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赤子之歌
——评湖北音乐人2020“抗疫”歌曲创作
2020-04-13冯文双
■冯文双
(湖北理工学院,黄石,435003)
今年春天,中华大地突遭疫情侵袭,事态发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武汉市以及整个湖北省作为疫情重灾区和“抗疫”主战场,亦迅速成为举国的焦点。随着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投入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战斗,众多音乐人、热心网友也迅速做出积极反应。①整个文艺界的表现都十分踊跃。湖北省主要城市关闭进出通道后一个星期之内,湖北省文联就收到全省文艺界的“抗疫”主题作品逾1000件,体裁涵盖诗歌、歌曲、曲艺、美术、微视频等。其中,仅歌曲就有100 多首,另有以汉剧、楚剧、花鼓戏等有代表性的湖北地方剧种的音乐素材写成的戏歌50多首。武汉关闭进出通道之后不出几天,网上便传唱出为抗击疫情专门创作的歌曲。身在抗击疫情中心的湖北音乐人,以及情牵家园的鄂籍音乐人,是其中最早投入创作的一批人。他们闻疫而起,将目光聚焦到身边的防疫、战疫行动上,送出大量歌曲作品,反映了人们面对这场灾难时的痛楚、渴望和梦想,忠实地记录了“抗疫”战斗过程,用音乐为武汉和湖北加油,为应对疫情凝聚力量。他们的行动鼓舞了湖北乃至全国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体现了湖北音乐人的专业担当和人文情怀。本文将以湖北音乐人原创的此类歌曲为研究对象,对疫情爆发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涌现出的100多首“抗疫”歌曲和近60首“抗疫”戏歌,在创作队伍、题材内容、创作特点及传播效果方面做一初步整理和分析,以支持湖北音乐人的这一行动,纪念那些在抗疫工作中牺牲的英雄和此次所有的不幸病逝者,并向所有投身战斗的“逆行者”致敬。
一、创作队伍
2020 年1 月23 日凌晨2 时,武汉宣布暂时关闭离汉通道,进入抗击疫情的“战时状态”。其后两天,湖北其他各市县也纷纷关闭进出通道,全省经济运行和社会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一号通告”给武汉及湖北全省民众在经验上带来了一定的震动,有些人感到慌乱和焦灼,一时无法接受足不出户的状态。但是,没过几天,微信、新浪微博、“头条”、“抖音”、“微视”等平台上便传出了“抗疫”歌曲的暖心之声。“抗疫”歌曲的创作队伍几乎横跨各行各业,但仍以四类居多:音乐教师、歌手、专业作曲家、社会上的其他音乐爱好者。这四大群体都创作出了质量较高的“抗疫”歌曲,但从数量上看,音乐教师、歌手和社会音乐人士的作品占大部分。
笔者认为,这一格局主要出于下列几个原因。其一,音乐教师和歌手具有相对较强的歌曲创作实力,且情感通常细腻敏感,对社会生活的体察比较敏锐,创作思维也比较活跃。在疫情冲击整个社会经济和原有生活秩序时,他们的内心感受尤为深刻,自发的责任感也更显紧迫和重大,这促使他们立刻投入这一事件,决不愿袖手旁观。其二,歌曲这一音乐形式短小精悍,故该创作领域中的“草根”音乐人数目庞大。当前,越来越多的这类音乐人已经熟悉多种音乐软件,其制作数字音乐的能力达到了“一人工作室”的水准。他们平时就喜欢在“抖音”、“快手”、“美拍”、“全民K 歌”等在线平台上尽情展现自己,有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其三,专业作曲家虽然明显拥有其他群体无法企及的创作能力,但其中能长期从事歌曲创作的似乎不占多数。不少专业作曲家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大型器乐作品当中,在习惯于写出宏大、精细的乐曲同时,容易忽略通俗、短小的群众音乐作品。人数的劣势和创作优势的难以发挥,使得这支“正规军”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音乐抗疫活动中发挥和显示的作用不如上述三支力量。
在主要由歌手与音乐教师组成的创作队伍里,比较突出的有十堰籍歌手华晨宇、武汉籍歌手段思思和夏琭、黄石籍歌手王琇、黄冈籍歌手若离、武汉大学音乐教师张亦旸、华中师范大学音乐教师曹冠玉、湖北师范大学音乐教师李季、湖北理工学院音乐教师姚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师钟炜、湖北文理学院音乐教师李碧高、三峡大学音乐教师高鸣和钢琴教师柯德胜等。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创作潜能,推出了一批歌词感人至深、旋律质朴走心、地域特色鲜明的“抗疫”歌曲,得到较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比如裴育与华晨宇共同创作了《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段思思与谭旋合作完成了两首作品《战书》和《武汉伢》,夏琭与刘思远共同创作了《明天依然最美》,苏汉华与王琇等共同创作了《我的天使我的爱人》,张冬云与若离等创作了《武汉挺住》,张亦旸与段昌伯创作了《珈的力量》,刘欢与曹冠玉创作了《逆风行》,董宏量与李季创作了《战疫号子》,伍刚与李季创作了《为中国祈福》,姚兰独自创作了《我希望》,陈丹与姚兰搭档完成《只因为爱你》,王峰与钟炜创作了《不需要言语》,许舞与李碧高创作了《家国安康》,柯德胜独自创作了《爱心接力》,梁和平与柯德胜创作了《爱的长城》,张行斌与柯德胜创作了《等妈妈回家》,等等。这些创作者,都是湖北省内较早的和较重要的创作抗疫歌曲的音乐人。
而投入抗疫歌曲创作的身在武汉或居住于其他省的湖北籍作曲家主要有:国家一级作曲家方石、罗秦川、姚峰、朱才勇,青年作曲家丁永钢、刘翔,词作家王平久、苏虎等。他们此次的主要作品有:《生命之歌》(方石词曲)、《武汉力量》(田清泉词,罗秦川曲)、《我的江城》(黄念清词,朱才勇曲)、《每个人的战争》(唐跃生词,姚峰曲)、《武汉,你好吗?》(王平久词,常石磊曲)、《有一种力量》(苏虎词,金旭庚曲)、《今年不回家》(舒茂扬词,朱才勇曲)、《爱的长城》(梁和平词,丁永钢曲)、《情涌大江》(陈训金词,丁永钢曲)、《把爱留在黄冈》(徐列星词,丁永钢曲)、《我的武汉》(刘翔、袁野词,罗娜曲)等等。当灾难降临家乡之时,这些作曲家们没有躲进自家小屋只顾“自我隔离”,而是闻声奋起,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利用音乐的力量,支持家乡抗击疫魔。正如姚峰接受采访时所说:“歌曲是整个艺术门类里最小的,然而也可能是能量最大的品种,从历史来看都是这样。这次这么大的疫情……文艺工作者必须发声。”①祁琦《抗击疫情是“每个人的战争”》,载《深圳商报》2020年2月19日,第A07版。
前文已经提到,“社会音乐人”也是这次抗疫歌曲创作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名字也许并不为大众熟知,但是他们在数量上同专业音乐圈相比更为庞大,因此整体上同样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在创作手法和风格方面,他们与职业音乐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身处“职业圈”之外,他们的创作通常也深深地带着“烟火气”,感情真挚深沉,技法独特,表现力强。在疫情肆虐并影响到每个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背景下,“草根”的特点使他们在创作歌曲时具有更多、更大的优势。此间,他们创作的一大批表达畅快直白、内容和情感特别贴近民众的作品,成为“抗疫”的歌单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曲目。比如,镇艳荣作词、李大庆作曲的《我送大家一句话》,唱中有说、说唱结合,其歌词写道:“切不要出门闲拉呱,走东家啊串西家,病毒流窜危害会增加,勤消毒来勤洗手,疑似病人要自我隔离细观察……”这首歌在拉家常中话疫情,说防控中普常识,堪为此类作品的一个代表。另外,武汉“快递小哥”黄幼华的《画天使》、“90 后”小伙吴瑞麟的《逆行》、护理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刘洪毅的《逆风而行》、监利县老年大学二胡班教师黎神武的《逆行的白衣天使》、三峡大学教师马文一家三口共同创作的《风雨民族魂》、武汉协和医院医生的《无所畏惧》以及嘉鱼县文旅局张西流与咸宁文联刘智毅合作完成的《请战书上的红手印》等,也都是“社会音乐人”送出的接地气、贴民心的优秀“抗疫”音乐作品。
可以看出,大疫袭来之时,整个湖北音乐界是立即行动的。纵观湖北抗疫歌曲的创作队伍,整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参与程度高,无论是专业院校和文艺机构的作曲家,还是音乐教师、歌手,还是社会音乐人,都积极投入到专题创作之中,展现湖北音乐人的凝聚力和使命感。二是多数曲目由多人“隔空”合作,跨城内城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甚至是跨国内国外的都有。在日常交通中断的情况下,网络技术提供了便利,“云交流”“云制作”屡见不鲜。三是创作条件因陋就简,很多音乐由于录音室暂时关闭,都无法实施专业的录音,只能用手机、家用电脑录音并制作完成。比如《只因为爱你》创作时,词作者在广州,曲作者在武汉,演唱者在黄石且只能用手机录音,为了尽力保证录音质量,后者躲在车里、使用两部手机完成了录制。四是创作水平总体较高。突然袭来的疫情和由此给社会运行带来的巨大变化,让音乐人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极大地激发出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潜能。这类歌曲作品不但大多紧扣疫情防控主题,而且艺术水准也不容小视,很多作品在得到专业人士好评的同时,也很快被推送到省、市级的广播电台以及“学习强国”手机平台,而且还在“央广网”客户端的醒目位置被推荐播放。
二、主题划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疫情发生后,湖北文艺界送出的大量“抗疫”歌曲虽然视角不同、风格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唱出了这一特殊时期的主旋律,热情讴歌了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逆行者”们无私奉献的大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此外,围绕“主战场”湖北地区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让一首首作品感人至深。纵观这些抗疫歌曲的主题,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致敬“逆行者”,讴歌抗疫人。这是“抗疫”歌曲最常使用的角度,像王平久和常石磊创作的《武汉,你好吗?》、方石词曲的《生命之歌》、李行亮和彭原等的《天使的背影》、向涵和姜胜楠的《楚行者》、黎耀成和吴俣的《你是英雄》、徐世彪和钟炜的《天使的模样》、丁永钢作曲的《情涌大江》和《把爱留在黄冈》等,都是以讴歌抗疫英雄为题材的。其中,《武汉,你好吗?》特别通过歌曲感谢每一个为武汉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人、每一位在疫情中逆行的英雄、每一份素未谋面的爱心善举。这些歌曲用乐音为一线人员鼓劲、致敬,祝愿他们早日平安归家。
第二,鼓励和祝福家乡亲人早日战胜疫情,迎来幸福平安。例如华晨宇写给家乡病患亲人的《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激励他们要坚强“挺住”,祈愿病毒早日消散,春暖花开。
第三,对魂牵梦绕的故乡的热爱和怀念。这类的代表有《明天依然最美》、《武汉伢》、《汉阳门花园》等。其中,由三位武汉音乐人共同创作的《武汉伢》(段思思、谭旋词,谭旋曲,陈夔编曲),细细描述了武汉的城市角落和日常生活场景——“街道口的风,撩醒了夏虫,竹床上的小孩做着梦,热干面糊汤,一样的吃相,海角天涯,流淌唇齿香,这是我的家……黄鹤楼的诗,烂熟在嘴巴,多少次我低头默念啊”——可以说,写出了千万武汉人对这座城市难以割舍的情怀和不离不弃的热爱,更有对她的美好祝愿。
这些主题,在全国共同行动的特殊时期,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触及无数人的灵魂,激起了无数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一首首主题不同但旨归一致的歌曲的创作和传播,音乐人讴歌抗疫英雄、鼓舞抗疫士气、参加抗疫行动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艺术特点
与正常时期的音乐创作不同,抗疫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是在疫情势头凶猛、人民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被严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也包含极其鲜明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以下分述它们的几个艺术特点。
第一,突发事件的背景与明确的特殊使命。抗疫歌曲是在武汉和湖北疫情骤发、社会生活在短时间内被大幅度改变的特殊时刻创作出来的,所以其问世在时间线上也高度集中。这些作品在通过互联网和多种传统传播平台涌现之后,在湖北文艺界汇集成一股参与人数多、涉及地域广、社会影响大的“抗疫歌潮”。这些歌曲均为抗击疫情而专门写作,承担着歌颂英雄、呼唤平安的鲜明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它们的主题和内容固然有所分野,但主旨是高度一致的。
第二,远程合作的技术与人文色彩。比起2003 年的“非典”疫情,这次疫情爆发时,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大为提高,为“抗疫歌潮”的奔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家中自我隔离的音乐人们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技术便利,没有让创作的速度因无法见面而降低。在武汉关闭进出通道仅两三天后,抗疫歌曲就借助“网易云”、“酷狗音乐”等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呈现出“井喷”之势。“酷狗音乐”在1 月29 日即上线了一个原创专题歌单“近百位音乐人用歌声为武汉加油”,把分散在该平台不同角落的抗疫歌曲集合到一起,帮助音乐人集体发声。在创作过程中,这些音乐人还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大胆创新艺术形态,在“云创作”之外还有“云合唱”,使作品获得崭新的艺术阐释空间。比如,抗疫歌曲中的重磅作品之一《明天依然最美》,就由38 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武汉音乐学院师生和校友,对着手机屏幕集结合唱完成。病毒虽然冷酷,但歌声充满温度。在这个特殊时期,“隔空抱团”不仅让我们听到了音乐的心声,更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第三,浓郁的武汉地域风情。由于武汉是此次抗击疫情的第一个关键地点,“抗疫歌潮”也自然深深地打上了武汉的烙印,歌曲作品从题材到歌词大都明显带有武汉的地域风情特点,如《武汉,你好吗?》、《我在武汉》、《不服周的武汉人》、《湖北人个个了不起》、《武汉人的2020》等都是如此。而乐舒婷等人的《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的歌词更是凸显这一点:“……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这一班,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我们可以笑着飙一句‘我信了你的邪’。武汉,我们等你;也请你们,等等武汉!”这里,“我信了你的邪”是最地道的武汉语汇,作者对此表示,“接地气”的表达才有武汉味,才更加“提气”。另外,《战书》一曲也是如此,创作者段思思和谭旋从小生活在武汉,该作品中唱道:“不服周!不信邪!我们是铁打的武汉人,坚守着武汉的城门。”这首歌虽然不长,但散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四,相对更为宏大深沉的思想境界。在紧紧围绕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的“抗疫”歌曲中,颂扬的对象特别鲜明,且多是真人真事,如钟南山院士、李文亮医生等,比如《我们一起守护》、《天使的背影》、《你是英雄》、《天使的模样》、《生命之歌》等皆是如此。这些作品基调低沉浑厚、温柔入骨,抒发了对白衣天使的敬重与热爱、对人性崇高的敬仰。而以《武汉伢》为代表的一类作品,以少见的直白,表达出对武汉的赤诚挚爱——“我的城市生病了,可她终究会好的”。另外,《武汉,你好吗?》也使用了不常见的手法,它以朴素的解说词托底,用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带有孤寂感的陈述,夹杂着电视台的新闻镜头、同期声和各种武汉地标元素,配合朴实无华的音乐,一点点驱散着冰冷和悲情,传递出感恩和希望。如是种种构思,其思想境界都不是平时流行的绝大多数音乐作品可比的。
四、传播功能
“抗疫”歌曲既然是在特殊时期创作和传播的一种“战歌”,那么就不仅会在主题选取、创作手法、流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会突出体现几种传播功能。
第一,认识功能。歌曲本来即具有帮人认识社会和思考人生的文化功能,而“抗疫”歌曲以音乐的形式反映疫情中的典型生活及其激发的强烈情怀,会将这一功能放大。这类作品的歌词表达特别注重通俗易懂,其涉及的感情体验也往往更为单纯、直接,并很大程度地具体化,从而使听众获取相当准确的信息和印象。如《我希望》的歌词写道:“我希望你吃上一口热饭,我希望你喝上一碗热汤,我希望你踏实睡个好觉,我希望你陪我过个年……”这首歌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母亲的思念,采用了和亲人对话交流时的日常语言,意义明确,感情指向清晰。“抗疫”歌曲的这种认识功能较其他音乐形式更加突出,因此发布后也更能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第二,教育功能。“抗疫”歌曲受其主题思想所决定,特别具有体现教育功能的优势。与一般的舆论宣教相比,它们对逆行英雄的歌颂、对恢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家园的赞美更容易感化人心。如《战疫号子》写道“惊涛拍岸,嘿!我们一起上。黑云压城,嘿!我们一起扛”,《珈的力量》写道“放下行囊遥望故乡,我们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共同面对眼前的风暴,吹响青春力量的号角”,都号召武汉人民面对危机展现出毫不退缩、勇敢迎战的气概。《每个人的战争》则写道:“站起来,逆风而行,做一个英勇无畏的公民。生死前线,不计生死,哪怕热泪打湿血色黄昏。”可谓歌词铮铮铁骨,曲调气势雄浑,鼓舞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坚定意志。
第三,慰藉功能。严格防疫期间,本已习惯了长期的安逸、健康的大众,在心理上确实承受着某种空前的冲击。必须承认,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一部分人难免产生一些挫折感和被剥夺感,刺痛性的情感反应也随之而来。而那些身处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更要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一时之间负面情绪很难完全消解。“抗疫”歌曲作为这个特定情境下的艺术资源,或许堪称一种“靶向药物”,特别利于给大家提供跟此时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疏导不良心理、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笔者在此举《生命之歌》为典型例子,这首声援一线人员的歌这样唱道:“生命之歌响起,人与人更相亲相依……爱的潮水涌起,心和心已没有距离……相信我,也相信你,我们永远在一起。”诚然它的旋律带着淡淡的悲伤,然而全曲依然不乏既温柔又坚定的向上力量。
医护人员和其他多个行业的勇士们义无反顾地在前方“战疫”,为我们带来生命和健康的希望;音乐人以艺术为号角在后方进行及时的声援,也为大家带来充足的力量。“抗疫”歌曲在阴霾的日子犹如灿烂阳光,适时出现,照亮人心、传递温暖、疗愈心灵,印证了音乐艺术的可贵,也反映了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炽热情怀。目前,疫情尚未完全过去,在复工复产的同时,严防严控不能放松。我们期待“抗疫”歌曲佳作继续鼓舞全国人民将“战疫”进行到底,更期待将来有更多优秀的音乐特别是歌曲作品陪伴中华儿女劈波斩浪,驶向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