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上赏艺:用艺术照亮被“困”住的日常

2020-04-14金莹

上海戏剧 2020年2期
关键词:京剧院院团剧场

金莹

2020年的开端,安静却不平静。新型冠状病毒冲击了人类社会,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全民则响应国家号召闭门不出,自觉阻隔病毒的传播。与此同时,就像冬季锁不住春光,病毒也囚不住人们向往爱与美的心。在中国,在世界,总有一些回旋在天空和人心上的旋律、歌声,深深地抚慰了困于孤室的人们。

从疫情之初起,上海文艺界就凝心聚力,用创作记录时代和人心,声援湖北,支持武汉,抗击疫情。

“以艺抗疫” 积极响应

“众志成城抗疫情,勇于担当上海人,灾难压不垮民族脊梁,逆行天使受人敬!”疫情发生后,上海艺术家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大年夜,上海各大医院百余位医护精英组成的首批上海医疗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他们乘坐的那班“逆行列车”瞬间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听闻消息后,短短24小时之内,上海曲艺家们就完成广播说唱《逆行天使》。大年初三,上海评弹团评弹演员集体录制完成评弹开篇《众志成城迎春归》。上海越剧院录制加油短视频,老中青三代越剧名家共同出镜,两首越剧开篇《从我做起》《风雨逆行》火速录制推出,在颂扬“逆行”的医护人员、鼓舞抗病斗志的主题之外,上越还特别策划一首宣传防疫知识的流派联唱。上海昆剧团谱写了一曲混搭《菩萨蛮·带山坡羊·济世行》,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上海滑稽剧团在1月30日晚上线上海说唱《战疫情》。上海广播电视台还携手20多位艺术家“云录制”MV《手牵手》,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滚动播出,以歌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海沪剧院火线创排根据抗击疫情中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抗疫戏”《阿拉上海人》《一路有你》:一部是上海夫妻连夜制作面包,无偿向医护人员提供的感人故事;另一部小戏聚焦除夕夜,上海奔赴武汉疫区的医务工作者,讴歌特殊时期的“英雄人物”。上海淮剧团推出了淮歌《春寒心暖度时艰》和配乐朗诵《在这个春天》两部作品。

在接下去的日子里,舞台虽然暂时关闭,但上海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歇下来。2月初,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上海文艺界共同发起“艺起前行”抖音主题活动,话题上线半天,抖音播放量便超过3000万次。各文艺院团的演员、艺术家们在网络上找到了展示自我的另一方天地:“云排练”“云练功”“云创作”,照样忙得不亦乐乎。

平时观众难得一见的“云练功”在抖音平台深受欢迎。以上海杂技团为例,对于杂技演员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勤练不辍是他们的必修课。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大家都“闷”在房间不出门,可不训练就无法保障疫情结束后能立即投入创排工作,如何实施“停工不停功”保持节目和演员技能水平?上海杂技团牵头艺术管理部和剧组,根据节目种类、技能素质、训练空间等要求,制定训练指导方案,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抖擞精神云练功”活动。比如《集体蹬鼓》节目,技导老师约好《集体蹬鼓》的姑娘们定点上线,通过网络视频跟着统一的音乐节奏开展训练,将个人模式切换成了保持默契感的集体训练模式。演员们还最大限度地运用日常生活环境和居家用品,茶几、餐椅背成了练习倒立最好的把手,高低床架则是训练引体向上最佳道具,还有演员将自家孩子作为负重“神器”进行练习……

“艺起前行” 效应“出圈”

2月4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立春的到来,是欣慰,亦是新生,愿我们早日扫除一切阴霾。”也是在当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喜马拉雅、荔枝FM、网易云APP等平台上推出“剧场的耳朵”栏目,开篇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演员田水朗诵诗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艺术工作者虽然不能像医生那样身体力行地冲到抗击疫情的一线,但我们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关心、呵护和安抚人心。我们可以用声音传递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听众在音乐和诗歌中得到心灵的温暖和抚慰。我朗读的是《相信未来》,我也非常倔强地相信,未来一定会好起来,让我们一起安静等待。”田水这样说道。

韩秀一朗诵《海上日出》、刘鹏朗诵《黎明》、杨溢朗诵《我曾经爱过你》……从2月1日开始策划的这档节目,演员們各自在家里用手机录音,音效设计在家做后期,即使不能在剧场相聚,也能在“云上”以艺术之名共同发声。截至到发稿,18期《剧场的耳朵》在喜马拉雅、荔枝FM、网易云平台已累计了上万的播放量,微信公众号平台已有了2万多阅读量。“好诗被声音融化了。待春暖花开时,再与你在剧场相聚。”有观众写下这样的留言。

春暖花开的剧场,也将把诚挚的敬意演给这场疫情中的“英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与瑞金医院联合推出了“写给逆行者的诗”特辑,这些原创诗歌皆由瑞金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坚守岗位的间隙有感而发。诗歌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们朗诵演绎,把充满爱与力量的文字通过声音传递。此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了向奋斗在战“疫”一线的上海医务工作者致敬,诚邀“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1649位医务人员在剧场恢复正常演出后来上话免费观摩话剧演出。

2月29日,上海京剧院在这个“四年才有一次”的日子里,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账号上推出了一个珍贵的视频——堪称群英荟萃的大合作戏《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王正屏饰黄盖、李达成饰甘宁、叶少兰饰周瑜、谭元寿饰鲁肃、尚长荣饰曹操……“这场演出上演于1994年4月30日,当时是上海逸夫舞台开台庆典演出第二场,阵容绝后,而且当时并没有对外售票,视频十分珍贵,所以我们特地选在四年才有一次的这个日子放出来。”上海京剧院资料员虞凯伊介绍道。

这是上海京剧院于疫情期间推出的“宅家赏戏”系列中的其中一个视频。在上海京剧院的网络账号上,1985年上海京剧院建院30周年大合作戏《四郎探母》、1994年上海艺术研究所摄制的纪录片《艺术大师》等等戏迷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纷纷“现身”。

经过这些天在新媒体账号上的运营,虞凯伊发现在网络上传统戏曲艺术爱好者非常多,对于珍贵资料的兴趣很大。“我们推出的都是现在网络上找不到的珍贵资料,所以引发了热烈反响。据统计,我们的微博自推送开始发了33条,2月总的微博阅读量达到了153万。哔哩哔哩账号自2月19日开通以来,也迅速地收获了上万的播放量。”

除了视频,上海京剧院还在自己的网络账号上推出“上京典藏·梨园旧影首公开”系列,向观众推送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照片。比如,大师周信芳一生与武汉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名作《澶渊之盟》就是1962年5月19日在武汉汉口人民剧院首演的。上海京剧院这几天便在网上推出了1962年5月16日周信芳演出《四进士》后武汉文艺界代表上台祝贺的照片和相关剧照。

积极推进传统戏曲网络传播的院团自然不止上海京剧院一家。从2月初开始,上海昆剧团就在公众号上开设了“云”上赏析、“云”上大讲坛、“云”上课堂系列栏目,“云上观雅韵·剧目赏析”推出了上昆压箱底的珍贵视频:昆剧表演艺术家王芝泉老师演绎的《梁红玉》、昆剧表演艺术家计镇华老师主演的《浣纱记·寄子》、昆剧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蔡正仁两位老师演出的《亭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

从3月上旬起至4月底,上海越剧院陆续推出“云直播”“越趣云课堂”“云汇剧”3大线上版块,内容涵盖多部名家名剧、超强阵容公益直播演唱会以及抗疫主题小戏首演直播,还有品类丰富的多场教学直播。

无法舞台上与观众相见,上海的剧场、院团和艺术家们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了网络上。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中国大戏院、人民大舞台、共舞台ET聚场等十家“演艺大世界”剧场,开启了艺术的“云传播”模式。3月12日,作为演艺大世界“云剧场”登陆抖音的头炮,“魔都版”歌剧《魔笛》60分钟的特别剪辑版在抖音开启直播,这也是上海大剧院在抖音的首度亮相。在传统戏曲方面,上海人民大舞台推出了63年前的京剧名家名段《斩马谡》,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推出1946年的演出实况录音,包括由程砚秋、储金鹏演绎的京剧《春闺梦》和1958年马连良、张君秋的京剧《二堂舍子》,以飨广大的戏曲爱好者们。一批由院团组织的优质艺术“直播”也纷纷出现在网络上,平时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们受到热烈追捧,一时成为了“当红主播”。

不但有院团的“单兵作战”,在演艺大世界的云端邀约之下,一系列“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由区域中的剧场,联合上海国有文艺院团、知名艺术家展开。院团、文艺人也积极响应,不仅提供已有的资料,还深度打造线上内容,让特殊时期积累的流量人气能持续下去。上海越剧院新一期升级版的“云赏越”活动也全新上线,深入挖掘“云上赏艺”新模式的可操作性。以3月20日推出“越赏清音——上海越剧院一团特别直播公益演唱会”为例,经过十多个直播平台在两天里的最终统计,多平台的直播观看总人次超过170万人次。

同一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也举行了2020年度的演出季发布会,不同于以往的“线下+线上”,今年“云发布”形式吸引了远超剧场1940座位数的观众,全网在线收看直播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检票、步入观众厅、打场铃、暗灯……直播镜头带观众一秒回到剧场中。英国鬼才编舞马修·伯恩、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音乐剧演员马克·赛博特、德鲁·萨里奇、“演艺大世界——2020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推广形象大使阿云嘎、郑云龙及众多国内外舞台剧演员纷纷现身。“哭了,我好想念文化广场。”满屏弹幕见证了观众对恢复演出的热切期待,演出季套票也在短短三分钟内售罄,见证演出市场恢复的强大潜力,热烈交流反馈和“出圈”传播效果提振了音乐剧走出寒冬迎来暖春的信心。

特殊时期的“爆款”是否能演变为常态化运营,是经历了疫情之后,演出行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诚然,现场演出的魅力仍然无法被线上取代,但是在特殊时期满足观众居家的文化需求之后,文艺人能否在云端“开疆拓土”,孵化演出新业态,成为日常演出的一种补充是值得文艺人去实践的新课题。为此,上海多措并举。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特设的“疫情防控”专题项目就将文艺院团“云演出”项目纳入申报受理范围。而明年演艺大世界配套扶持资金的评审,也将对网络运营情况纳入参考。更进一步,线上的推广效果与流量数据,将和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年度考核相挂钩。

志愿活动 文艺爱心

除了“以艺抗疫”“艺起前行”,还有艺术工作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冲锋在前、发扬爱心,行力所能及之事帮助他人。上海越剧院的演员为武汉的戏迷组织线上教学,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都组织了演员和员工进入社区和街道社区,帮助基层进行宣传巡逻、测量体温、整理快递、登记出入人员等公益工作。

3月2日,演员高鑫的一条微博瞬间上了微博热搜榜,“疫情期间剧组停工,照样熬大夜。11个葫芦娃来做义工啦,我们来自各行各业,我们的目标,让机器24小时运转。工人下班后由我们接替,晚九点到凌晨五点半,一夜做了四万两千个口罩,机械重复的动作,胳膊已经不是我的了。介绍一下制

作流程,一制作口罩面料,二压边框及挂绳,三质检,四裁剪毛边,五装盒,还有不让露脸的我们”。高鑫微博中所称的“葫芦娃”,是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各个岗位的职员:演员、舞台监督、服化设计、剧场管理,等等。

时间回到2月28日那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服化组组长胡晓辉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在工厂做志愿者制作口罩的照片后,中心工會主席姚承颖向她了解了情况得知,现在的口罩厂依旧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就在上话工会委员的微信群里提出组织志愿者的建议,迅速得到热烈回应。

3月1日,工厂最缺人手的周日晚上,工会委员小范围召集了几位志愿者奔赴口罩厂,晚上9点正式开工,在两条全自动、四条半自动的流水线上,从制作口罩面料、压边框挂绳、质检、剪裁毛边到最后的装盒,一刻不停工作到天明,他们共生产了42000个口罩。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志愿者队伍并非孤例。2月10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老生演员金烨在微信群里聊天时,一位来自华东医院的戏迷朋友突然提及,有一家口罩厂急需志愿者,金烨第一时间在群里回复,“我可以去”。

彼时,因为新冠肺炎的蔓延,社会上“一罩难求”。不仅前方医护人员的口罩紧缺,各地市民也为买不到口罩而焦虑。与此同时,许多小型口罩生产厂提前恢复生产,日夜赶工,但与之相对的是人手短缺问题。

一支志愿者小队迅速集结了起来,12人为一批,招募满12人便前往口罩厂顶一次班。听闻金烨和朋友们的志愿者行动,上海越剧院党委也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三四批队伍前往口罩厂帮忙。

支持这些志愿者的,是无私的热情。口罩厂在远离上海市区的嘉定,他们约定时间驱车前往,工人晚上9点下班后,他们便接替工人上流水线,通宵工作到第二天早上。有的志愿者从口罩厂返回后,还要继续自己的本职工作。口罩厂送给他们一人10个口罩作为答谢,有志愿者婉拒。“我们不是为口罩而来的,把口罩留给更需要的人。”

“不要只提我一个人,这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在谈及这段经历时金烨说。这个志愿者队伍来自上海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他们中有医院护士,有幼儿园老师,有民营剧团的化妆师。

爱心接力还在继续。到3月初,金烨所在的志愿者微信群已经有了77位成员,加上其他未入群但也积极响应的朋友们,“我估计已经有一百多号人了。”而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会的号召,已经有近百位员工表示希望参与到这个公益行动中,3月8日,他们又组织了一批更大规模的“上话义工”到口罩厂帮忙。

不仅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的主要文艺院团、剧院等均组织开展了口罩“义工”的活动,演职人员都一呼百应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在这个大幕暂时落下的春天,演出行业的爱心像滚雪球一样汇聚在一起。

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时刻,艺术之光,生生不息,照人前行。

猜你喜欢

京剧院院团剧场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开心剧场
开心剧场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