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护物资应急保障实践与启示
2020-04-14刘志猛田林怀姚树森
刘志猛,田林怀,高 磊,陈 竹,晁 勇,姚树森,杨 坤*
(1.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北京100853;2.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京100039)
0 引言
2019年12月初,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1],经高通量测序确认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2-3]。世界卫生组织先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nCoV,后正式命名为SARS-CoV-2,由其引起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4-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治[6]。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易感性高、潜伏期长的特点,这使得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7-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作为全军最大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是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之一,主要收治北京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第五医学中心发热门诊平均每天接诊23 人次,确诊患者住院人数平均每天28 人次,各类人员检查平均每天53 人次,在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下医疗服务运转压力大,防护物资极为短缺,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防护物资保障体系为临床防护和救治提供支撑。本文对第五医学中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护物资应急保障实践进行阐述,提出了防护物资保障的合理建议和启示,以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物资保障提供基本思路。
1 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物资应急保障面临的工作难点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突发性、高风险和蔓延快的特点,且此次疫情正值春节前后,由于企业停工、物流停运、原材料供应不足、各地防护物资分布失衡及地方物资管控等原因,防护物资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同时因时间紧迫,疫情防控难度已远超此前历次公共卫生事件[10-11]。难以预测、发展迅速的疫情形势不仅给防护物资应急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是对医院及医学工程科应急响应和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2 防护物资保障方案
(1)按照任务需求,总体测算消耗量。
根据医院统一部署,第五医学中心计划收治床位数为150 张,分为4 个病区,结合医护人员、勤杂人员数量,总体测算防护物资的日用量,提前做好防护物资的储备工作。医护防护等级分为3 个级别,各级别适用人员和所需防护物资如下:
①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医务人员。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隔离衣(预检分诊必要时穿戴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②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从事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或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③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接到抗击疫情命令之后,医学工程科立即开展防护耗材的准备工作。根据第五医学中心在抗击非典、埃博拉等疫情中的经验,感染病房是医疗救治的前线,每个病区医疗防护标准为6 人次/2 h,为能满足4 个病区一周的防护物资用量,所需二级防护物资应至少准备2 016 套。
(2)多种方式并举,保障物资采购。
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医疗物资的来源方式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目录保障(常规保障);二是应急采购;三是上级单位调拨;四是公益组织或个人捐赠。本次疫情正逢春节长假,随着疫情加剧发展、防护物资属地化管控管理,物资短时间内异常紧缺,目录保障无法满足。根据应急采购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采购流程进行补充,在采购过程中坚守纪律红线,把牢安全底线,确保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的防治安全。同时,依靠新成立的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发挥其在全院范围内的物资调控职能,对防护物资在各中心间进行调剂使用。在各省、地区统一指挥下,北京市应急办也在物资采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些公益组织和个人对物资保障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根据传染病防护等级,进行防护物资的分类管控发放。
根据疫情防护需要和诊疗实际,结合工作强度、个人生理需求以及防护用品使用要求等科学安排诊疗班次,护士每人每天工作4 h,医生隔日上班。轻症患者床工比为1∶0.4,危重患者床工比为1∶0.8。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按照防护需要科学、合理地分配防护用品,按照每人每天用量精确计算,确保每一件防护物资用于防疫一线,避免耗材的浪费。
3 防护物资应急保障实践
(1)全面筹措物资。受疫情蔓延以及春节假期的影响,医用耗材特别是医用防护物资严重紧缺,除耗材目录内的耗材正常采购外,医学工程科全面发动,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通过应急采购、上级调拨、社会或个人捐赠等方式,广泛动员,发动多种力量、多渠道千方百计筹集物资。成效如下:
①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耗材目录内正常采购普通医用口罩116 000 只、隔离面屏150 个、防护口罩(N95)4 000 只、一次性防护服863 套、一次性乳胶手套1 790 副、一次性工作帽150 包、防护目镜1 800 个、高腰鞋套880 双。
②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耗材目录外应急采购7 339 套(件),共计358 314 元,主要包括消毒物资126 120 元、防护物资135 294 元、治疗和设备配套用耗材96 900 元。
③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第五医学中心通过解放军总医院卫勤部协调北京市应急办调拨物资共计4 个批次,总计81 202 件(瓶)消毒防护物资,主要包括防护口罩(N95)、普通医用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防护服、消毒液、一次性工作帽、隔离面屏、护目镜、一次性鞋套等。
④捐赠物资渠道通过第五医学中心组织科统一办理接收手续,医学工程科进行统一入库发放、建账立册、登记发放手续,确保捐赠物资用于一线临床。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共接受捐赠物资4 190个(套)。
(2)建立领用流程。因防护物资短缺,需及时成立防护用品协调管理组,制订领用流程,根据每天医护人员数量进行防护物资的分类管控发放。同时加强医用防护用品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落实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加强入库、出库管理,将科室按防护等级进行分类,再对临床科室人员进行等级分类。由库房人员审核请领耗材数量、类别是否属于相应防护等级的物资,是否有相应负责领导签字审批,避免盲目囤积、冒领错领。领用流程的实施有效规范了防护物资的领用秩序。
(3)建立库存与消耗使用日报制度。医学工程科安排专人负责医用防护物资管理,每日中午、晚上均对各类防护物资进行梳理汇总,清点库存量、发放量、补货量,全面掌握物资供应、储备动态。建立库存与消耗使用日报制度,精确统计并设定库存预警,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随时上报防护物资各项数据的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防护物资供应。全院防护物资每日的出库量和库存量如图1、2 所示。
图1 防护物资每日出库量
图2 防护物资每日库存量
从防护物资的出库量来看,在疫情初期,各科室均领用防护物资,导致医疗防护物资需求量瞬间激增,其中普通医用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的用量最大,因为这2种物资要保障全院所有人员使用。其余防护物资如防护口罩(N95)、一次性防护服等为感染病房、发热门诊、急诊等科室使用,是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资。综合图1 和图2 可以看出,在1月25—27 日防护物资库存量告急。在物资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医学工程科严格执行物资的分类管控发放,优先保障感染科和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后经上级部门调拨、应急采购等方式补充物资,逐步实现了防护物资的平稳、有序保障。
4 经验与启示
防护服和防护口罩是此次疫情防护中最为紧缺的物资。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防护服日平均出库量183 套,防护口罩日平均出库量346 个,临床科室需求量非常大。而此时又恰逢春节假期,工厂生产短暂停滞,海量的需求与停滞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阶段性防护物资的紧缺。医学工程科积极与各供应商、厂家沟通协调,抢占物资资源,极力保障防护物资供应;同时,及时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应急办汇报情况。随着后续国家对医疗物资的统管和上级调拨物资,防护物资紧缺的局面有所好转,但仍是相当严峻,医学工程科还需要严格执行物资分类管控发放制度。其余科室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并配合医学工程科的工作,做到防护物资的节约使用,保障治疗新冠肺炎一线科室正常工作。随着疫情趋稳、工厂全面复产复工以及交通物流的恢复,防护物资紧缺的局面将会得到缓解。通过此次疫情的防护物资应急保障实践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1)建立疫情预警机制。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2019年12月初首例报道,随后在12月份呈缓慢增长态势[12],临近春节前呈井喷态势,疫情随之扩散至全国,因此一定要大力推进对突发传染病预警机制的建设。疫情的预警机制主要分为2 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的建设,对疫情的发展态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及时公布信息。二是医疗机构层面。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传染病医院应时刻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医疗结构应授权医学工程科、采购等相关部门立即做好防护物资的储备工作,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2)规范诊疗秩序。第五医学中心作为北京市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之一,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20年2月23 日,第五医学中心累计收治患者136 例,现有住院患者34例(确诊28 例,疑似4 例,留观2 例)。根据初步规划,病区防护标准为6 人次/2 h,4 个病区全员住满的防护物资标准为288 套。而收治的患者主要集中于2 个病区,即每天144 套可满足需求。而从每日领用物资的数量来看,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每天平均消耗183 套。分析其原因是除正常的医护人员使用外,会诊、检查、采访以及上级部门视察等情况都需要额外消耗防护物资。此外,诊疗秩序不规范、病区医护人员时多时少等现象也造成了防护物资的浪费,还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不利于患者恢复。因此,应制订规范的诊疗流程,合理安排医护人员数量,同时严格制订会诊、检查、采访等流程并规定人数,从而避免防护物资的浪费。
(3)建立绿色采购通道。接到疫情抗击命令后,医学工程科主动作为,及时掌握所需物资耗材类别、总量以及耗材生产周期等,推断物资筹集的数量与困难程度。考虑到常规目录内采购不能有效保障临床使用,医学工程科立即启动了应急采购程序,千方百计筹措物资。但应急采购程序仍需要逐级审批,不能满足采购的时效性。建议医院出台相应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医院领导统一指挥,医学工程科、财务、采购及纪检等部门相互协作,简化采购审批程序,对于质量符合标准、价格相对合理的物资,建立绿色采购通道,采用先使用后补手续的方式,及时保障物资。
(4)加强信息化建设。此次疫情对防护物资需求量巨大,物资的转运以及每天的出入、库管理需要医工人员时刻清点、登记,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议利用射频标签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物资保障信息化水平,从而在减轻医工人员工作量的同时降低出错概率。此外,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参数需要医护人员在病房或病区抄记,这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增大了感染风险。建议利用医疗设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控,不进病区即可实时获取患者的各项参数,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防护物资的使用量,还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范围内打响了疫情防护阻击战。此次疫情正值春节前后,由于企业停工、物流停运、原材料供应不足、各地防护物资分布失衡及地方物资管控等原因,医疗物资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医学工程科肩负着物资保障的重任,第五医学中心在北京市应急办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医疗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多措并举、开源节流,迄今为止实现了医疗物资的不断供、不漏供,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医护人员自身安全、提升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此次疫情防护物资的应急保障实践得出的经验与启示,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和部署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