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非遗竹编艺术进校园的路径探究

2020-04-14李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竹材竹编传统

李浩

(湖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1 思考

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的认识愈加重视,竹材作为绿色可再生资源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中国对于竹的认识一直都很深刻,早就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经典句子,国人对竹子的喜爱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发展出竹刻、竹雕和竹编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竹编手工艺遍布家家户户,凭借双手将竹篾编织成一件件实用的日用品,早期竹编师傅也像木匠泥匠一样可以请进家门编织需要的用具,甚至是很多盛产竹子的地区在耳濡目染下顺手都可以编出可用的器具,在解放初期会建立竹编公社,竹编的技艺与应用一度达到顶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塑料、金属等新材料及新工艺带给了竹编市场很大的冲击,工业批量生产可以让消费者花少量的钱购买适用经济美观的日用品,渐渐竹编艺人也转行做了其他的工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竹编手艺就要消亡,我们不禁要思考,现代工业社会是否还需要传统竹编手工艺的存在? 应该如何延续及发展?

2 探索

2.1 竹编的艺术探索

竹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从诞生到发展,从实用到贡品再到多种类样式的创新,从鼎盛到销迹形成了一种文化,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编师傅通过选材、理材、编材用双手编织了一件件实用美观的器具,它们包含了手艺人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美的理解,篾刀是工具,而竹编是线到面及体的艺术展现过程。现代竹编作品经历了实用—工艺品—实用与美观并存的阶段,在我们看来,它是一种材质的编织手法,可以用绳、藤等条状物体替换,而竹作为最好的可再生环保材料,就决定了它的唯一性。最初人们是用植物进行编织的器物,随着生产的进步人们探索发现具有很好纤维弹性且易于再生长的竹材,更适合编织并可以进行长期保留,于是将竹篾编织成面和体。由于竹在向上生长中要不断经受纵向的压力,于是长成了圆筒状且中空有一定的壁厚,以至于竹材长得很高也不会倒塌,这让它有了“坚挺不把”的性格寓意常常用于表达人刚正不阿的描述上。竹也会在地下横向生长,再派生出更多的竹基,于是生长出成片的竹林。竹材的资源充沛,人们经常拿它来进行再造。竹编的出现最早是以实用功能为主的立体竹编,随着社会发展竹编手工艺更多地向工艺品发展,平面竹编及混合竹编占据主要市场。根据竹编密度、宽度及厚度不同,编织的形制也有很大的变化,盛物的竹编产品密而厚,观赏性的则轻而薄,由于竹编技法及图案的多样性发展,竹编样式已经具有120 种以上(由乌镇竹芸工坊收集整理)。

竹编是技艺,竹为材料,编为技法。现代社会需要这种材料,更具需要竹材所需呈现的方式选择适宜的竹材,并进行相应的宽、厚、色泽的处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竹编艺术,江浙人民普遍精耕细作讲究,所以竹编器具具有艺术性且精细。日本的竹编则类似,是目前公认具有超高艺术性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土地资源稀少,他们更加热衷于竹这种绿色材料,应用得淋漓,既突出竹编器具的实用性制作又很精美,极具艺术性。

2.2 竹编的发展探索

现代工业制品有着批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亮点,但是人们享受了快餐式有点冷酷的工业制品后,慢慢开始回归到对于产品温度的需求,才出现了设计复古潮与设计田园风,对于材质的选择也以淳朴接近大自然为主。从绿色设计情感设计出发,消费者开始偏爱这类产品,生产商开始大量应用此类材质制作产品,设计师也开始探索它的更多的可能性,大家不约而同开始利用大量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对它进行研究,以期得以更好地应用于市场。据调查发现2008年竹编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由此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关注及宣传传统竹编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9年知网收录了600 篇关于竹编的研究文章,平均每年66 篇,每5 天1篇,分析发现检索竹编的文献中主题地域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浙江3 省,其中以研究四川青神24 篇、湘西9 篇、嵊州8 篇、东阳与安吉各7 篇、道明6 篇。就竹编而言,对于青神竹编的研究远远超出其他的省市乡。仔细研读了青神竹编的相关内容发现盛产竹的四川眉山青神县有着多个名号:“中国竹编之乡”“中国竹编第一村”“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国际竹编之都”“地理标志产品”。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扶持监察及规划当地竹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与竹编相关产业,开办了青神竹编艺术职业学校,形成了“研、教、产、销”于一体的职业培养模式,将青神打造成具有品牌文化的竹编产业,当地的竹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 万人,于2017年竹产业总值年达16 亿元。反观湖湘文化中竹编工艺的发展却缓慢很多,我们需要从优秀的案中探索出竹编的创新发展之路。

2.3 竹编进校园的设想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地球村”的形成没有让人们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反而增强了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之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并逐步形成一股世界性文化保护热潮。费孝通先生在提出的“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我国是历经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尽其数,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新时代的年轻人开始追逐外来的“洋文化”,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迂腐、古板、落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近年来国家、学者也开始注重对非遗产品的保护,国家开始颁布各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文件,学者也深入到传统文化聚集地进行考察来寻求解决办法。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

然而,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把传统文化引入学校课堂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内容,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丰富高校课程内容和高校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实施

3.1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将竹编工艺引进专业教学课程创新竹编产品

由于竹编工艺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及混合竹编,分别适用与视觉传达图形设计专业方向及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通过课程中将竹编传承人请进学校进行定期的竹编示范到组织学生赴非遗馆、竹编乡等平台近距离真实感受竹编现场及作品,让学生对竹编手工艺既能较熟练地掌握竹编基础技能,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竹编的创新设计。让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得以实现的可能。

3.2 守正创新,结合现代3D 打印技术转换材料思维

继承传统的竹编技艺,同时结合院校课堂一线的研究资料新的技术弥补竹编的不足,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呈现竹编的特色,甚至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共同创造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见图1)。

图1 竹编工艺结合3D 应用于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的课程练习

3.3 通过课程开放日构建文化创意平台

实验性质的课程可以通过设计成果展示活动进行验证,同学们对竹编前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编织体验,再将这种技艺通过开放的形式传播传递给另外的人,检验巩固技艺的同时也能达到非遗竹编进行推广的目的。

4 结语

推进非遗竹编进校园不仅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目的,还能达到在通过探讨非遗产品在高校传承的现状、困境与出路,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校实际工作中非遗文化教育和学生认同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研究内容。同时,学生学习了解和体验非遗产品等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该研究也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进高校的多元路径探究以促进当代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提升。

猜你喜欢

竹材竹编传统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