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2020-04-14丁笑涵

商情 2020年11期

【摘要】唐代边塞诗特有的豪迈高昂的气势雄浑刚健的风格和意境壮阔的阳刚之美,在中国诗歌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文学赏析  唐代边塞诗  思想内容赏析

中国古代与军事有关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先秦两汉直至现当代以来,军事题材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作,尤其是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李颀诗人的倾力作品,使这类诗歌创作蔚然成风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多反映戍边将土的战斗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与边塞军事斗争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唐代边塞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着重赏析以下三个方面。

一、歌颂沙场豪情,抒发报国壮志

这一题材与唐代富足恢宏、昂扬进取、开疆拓土、建功进仕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是唐代边塞诗的主旋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歌前两句描写青海湖上空阴云密布,遮蔽了连绵的雪山;无际的沙漠中只有一座孤城与军事要塞玉门关遥遥相望。只两句便写出了西北边塞荒凉、空旷、单调的自然环境,透出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孤寂。“黄沙百战穿金甲”写战士们在漫漫黄沙中已经身经百战,以至于连铠甲都已磨穿。战斗是如此频繁、激烈我们可以想见战士们是多么的疲惫不堪。但他们仍然坚定地表示:“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深沉豪壮的誓言,充分表现了将士们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斗志。

表达同一种思想感情的诗作还有很多,如,李白《塞下曲》中有两句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表达了将士们挥舞宝剑,直捣敌营的希望和决心令狐楚在《少年行》一诗中说:“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河湟地”一般指河西陇右一带的地方。安史之乱后,这个地方被吐蕃侵占长达数十年。这首诗表达了将士们不收复失地绝不返回家乡的决心。“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是王维《少年行》中的诗句。意思是说,谁不知道成边艰苦危险,但即便是战死沙场也依然能够闻到英雄侠骨的芳香,战士们勇赴国难的精神仍然会千古流芳战士们的爱国情感已渗入心骨,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感、多么豪迈的气慨啊。初唐诗人刘希夷在他的《从军行》一诗中也表示:“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诗人是说,自己平生就怀有报国壮志,想一展男子汉的慷慨投笔从戎他认为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立志为天下扫清敌寇,岂能只为一家一己之私利呢?表现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胸怀。从以上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戍边将士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及其坚定豪迈的精神风貌。

二、揭露边防弊端,批判黩武政策

战争总是残酷血腥的,常年无休止的战争势必给人民造成巨大创伤和灾难。加之朝廷用人不当,部分边将骄横无能,也使得边防关塞问题滋生,矛盾重重。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唐代边塞诗中都有深刻反映。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高适有一首著名的诗作《燕歌行》,叙写唐军将士抗击东北契丹贵族侵扰的战事。其中有两句形象最为鲜明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军交战,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然而,此时此刻,将帅们却悠闲地在营帐中纵情声色欣赏着美人的轻歌曼舞。它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边关将领不思报国,玩忽职守,沉溺于个人享乐的行为,而且还批判了统治者在用人上的弊端,思想非常深刻。

類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杜甫《冬狩行》中的诗句:“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中唐诗人戎昱《塞上曲》中也有两句反映同一内容的诗句:“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这两首诗都是揭露边关将帅不顾吐蕃准备大举进犯的严峻形势,竟然动用部队进行大规模狩猎的渎职行为。

与这些沉湎于歌舞和狩猎的边关将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些诗歌中的不同形象:“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陈子昂在这首《感遇》诗中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一心报国的老战士:他对外族的侵略充满了愤怒,为唐代将帅的无能感到羞愧。

从以上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边关缺乏赤胆忠心、雄才大略的良将,另一方面却是一心报国、有勇有谋的人才被弃置老朽。对比之下,朝廷的昏庸失察便暴露无遗了。还有一些诗歌的批判性也很强,如杜甫的《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四句浅显、通俗,作者运用比喻,着重说明在对外作战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要害,以便于及时控制战局,避免战争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明确提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守疆固土,是为了制止战争,而不是为了多杀人,搞扩张。从而批判了唐王朝的穷兵黩武政策。

三、描绘塞外奇景,表现边地风光

唐代边塞诗中有大量描绘边地风光、塞外奇景的作品。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两句写景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既准确地描绘了边塞壮丽的自然景象,也形象的揭示了塞外孤寂的生活环境其中又渗透着诗人寂寞惆怅惊喜豁达等复杂的心理感受。难怪著名学者王国维称它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在这类写景的作品中,以岑参的一些诗作最为有名,而且岑参写边塞风光总是那样奇异浪漫。如写狂风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严寒,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两句写战马在寒风中奔驰,蒸腾的汗水在马毛上即刻凝结成冰。就连砚台中的墨水也冻结了。还有写热海的诗句“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烟波煎汉月”。这两句是说,热海中被蒸腾烘烤的沙石点燃了边地的云彩,热海中沸腾炎热的浪波煎烤着天上的明月。这些大胆夸张的奇景描写都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热爱。

而李益的《度破讷沙》则把边塞风光写得很真实、朴素:“眼见风来沙旋移,终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诗人亲眼看见那广漠无边的沙漠上,狂风骤起、卷起砂石,在空中不停地旋转。那地面上高高低低的沙丘如波涛起伏,涌动推移。在这荒凉干枯的地方,一年四季不知道草木生长是怎么回事。且不要说这茫茫荒漠的塞外没有春天,就算是有春天,又从何而知呢?这首诗对西北大沙漠的描绘非常真切、形象。唐代边塞诗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咏物抒情;无论是颂扬赞美,还是揭露讥讽,字里行间无处不涌动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心系家园,报效祖国。

作者简介:丁笑涵(1997-),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学本科,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