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2020-04-13尤晓霞

关键词:法治教育体验反思

尤晓霞

摘 要: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教师应关注小学中低年段儿童生活和儿童发展的特点,从生活情境和需求出发,抓好行为习惯教育,树立规则意识,做好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儿童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低年段,法治教育,生活,体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105-2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1]。如何在中、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法治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入生活,抓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是以生活为逻辑建构的课程。因此,我们应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养成公共生活意识,不断提升生活智慧。

首先,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是对每一个小学生的制度要求。对于初入学的儿童而言,能够按照学校的“制度时间”形成自己在校的作息习惯非常重要。如,执教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小朋友,你们喜欢课间十分钟吗?你课间都做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要先做课前准备,有的说急着上厕所,还有的说喝点水。这些都来自于他们的真实生活。我顺势利导:其实课间可以做很多事情,除了上厕所和做课前准备以外,还要学会玩。和同桌讨论讨论我们可以玩些什么?请你推荐一个游戏。短短几分钟,讨论结果出来了:跳皮筋、丢沙包、贴大饼、编花绳……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喜欢玩的游戏,好玩又安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明白了在课间十分钟内,可以自主安排玩耍、如厕、喝水、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等活动之间的顺序,帮助他们过好课间十分钟。

其次,特殊场所轻声说话,学会认真聆听,懂得尊重他人,自觉维护公共空间文明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如,执教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上呈现的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中关于吵闹的教室环境的回忆,设身处地真实体验种种不适,感知嘈杂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懂得在公共场所要小声说话,不打扰别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放低音量,想想用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人们降低音量?学生们感悟公共生活中声音文明的必要性。通过学做“小小调音师”,明白运动会上可以大声呐喊助威、课堂上要大声发言、小组讨论要压低声音、图书馆看书要保持安静……再现儿童遇到的一些生活问题和需要遵守的规则,引导儿童学会控制说话的声音,做一个講文明、有公德的小学生。

“生活”是实现法治教育的根基和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生活中的法”,才能选择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儿童从认识到认同再到践行,逐渐培养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体验,树规则意识

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校园和社会生活经验,童眼看世界自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认识,他们对公共场所的规则已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教材将体验活动作为重要道德学习方式,就是希望借此帮助儿童养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的敏感性。

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课题昭示了公共生活的“规则”——公物是共有的。学生经常听到要“爱护公物”,对于“公物”的了解还是很模糊。学校的课桌椅、马路旁的公交站台、公园里的长椅……都为自己的生活、成长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划伤的痕迹表明,破坏现象屡见不鲜。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体验活动:请学生们站着在纸上认真工整地听写公共财物的名字,写完谈感受。学生们有的说字写不好,有的说手酸脚也酸,有的说没坐着写舒服……短短几分钟的体验,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桌椅的重要性,真是说十不如做一。看来,只有让儿童切身体验到身边公物对于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价值,他们才能真正产生“要爱护”的自觉性。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儿童在对比反思中获得“在场感”和“当事人”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了“共有”的价值。

对于低段儿童来说,法治教育的定位就是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规则意识不是生硬的法律条文的呈现和讲解,需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植于儿童生活,实现“道德”与“法治”的融合。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违反了纪律,所以很有必要联系本班实际制定班级规则。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参与制订班规的活动。如以“卫生”为例进行小组活动,其他小组也可以分别围绕“文明”“纪律”等班级问题展开讨论,约定一些可行的办法与行为,不好的行为应该怎么改正,我们可以怎么做。活动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人人参与,在引导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和形成个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建议公民意识和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小学中低年段是儿童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其规则意识,有助于儿童初步认识和习得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启蒙法治意识,帮助儿童从自然人逐渐成长为社会人,走向领域广阔、内容丰富的公共生活。

三、批判反思,做价值引领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接受和认同,在感悟与反思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此才能逐渐树立法治意识,并引领自身行为。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其政治信仰的必然存在和一元性,即坚定地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将价值引领融入日常教学中,确保教学接地气、充满正能量,从而回归其本身的育人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引领者。

现在生活条件好,小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做家务,哪怕是想做,有时候也会遭到家长的拒绝。原因不外乎:还小,家务大人做就行了,做家务浪费时间,还不如多读点书。如,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里就涉及到这一方面内容。我们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作为家庭一员,学习一些做家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爱家人的表现。其实,七八岁的儿童对家务活的热情普遍高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很愿意为家人服务。通过做家务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担当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家庭生活带来美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小孩子看到喜欢吃的东西就要买,看到小伙伴那里有新奇的玩具,也缠着大人买,不买的话,有些孩子就会发脾气,让父母焦头烂额。在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中,教材并没有批评指责这一行为,而是通过分析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合理的要求,哪些是不合理的。可是学生也许还会坚持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忍住、不那么想要呢?”从中学习转移注意力、协商替代、冷处理等方法,帮助学生关注处理这些需求的途径。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得以丰富和提升,对作为间接经验的人类文化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

“德润心灵,法护成长。”德法老师应找准课程中既是道德教育点又是法律教育点的内容进行融合,将立德树人的任务真正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从娃娃抓起,培养既有道德情感又有法治思维,温暖而善良的人。

[参考文献]

[1]卡梅尔·奥沙利文.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8).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体验反思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