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肠瘘致十二指肠降部胆石性完全梗阻一例
2020-04-14周华波刘安何伊嘉尹思能陈安平徐琳
周华波,刘安,何伊嘉,尹思能,陈安平,徐琳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四川 成都 610017)
胆石性肠梗阻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罕见并发症,通常系巨大胆石通过胆肠间内瘘管进入肠道,嵌顿于肠管而引起肠道机械性梗阻所致。临床上常见的梗阻部位是末端回肠和回盲瓣,其次是近端空肠和回肠,胃和十二指肠则十分少见;而胆石滑脱阻塞十二指肠致肠腔完全性梗阻者更是少有。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并讨论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致十二指肠完全性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现报道如下。
病例
患者女性,72岁。因“反复上腹痛半月,复发加重2天”于2019年7月12日收入我科住院。入院前半月,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觉上腹疼痛不适,休息后可缓解,故未进一步诊治。2天前,患者感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无皮肤巩膜黄染,无陶土样大便。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肝脾于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87×109/L,中性粒细胞比(NEUT%)83.4%。血淀粉酶(AMY)、血脂肪酶(LPS)、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未见异常。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年。腹部彩超证实壁不光滑,厚约0.8 cm,囊内透声差,周围渗出明显。上腹MR提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部分囊壁不完整与十二指肠交通(见图1),十二指肠内见低信号影,约3.2 cm×5.0 cm,阻塞肠腔(见图2~3),十二指肠浆膜面模糊,周围渗出明显(见图4)。予安置胃肠减压,保守治疗腹胀无缓解,3天后复查腹部CT见胆石仍处于十二指肠降部,完全性阻塞肠腔(见图5)。于7月18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降端切开取石术,术中见腹腔淡黄色渗液,大网膜包裹整个胆囊、胃幽门及部分十二指肠,游离网膜后见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胆囊体与十二指肠降部粘连致密,形成内瘘,1枚5.0 cm×3.0 cm胆结石嵌顿粘连于十二指肠降段,近乎完全梗阻,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肠壁水肿,远端肠管空虚。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讨论
胆石性肠梗阻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是由胆道结石经胆肠瘘道进入肠腔后致肠道阻塞的疾病[1-2]。由于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初期无明显体征,门诊就医时容易误诊。临床上该类患者常因“结石性胆囊炎”就医,若患者无腹胀及频繁呕吐等肠道梗阻症状,接诊医师通常仅行腹部彩超及单纯MRCP证实胆囊结石并排除胆管结石。这两项检查由于肠道内气体的干扰及自身特性,对肠道结石的发现率较低[3],导致入院后容易造成漏诊,最终引起严重后果,有文献报道其病死率高达8%~30%[4]。胆肠瘘患者通常胆囊结石较大,有长期反复结石性胆囊炎发作病史,随着时间的迁移,巨大结石长时间压迫胆囊内壁及相邻肠管,加之局部肠壁炎性组织的坏疽穿孔,从而造成胆囊与肠道间的内瘘,这时有少部分患者可有肠内容物漏出肠腔,进而形成弥漫性腹膜炎[5],有助于临床诊断。本例患者女性,年龄>65岁,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反复上腹痛半月,但入院时患者因近期腹痛进食量少,无明显腹胀,查体时腹软,无膨隆,无肠型及蠕动波,肛门未停止排气排便,仍无典型肠梗阻体征。
图1 MRI示胆囊十二指肠形成内瘘
图2 MRI示胆石完全阻塞肠腔
图3 MRCP示胆囊十二指肠交通,胆石完全堵塞肠腔
图4 MRI示胆囊、十二指肠浆膜面模糊,周围渗出明显
图5 复查CT示胆石完全阻塞肠腔
笔者团队认为,对于因“结石性胆囊炎”入院的患者,若上腹痛症状较重,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腹胀,即便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尿检无胆色素,生化未见胆红素升高,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未见异常,仍需常规行腹部CT或MRI平扫,可帮助其早期发现胆石性肠梗阻,从而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避免胆石完全嵌顿肠管最终导致肠缺血坏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