厅在历史上对于美国以及对于全世界的意义来分析,既可加深同学们的认识,也加深同学们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六条标准的理解。

(三)老师对学生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所以教学就要以全班学生为主,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就要随时关注到坐在教室每个位置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全班同学的听讲效果,争取做到满足每位同学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通过提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以加分、鼓励、引导、赞美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吸引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讲,而不能只是关注班上平常较活跃的几个学生,而应该将更多课堂上不愿站起来回答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爱开小差的同学带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更多地听到来自学生们的笑声、提问声、赞同声,而学生积极地应答,也能促进老师很好地发挥,把这堂课讲好。

三、 一场成功的表演——教学相长

“表演既使得言说者承担着交流的责任,也为观众分派了评价表演者达成表演的相关技巧与有效性的责任”,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即是说,古代求学的人都一定是有老师的,作为老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责任。这是作为表演者的老师所要承担着的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但这只是一方面,只是对老师提出了任务要求。而在《礼记·学记》里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也即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且把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看作是“一种辩证关系,并且还强调这一辩证关系对于师生行为上带来的改进和启示意义”。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对“教学相长”也有一定的认识,如“将‘教学相长看作是每一个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互动提升模式,由此得出,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活动,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的综合表达。”还有一些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教然后知困”做出了解释,如“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而获得的。”“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向学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在教学中构建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形成合作的、互动的、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还有一些文章中,对“教学相长”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如一些文章将“教学相长”与朱熹所讲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着紧用力的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应当将“教学相长”更多地理解为“是教师与学生两者在适度的心理压力作用下于各自目标维度之下的改进。”。还有一些文章将“教学相长”看作是一种“教学相融”即“在教学实践中,教和学并非教在先,学在后。多数时候教与学常常处于发展、变化的交融之中,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达成‘心有灵犀的相融状态,教学才有可能真正‘相长”,最终达成“教学相长”。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也确实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如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文化遗产所规定的提名标准中的第六条标准,是唯一一条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独自作为一项标准被允许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只能与其他标准项相搭配才能作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对于这一规定我一直以来都想不明白是为什么,而最近通过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并与班上同学的探讨,我想通了为什么,并在课下,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这即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而对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以及与老师的课堂互动、同学们之间的课堂讨论中,掌握了知识、开启了思维、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知道了自己在哪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不牢固,然后通过反思,和对知识的加固,而达到对知识的最终掌握,也即是“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即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教与学能够达到的最终目标,即是“教学相长”。这其实就是,作为表演者的老师的表演引起了作为观众的学生对表述行为的特别关注和高度意识,并允许学生对表述行为和表演者予以特别强烈的关注。这样作为表演者的老师和作为观众的学生通过对在课堂上的表达行为本身内在特质的现场享受,而使双方经验得以升华。

四、 小结

上好一堂课,甚至上好一门课,就如同表演者一次完美的表演和一次成功的交流,是老师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作为观众的学生则通过认真听讲,认真对作为表演者的老师的表述行为和表述技巧以及交际能力进行点评,从而获得知识。老师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中,知道了自己在教学方法、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还存在哪些缺陷,就会在平常的备课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问题,不断拓宽知识面。所以一堂课就“如同讲述者、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一场作为表演的课堂交流。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5.

[2]姚颖.“教学相长”的智慧[J].中国教师,2015(2):35-37.

[3]张睦楚.重新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18(9):103.

[4]田萍.谈教学相长[J].天津教育,2018(1):79.

[5]李绪陵.因材施教,教学相长[J].考试周刊,2016(47):122.

[6]范艳华.教学相融,才能教学相长[J].小学数学教育,2017(12):34-36.

[7]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1):31-35.

作者简介:

郎丽娜,讲师,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论述要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交流的策略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包装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