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20-04-14周文静
周文静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上海 200232)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和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其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调突出了思政课的教学本质,注重和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为破解思政课教学困境,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完成共同目标的双向互动合作活动。雅思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成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估,不仅包括教师的教的指标体系,还包括学生的学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透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与学的现状,探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由此探索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的具体路径,以期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
传统思政课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倾向于从课程理论难度、教师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学习投入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也逐步从注重高校的资源投入转向重视大学学生的学习投入。在美国,自1998 年起学者们开始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而开发了大量的工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投入度,2000 年开始第一轮“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此后每年开展一次,目前此项调查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学生调查之一。“我国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开展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研主要采取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汉化国外成熟的调查问卷来展开,以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汉化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问卷(NSSE-CHINA)为代表;二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来开展分析,以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2]。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研究大多是面向本科院校的,而面向高职院校某一类学科的学习投入度研究较少,针对高职思政课学习投入度的研究几乎为零。因此,笔者尝试借鉴国内外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调查方法,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希望从关注“学生的学”出发,依靠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为正确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测量工具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上海市N 高职高专院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756 名学生。调查在2019 年6月至10 月之间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大一123 名、大二579 名,大三54 名,其中男生387 名(51.19%),女生369 名(48.81%)。高职高专的两门思政课主要是在大一开设,大三学生大多离校实习,因此以大二的学生作为调研的主体既符合实际又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本问卷题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现状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参考了清华大学汉化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问卷”(NSSE-CHINA),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和课程特点自主设计编写。问卷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行为投入度、认知投入度和情感投入度这3 个维度来编制。其中关于行为投入度方面题项为7 项,认知投入度方面题项为10项,情感投入度方面题项为6 项,1 题项为1 个分析因子,加以归类后,将行为投入的7 个因子降为2 个主因子(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将认知投入的10 个因子降为5 个主因子(课程对个人发展意义,课程地位、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和教学手段),将情感投入的6 个因子降为2 个主因子(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见表1)。测度量表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问卷调查的最后一部分是多项性选择和开放式问题,内容主要关于学生对好的思政课所具备的因素以及影响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因素的看法。
(二)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行为投入上表现一般,总体情况均值是3.51,符合度的比例为61.2%。课堂和课后的学习行为投入度差异较大。课堂学习投入方面总体情况均值是3.73,符合度的比例为69.7%,数据表明超过半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政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并参加课堂活动;课后学习投入度方面总体情况均值是3.35,符合度的比例为52.8%(见表2)。
表1 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的因子及其主因子构成
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政课的认知投入度方面得分较高,均值为3.89,符合度的比例是76.0%,其中认为学好思政课对个人发展意义方面的均值是3.93,符合度的比例为77.1%;对思政课课程地位认知的均值是3.93,符合度的比例为77.8%;对思政课内容的认知度均值是3.77,符合度的比例为73.0 %;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和校外实践方面十分期待,均值是3.95,符合度的比例为79.0%;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认识方面均值是3.81,符合度的比例为73.0%(见表3)。
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情感投入方面相较于认知投入得分不高,均值是3.62,符合度的比例为61.5%。学生上思政课有积极情绪体验的均值在3.66,符合度的比例为66.9%。消极情绪均值在3.42,符合度的比例为56.0%(见表4)。
(三)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个体因素对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因素是指学生的性别、年级、高中/中专政治成绩、学生身份(学生干部)、生源地、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研究学生个体因素与学习行为、认知和情感投入三个方面共9 个因子的影响中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检测,统计显示学生的个体因素中性别、年级、学生身份(学生干部)、生源地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没有显著影响,而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高中/中专政治成绩因素对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课堂学习表现明显(见表5)。
2.学习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相关性和影响度分析。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重要系统,即认知、行为和情感,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或者学习的幸福度。本研究运用皮尔逊相关性检测,进一步论证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中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从数据显示来看,学生思政课的认知投入对于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都是正向影响,并且影响较大(见表6)。
表2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行为投入度总体特征
表3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认知投入度总体特征
表4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情感投入度总体特征
表5 学生个体因素与思政课学习行为投入因子的相关性
3.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分析。学习环境是指由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等所构筑的学习软环境。在问卷调查“你认为影响思政课学习投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项中,得票前三项的是“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师的个人魅力”,选择占比分别为70.24%、66.67%、61.11%;在“你认为好的思政课应该具备因素”一项中,学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因素是“生动有趣”“深刻有理”“案例故事”,选择占比分别为73.81%、65.48%、61.51%。其中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好的思政课应该具备“深刻有理”“逻辑思辨”和“以理服人”等因素,这一数据凸显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对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特质有着较为清楚而准确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重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一项的均值高达3.95,其中认为思政课教学中实践活动应该占有一定比重的有77.78%,认为实践教学应该更多的走向校外走向社会的占80.16%。
表6 思政课认知投入因子与学习行为投入因子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总体表现一般,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较低,但认知投入较高。数据分析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关于学习思政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度较高,但在具体实际学习行为上表现一般,学习热情投入不足。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课并无特别的排斥,心中的困惑和思考希望在思政课上得到解答和交流,但这种比较积极的认知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情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2.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同样重要。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正面的回应,对于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具备一定的心理预设。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同样要强调思想性和理论性,教师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要使思想性、理论性有亲和力、针对性,而不是离开思想性、理论性而另搞亲和力、针对性。
3.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关键因素。问卷调查中认为影响思政课学习投入的主要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这与学生对好的思政课应“生动有趣”的认知比较一致。在个别访谈中,学生表示目前思政课主要以教师教为主,形式传统而单调;理论说教较多,案例不够鲜活生动,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实践。因此,要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活力,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度。
(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实效性的建议
1.努力打造教师“硬核”实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强调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因此,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努力打造“硬核”实力,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对思政课的战略定位。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的育人活动,而是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坚持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实现骨骼与血肉的结合,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量”[3],帮助学生确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而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根本立足点。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讲理论,用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社会、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思政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理论和思辨的魅力,通过思想的力量引导学生去思考。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夯实理论功底,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拓展,提升运用先进理论破解现实难题的能力,才能在思政课的讲台上讲得理直气壮,才能在开展教学实践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进而打动、感染和说服同学,在他们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真正实现铸魂育人。
2.积极建设思政“金课”,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职院校要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步伐,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为中心,努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思政“金课”,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通过课前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课讨论和课下作业这一全方位的思政网络式课堂构建,打通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下生活,让思政课教学犹如空气、水和手机一般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里,通过“听说读写行”网络式的教学模式形成良好地学习氛围,全方位地调动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学生能够随时感受到思政课的温度和力量。通过调动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行为投入影响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形成正向性积极的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以大历史观构建思政课建设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指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当前,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着力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加大针对性研究和系统性构建;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必须与理论问题一一对应,切中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深刻领会理论,主动地转识成智。同时,“思政课建设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以大的历史观来构建思政课建设体系[5]。”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切合学校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工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和周边的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合力打造和开发有针对性可操作覆盖广的品牌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