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护理人力分层配置模型构建
2020-04-14朱丽凤肖娟肖艾青蒲香君朱丽辉
朱丽凤 肖娟 肖艾青 蒲香君 朱丽辉
(湖南省儿童医院 1.急诊综合二科; 2.ICU ;3.新生儿科; 4.普通儿科;5.院办, 湖南 长沙 410007)
目前,护理人员数量短缺且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是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容易造成护理质量降低、护士工作压力大等问题[1];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护理难度较大,且护理对象为儿童和幼儿,不能有效沟通,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2]。另外,我国人口基数大,患病人群绝对数量多,三级甲等医院等高质量医疗资源则相对较少,这种资源短缺在儿科治疗护理领域更为严重[3-4]。研究[5]表明,儿科护士的职业压力与倦怠感在所有临床科室中处于前列。所以,根据患儿病情、护理特点及护士构成,更合理地对儿科护士进行分层配置,避免人才成本浪费,是缓解目前高质量医疗资源短缺的可行方法。但目前国内鲜有关于儿童专科医院护理资源配置模型的研究报道。鉴此,本研究对我院ICU、新生儿科、普通儿科三个科室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工时及患儿评分进行测算,拟构建一个基于护士等级的分层配置模型,以期为儿科护理资源的高效分配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8年5月,根据职称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我院ICU、新生儿科、普通儿科三个科室的100名护士。由经过培训的20名专职记录员对其直接护理工时(护士直接为患儿提供护理所需时间)与间接护理工时(护士为直接护理做准备时间)进行24 h不间断记录。对同时段的住院患儿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患儿进行分层,根据分数段分层抽取150例患儿计算平均工时。
1.2方法 (1)直接工时测算:课题组在临床观察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主要工时项目共39项,由20名专职记录员采用“直接护理工时专项测算表”进行测算,同一科室的不同护士每项操作至少重复进行40次。(2)间接工时测算:由专职记录员对照“间接护理操作项目表”进行测算,并按照护士级别分别记录登记,每个护理单元的记录时间不少于一周。(3)儿科患者评分[4]:采用本院自行制定的“儿科患者评分表”对儿科患者进行评分,该表包含3个维度,即一般情况、病情、特别护理和13个条目(即年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监测、疾病状态、医嘱护理级别、呼吸系统状况、循环系统状况、消化系统状况、泌尿系统状况、皮肤情况、是否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否需要抢救、需要特别护理项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提示相关症状表现越严重。采用SPSS检验得出该表信度为0.81,效度为0.89。(4)儿科护士层级划分:根据职称、岗位责任、工作年限、社会职务等指标,将护士分为6个层级,分别为N0:助理护士(专科毕业,工作时间<1年,工作中无重大失误,理论及操作考试达标)。N1:注册护士A(专科毕业,工作时间1~3年,工作中无重大失误,理论及操作考试达标)。N2:注册护士B(专科毕业,工作时间3~7年,护师及以上职称,理论及操作考试达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N3:注册护士C(专科毕业,工作时间7~10年,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理论及操作考试达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至少1篇,有过科研经历)。N4:专科护士(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时间>10年,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至少2篇,正在或曾主持科研项目)。N5: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时间>15年,副高职称及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至少3篇,正在或曾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2 结果
2.1直接工时测算 在39项常规直接护理操作中,与新生儿科、普通儿科相比,ICU科护士的口鼻腔护理、吸氧、更换输液管道、药物治疗、心电监护等5项的操作时间明显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4项操作各科护士的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项目操作时间,见表1。
表1 直接工时测算 min
续表1 直接工时测算 min
2.2间接工时测算 N0~N5级别护士的间接护理总工时,由高到低依次为N1(1 040.69 min)、N0(491.34 min)、N2(381.40 min)、N3(314.91 min)、N4(33.69 min)、N5(30.65 min)。以新生儿科护士最长,ICU护士次之,普通儿科最短。见表2。
表2 间接工时测算 min
2.3不同分值患儿直接护理与间接护理工时 患儿分值越高,所需的直接护理工时也明显较高;间接护理工时由所有患儿平均分担,为0.65 h。见表3。
表3 不同分值患儿直接护理与间接护理工时统计
2.4各级护士护理工时需求量与患儿得分的回归方程 以各级护士护理工时需求量为因变量,以患儿得分为自变量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见表4。
2.5儿科分层护士配置模型构建 根据得出的回归方程,结合相关文献[6-7],将平均每天的护理时间定为360 min,可得出如下数学模型:N0=∑(50.956+6.332X)/360×(1+0.15),N1=∑(-229.947+28.490X)/360×(1+0.15),N2=∑(-114.389+10.102X)/360×(1+0.15),N3=∑(-119.560+11.693X)/360×(1+0.15),N4=∑(-2.396+0.592X)/360×(1+0.15),N5=∑(-6.441+0.510X)/360×(1+0.15)。
表4 各级护士护理工时需求量与患儿得分回归方程
2.6儿科分层护士配置模型检验 以ICU为例,5例患儿的评分分别为40、35、25、20和15分,根据已构建的配置模型,可得出,5例患儿共需N0~N5的护理工时分别为1 109.6 min、2 696.415 min、791.825 min、980.555 min、67.94 min和36.645 min。将数值带入回归方程,可得N0=4.623,N1=11.235,N2=3.299,N3=4.085,N4=0.283,N5=0.152。即需要助理护士5名,注册A护士11名,注册B护士3名,注册C护士4名,专科护士1名,临床护理专家1名。见表5。
表5 儿科分层护士配置模型检验
3 讨论
3.1直接工时测算结果分析 目前,儿科护士面临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的现状,因此,对现有护士结构更合理地进行分层配置,避免人才成本浪费是各级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8-11]。我们首先对三个科室的直接护理操作进行了工时测算,结果发现,在39项常规直接护理操作中,与新生儿科、普通儿科相比,ICU科护士的口鼻腔护理、吸氧、更换输液管道、药物治疗、心电监护等5项的操作时间明显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由三个科室患儿的病情程度及家属看护情况不同造成。ICU及新生儿科不允许家属陪同,大量护理操作由护士相互配合完成。而且ICU患儿病情较重,甚至部分患儿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部分操作不易实施。本研究结果提示,对现有的儿科常规护理操作项目仍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区分,在考虑项目类别、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患儿特点考虑耗时情况,以提高护理操作效率。
3.2各级护士间接护理工时测算结果分析 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是,在进行间接护理工时测算时,我们根据护士层级分别测算,这样可以保证参与计算的护士均直接参与了各自护理项目的执行。以往的研究[9]主要依据病区护士总数测算,这样可能会出现高级别护士执行的科研、带教、会诊等项目的时间,低级别的护士也参与分配。结果发现,N0~N5级别护士的间接护理总工时,由高到低依次为N1、N0、N2、N3、N4和N5;N4、N5级护士间接护理工时显著缩短。分析原因,本文是按照学历、工作年限及论文发表等情况对护士进行分级,工作年限越长、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对护理的相关操作掌握得越熟练;学历越高,护理知识掌握越全面且扎实,更能有效地实施护理操作,所以级别越高的护士所用的间接护理工时明显缩短。间接工时以新生儿科护士最长,ICU护士次之,普通儿科最短。分析原因,新生儿科护理对象为新生儿,部分患儿家属为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得很少,对家长的解释、咨询、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时间相对较多,所以导致新生儿科间接工时最长。
3.3不同分值患儿直接护理与间接护理工时结果分析 对不同分值患儿直接护理与间接护理工时的分析结果发现,>45分、36~45分、26~35分、16~25分、0~15分的患儿平均所需的直接护理工时分别为(30.06±0.86)h、(17.38±0.59)h、(11.82±0.32)h、(9.53±0.29)h和(5.58±0.15)h。即症状越严重的患儿需要的直接护理工时越多。间接护理工时由所有患儿平均分担,为0.65 h。本研究通过儿科患者评分表对患儿的病情程度进行分级,通过患儿得分结果及护理工时的结果量化护理活动,并以此划分护理等级,为后续的儿科分层护士配置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
3.4儿科分层护士配置模型构建及检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根据护理工时及患儿评分,构建护士配置模型,对现有护士结构进行分层配置。在对护理工时及患儿评分进行统计后,我们分别以N0~N5护理工时需求量为因变量,以患儿得分为自变量行回归分析,
构建了回归方程;并根据得出的回归方程,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ICU 5例不同评分患儿进行计算后可知,需要助理护士5名,注册A护士11名,注册B护士3名,注册C护士4名,专科护士1名,临床护理专家1名,符合儿童ICU护床比要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当然,本文是通过对本院3个科室不同级别护士及患儿进行研究所模拟出的配置模型,不同的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代入,得出合理的人员配置体系。通过此配置模型,能够准确计算出不同评分患儿所需要的护士分配,且计算方法相对更容易操作,实施简单,有助于解决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护士结构不合理、护理资源分配不均、护理工时浪费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现行的护理工时评价体系合理,但个别项目依然存在高、低职称护士之间的职责交叉现象,有必要进行量化区分。本研究构建的配置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试验性地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