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提升途径研究
——基于南方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

2020-04-14郭欣欣刘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意识

郭欣欣,刘鹏

(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2.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递增,全国各个城市面临的垃圾问题形势愈加严峻,北京、上海、杭州等很多人口数量巨大的一线城市甚至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在2011年已经高达1.64 亿吨,同比增加3.7%,未能得到回收利用的垃圾资源超过3 300 万吨左右,由于我国在垃圾分类领域的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投入无法达到现实的需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仍在持续增加,到2016年已高达2.17 亿吨,并且这一趋势在逐年递增。解决当下面临的垃圾处理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城市文明素质的象征,自然成为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事业的“排头兵”,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全社会做出垃圾分类的榜样,带头做好垃圾分类事业。

青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大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该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当代青年学生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针对性地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促使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其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发挥他们从个人到家庭,从小我到大我,从学校到社会的宣传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节省宣传教育的成本,加速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为早日解决我国的垃圾分类问题贡献力量。

1 垃圾分类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整个世界被形象地称为“地球村”,而垃圾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也是“地球村村民”的共同挑战。近些年来,随着垃圾问题的形势日益严峻,各个国家的环境专家对垃圾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相关研究涉及城乡垃圾结构差异、垃圾的分类标准、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垃圾回收的措施、垃圾处理的手段、可回收垃圾的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专家学者们总结各国处理垃圾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拓展垃圾分类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也不断丰硕,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为全球的垃圾治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意见。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大多以我国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的垃圾分类习惯为切入点,以发现高效实用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为目的,以此来追赶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成就。郑凤娇等学者立足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农村在处理生活垃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了一种既适用于中国农村,又高效环保的垃圾处理新模式;徐林、凌卯亮、卢昱杰3 位学者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件极其复杂且艰难的事情,因为它涉及社会意识、政策、法规、环境等各个方面,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个领域,通力合作,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为解决全人类的垃圾问题出谋划策。他们的研究结果确实能够提醒我们,解决垃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跨领域合作将是研究处理垃圾问题的新的发展方向;刘梅,杜鹃,吕维霞等学者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关于垃圾分类的优秀模式及其丰富的处理经验。

2 青年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我国当前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实际问题,该研究以期从青年学生的垃圾分类现状分析入手,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垃圾分类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该次研究在南方的四所高校(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随机发放问卷,然后整理数据,运用SPSS 软件分析当前青年学生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况,调查期间总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482 份,回收率为96.40%,有效率93.20%。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1 青年学生自身在垃圾分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 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关注度低,分类意识弱

青年学生并不重视垃圾分类,并且尚未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如图1所示。显而易见,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不够,重视垃圾分类这一环保事业的青年学生仅仅有9.3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并不是非常重视的,也反映出高校和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引导和教育。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另一个现象,代表城市文明素质的高校青年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都如此薄弱,如何要求城市其他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当前情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并发挥高校青年学生在垃圾分类领域的模范作用,加强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从青年学生开始着手普及全社会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积极投身于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

图1 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事业的关注程度

2.1.2 青年学生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形成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青年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垃圾分类与自己并没有关系,如图2所示。

调查中发现,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而做不到垃圾分类投放的青年学生有27.72%,令人诧异之处在于认为垃圾分类与自己无关而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青年学生竟然占比高达29.30%,这说明不仅仅是高校存在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问题,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即家庭在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垃圾分类的引导和教育。家庭是学生开始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便成为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模仿和学习的内容,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的榜样,就算是简单的分类也好,也能够使孩子形成对于垃圾分类的初步认知,渐渐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习惯。总体看来,很多青年学生不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主要是因为从小家庭就缺乏对相关的教育,除了以上原因,同时高校还缺乏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导致其没有物质条件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更谈不上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

图2 青年学生缺乏垃圾分类回收意识的原因

2.1.3 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缺乏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弱

青年学生没有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缺失,如图3所示。

在调查中发现,青年学生认为垃圾分类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和环卫工作者的人数达到70.34%,只有19.85%的人认为垃圾分类是公民自身的责任。换句话说,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垃圾分类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承担起为解决垃圾问题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从而使青年学生不能认识到垃圾分类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因此失去了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总体看来,青年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足,大多数学生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不够重视,甚至无视这一问题。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分析这这些问题,高校在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校园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这两方面的工作上存在很多问题,其并未发挥自身的宣传优势和文化优势,并且垃圾分类设施放置不当,未为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垃圾随意处理的强制措施不完善,这是青年学生不重视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因此导致青年学生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当然,青年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的研究意义和培养价值是社会其他人群无法相提并论的,青年学生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决定了其意识培养的难度相比于其他人群更低;根据有关统计,高校产生的垃圾80.00%为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在校园垃圾中,废纸约占55.00%,塑料包装约占8.00%,电池、碎玻璃约占2.00%,食物等饮食垃圾比重较大,约占35.00%。这决定了其垃圾分类相比于复杂的城市生活垃圾更加简单。凭借这两点优势,高校垃圾分类事业就具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也让社会对其发挥处理垃圾问题的模范作用充满信心。

图3 青年学生垃圾分类回收的责任认知

2.2 高校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高校未充分发挥垃圾分类的宣传作用

高校特有的宣传方式和新兴媒体并未发挥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作用。

目前,青年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等较为传统的媒体了解垃圾分类。进一步来看,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青年学生接触和认知新鲜社会事物的主要媒介,却并未成为高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主要渠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校中可以用来宣传的特色渠道和方式并未太多的关注垃圾分类的宣传,例如校园板报、横幅标语、专家讲座、新媒体方式,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媒体作为高校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结合的新兴网络传媒,更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互联网优势,发掘其在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的潜力,不断增加新媒体在垃圾分类等环保内容上的推送比例,直接通过网络吸引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关注,以达到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目的,逐渐使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2.2.2 高校垃圾分类标准模糊且设施不完善

当前高校垃圾分类标准模糊且分类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的过程存在很多问题。

在该次调查中还发现高校垃圾分类中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高校的垃圾桶的分类标准单一,一般只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分类,且垃圾桶的数量较少,垃圾桶中的垃圾也是统一倾倒进垃圾车进行集中处理,不管垃圾分类的结果如何,只是统一倾倒、集中处理就已经忽略了对垃圾桶进行分类的初衷;二是高校对于垃圾分类的标准没有大力宣传和普及,完全靠青年学生的自觉性和匮乏的垃圾分类知识来进行垃圾的分类投放,所以垃圾分类的标准模糊是高校要完善垃圾分类事业面对的首要问题。但是,高校的垃圾分类处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垃圾分类的难度较低,产生的垃圾可回收性较高,资源利用率较高等优势。

2.3 社会在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存在的问题

综合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发现其根源在于青年学生周围缺少耳熟能详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他们的垃圾投放行为,来提醒他们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关于垃圾处理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容量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条例,但其多数是垃圾应该分类投放和分类回收处理、应努力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和资源转化效率等宏观上的规定,很少有对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进行规定的具体细则。由此可见,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法规依然处于不完善的阶段,没有详细具体的法律制度来规范青年学生的垃圾投放行为、约束高校对垃圾进行不分类的集中处理的行为。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垃圾分类事业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2.3.1 社会对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薄弱

政府和高校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青年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和认知少之又少,这是影响高校进行垃圾分类这项事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家庭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匮乏也对青年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大学时期再去重视青年学生家庭教育的回报率是很低的,现在要更多地从通过高校培养青年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然后利用从青年学生到家庭的辐射渠道促使家庭成员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为下一代人培养垃圾分类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3.2 社会上形成的垃圾分类相关体系不尽完善

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事业发展停滞,没有实现系统的工业化和制度化,拖慢了促进整个社会垃圾分类回收事业体系化的步伐。垃圾分类不应该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而应不断实现其产业化建立和发展,从垃圾的分类、投放、回收到运输,再到利用和处理,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和企业机制是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方式,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垃圾分类回收的水平也会提高。虽然不可忽视的是城市中有很多人捡拾垃圾或购买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废弃资源的利用做出了一些贡献,但这些人并没有形成体系,对于垃圾分类事业的贡献极其有限。

2.3.3 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

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已有的法律规范对民众的垃圾分类行为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我国虽然有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规定,但大多规定只是宏观层面的要求和目标,如果在国家政策和法规中纳入细致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具体规定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垃圾分类系统将具有民众无法忽视的约束力,居民的分类意识也会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意识不强只是道德品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制度问题,如政策和法规问题。

3 提高青年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途径

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是现代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青年学生环保意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高校青年学生出发做好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以此带动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以上对于青年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研究与分析,以及高校和社会在垃圾分类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

3.1 高校发挥宣传优势,完善分类制度

高校应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完善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在校园宣传栏宣传垃圾分类等知识,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开展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讲座,举行一些相应的知识竞赛等;可在校园传统媒体增加垃圾分类的内容,例如在校园报纸开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关于垃圾分类的节目;最重要的是发挥新媒体的网络优势,通过新媒体使垃圾分类得到青年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全国各大高校应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组织周期性的“绿色宿舍”“绿色班级”等评比活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并非一朝一夕,校方要完善垃圾处理的机制,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稳扎稳打,动员全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尽可能地全方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保氛围。

3.2 政府发挥政策优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要发挥自身的政策资源优势,营造垃圾分类回收的社会氛围。相比于国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让我们的社会具有无法超越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政府应该积极营造垃圾问题迫在眉睫的社会环境,动员全社会自觉投身于垃圾分类的事业中来,激发每一人民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加入环保教育的教学内容,让环境意识的培养贯穿教育的始终,让人们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社会需要耐心、恒心和信心坚决打赢垃圾分类处理这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必须形成政府和企业共同作用的绿色行动体系。政府要严格遵守法律要求,充分履行法律责任,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型、企业投入型、社会团体、公众参与型的环境治理体系;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敢于承担实现市场竞争机制融入垃圾分类事业的主要责任。

3.3 明确垃圾分类标准,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

社会全体应明确垃圾分类的标准,高校和社会要完善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清晰完善的垃圾分类标准是准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首要内容。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按照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完善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双管齐下才能更加高效,有的放矢才能更加坚定,以此形成完备高效的垃圾分类系统。高校可以作为完善之后的垃圾分类系统的试验田,“试点工作” 一直是我们国家行政体制下的特色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经济试点、政策试点、改革试点等一系列新事物,作为检验各项政策法规的“试点”,在政策试行过程中趋利避害,总结经验,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科学合理的普及相关政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有优势也有能力成为新的垃圾分类系统的先行区。

3.4 发挥法制在垃圾分类事业中的约束作用

依法治理,法德结合,发挥法制在垃圾分类事业中的约束作用。实践表明,单凭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环保意识无法支撑整个社会对于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相结合,兼顾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法治精神,是促进社会垃圾分类事业进步的必由之路。处理垃圾问题作为生态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法律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法律建立“垃圾分类秩序”,发挥法律的强制和约束作用,不仅需要给城市居民施加具体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而是要以法律意识促进其形成环保意识,将法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前社会,如何发挥法律在解决垃圾问题中的作用已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垃圾分类与法律结合在一起,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依靠制定法律制度来约束城市居民处理垃圾的行为,最大价值的运用法律制裁的强制作用,却忽略了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保底手段,其首要目的在于教育。建立法治社会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坚持和努力,青年学生作为未来法治社会的接班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形成坚定不移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对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当代青年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青年学生、高校和社会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引导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带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实现垃圾分类回收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仍需要加大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细节化、具体化,完善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使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青年学生和高校要主动体现其在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的模范作用,高校、政府和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事业的全民参与。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意识不会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