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策略探析
2020-04-14王文涛凤岗镇中心小学
王文涛 凤岗镇中心小学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具象化过程,是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对接的必经之路追求的是体育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体验其中、获益其中的实际课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见表1)。学科核心素养与校本化之间相辅相成,在实现校本化的过程中,落实好以学为本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科学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才能做到资源有效利用。
表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维指标体系
一、研究目的
第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步伐,实现中小学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第二,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研究着眼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向上、顽强拼搏意志。第三,构建高效体育与健康课堂,培养学生科学锻炼意识,健康学生体质。
二、研究对象
本校教师和部分学生(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Mean±SD)
三、研究方法
(一)理论准备
“凡事不预则废”,在展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研究活动之前,笔者首先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和图书馆文献资源,对相关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整理,并结合本人实践经验和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素养的培养情况对其操作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笔者为了寻求最优结果,对初步整理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其最新研究成果和实施过程的横向对比进行了再次筛选。
(二)调查问卷
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行充分分析之后,笔者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师生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的认识和建议,并通过美工设计和问题设计,增强问卷的趣味性和准确性,激发师生参与调查问卷的兴趣。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
(三)体能测试
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本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成果,笔者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了体能测试。测试项目主要包括:肺活量测试、立定跳测试、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
(四)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相关教学信息之后,笔者采用的spss13.0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借助信息化表格和图像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到最终研究结果,并根据此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四、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1.体质统计
体能测试结果和问卷显示,在体重方面,约有12%的学生体重偏高,9%的学生体重偏低;在肺活量测试中,男生合格率达95%、女生样本为93%;其他体能测试项目的合格率约为99%。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笔者发现在体重偏高的样本中,男生占比较高,70%以上有吃零食和偏食的习惯,90%以上参加体育运动的意愿较低;在体重偏低的样本中则女生居多,她们同样有着不良饮食习惯,但并不排斥参加体育运动。
2.建议统计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约80%教师认为学科素养下课程校本化策略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约20%教师则表示对当前体育与健康教学基本满意,认为需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80%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时间不够,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活动。
(二)原因分析
1.教学内容与过程单一
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技能教学为主,针对体能训练、体育精神培养、健康知识渗透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模式单一,这种现象说明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首先,在组织形式上,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锻炼需求的了解,灌输式课堂比较普遍。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传统项目为主,对于时尚体育项目较为排斥,教学内容的单一导致学生产生懒惰和逆反心理。
2.教学评价传统
目前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方式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形式较为单一。教师虽能通过成绩掌握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情况,却无法了解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获得的体质提升与品德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在这样的评价系统下,学生以考试为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将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技能掌握,却缺乏课程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的不完善,使其难以及时发现教学方法、效果、过程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不利于无法提升课堂的质量。
3.运动场所单一
运动场地对体育课实现多样活动的开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缺乏适宜的体育场地,教学项目的选择将受到限制。时移世易,当下的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不再满足于跑步、足球与篮球。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于滑板、羽毛球、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兴趣更高,但目前来看,本校虽拥有足球场、田径场与篮球场,但仍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学生需求与现实之间形成了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校本化进程。
4.学生体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科素养的提出促进了教学与学习观念的转变,但仍有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仅用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或者放松。与此同时,未能建立完善的健康意识,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和饮食缺乏重视。学校与教师对体能训练项目和健康知识渗透的忽视,也导致了学生的健康知识与锻炼身体的意志较薄弱。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针对教学各个环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可以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
(二)建议
1.人文体育,实现育人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下,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应从学生健康、能力、思想品质出发,帮助学生树立锻炼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家国情怀。教师应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从全体学生参与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理论知识普及和科学的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收获。当学生的参与兴趣被调动起来,体育课程校本化就实现了一半,为实现革新效果打好了基础。
例如,体育教师在开展足球活动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比赛。为了提升比赛的趣味性,体育教师可以在奖励措施方面下功夫,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学生的好胜之心被激发出来之后,体育教师则可以趁势提出:“同学们知道足球的其他称呼吗?”并将回答结果记入小组比赛成绩,从而引导学生从名称开始挖掘其中人文元素,通过中外足球发展,帮助学生意识到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比赛结束,当学生还在因为运动微微气喘以及为比赛结果感到高兴或者失落时,教师可以继续安排一场运动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内容可以限定为运动与锻炼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肌肉生长的关系,让学生在运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健康知识。最后,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依据其为学生建立体育档案,通过纵向对比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
2.关注学生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
作为体育活动主体,学生对体育运动强度的适应程度,是保护其身体组织充分得到锻炼而不受损伤的大前提。体育教学应依据中小学生的体质情况,为其设计运动负荷适宜的教学内容,保证锻炼效果的同时,提升体院锻炼的安全性。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质,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促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娱乐期待,又能够起到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最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教学、收获体育运动的果实。
首先,根据体能测试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其次,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体质、兴趣学生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一名学生的体质都能够有所提升。再次,支持教学联盟的发展,为教改试点在中小学的落地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革新。
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让教与学都有更多选择,从而增强教学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度。
3.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丰富体育项目
中小学应在遵循学校建设标准、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考虑校方实际情况和学生意愿分配教育资金,加大对相关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首先,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可以以兜底线、保基本为原则,对体育器材进行丰富、对体育场地进行扩建,从而为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
其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应适当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可以在节假日和课下对本校师生开放,并拟定一定的使用标准,为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帮助。
最后,一些优秀的校外体育活动实践基地也可以被利用起来,比如户外营地、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这些校外体育场所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内体育器材和场地的不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这些基地进行体育活动,进而达到丰富体育项目的目的。
4.充分利用课余,丰富校园体育活动
首先,体质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中小学要把“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将大课间利用起来,充分保证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时间与运动量,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
其次,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相衔接。每天上午的大课间也可以利用起来,统一安排学生进行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不含课间休息)为宜,内容可以为学生阶段时间内正在学习的体育项目。再次,在当天没有体育课程安排时候,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40分钟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练,每天由体育教师带领学生晨跑或者早操。
最后,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也是提升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良好途径,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器材容易准备的体育家庭作业,比如羽毛球、丢沙包、花式跳绳等。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那么体育教学评价也应该是系统的。
首先,学生学习过程和喜好应被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从而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评价更加完成地反映学情。其次,体育理论与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中,体育教师应注意健康知识与德育的渗透情况,进而为学生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体育课程。
再次,为了促进评价标准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将学研结合起来,从个人态度评价、身体机能评价、知识理论评价、体育精神评价等方面入手,对体育评价标准进行完善和细化,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应多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在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策略的研究中体现生本思想,借助丰富的体能训练项目、教学手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