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0-04-13周全伟
周全伟
(息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信阳 464300)
后循环性缺血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是由后循环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所致,患者多有眩晕感。后循环性缺血眩晕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站立不稳、头晕目眩等,且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1]。血塞通注射液含有三七总皂苷成分,可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倍他司汀为临床常用于治疗循环性缺血眩晕疾病药物之一,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同时有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2]。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5~75岁,平均(55.85±4.63)岁;病程1.5~7 a,平均(3.23±0.92)a。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8~73岁,平均(54.69±4.71)岁;病程2.5~8 a,平均(2.49±0.96)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中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诊断标准;(2)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且已确诊病情;(3)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肺肾等器官疾病者;(2)属于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者;(3)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4)伴有恶性肿瘤者;(5)精神疾病且语言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如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凝等。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926),将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0 mg注射液加入250 mL 50 g·L-1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0662)治疗,将10 mL血塞通注射液加入250 mL 50 g·L-1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4 评价指标(1)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证候积分下降至95%以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证候积分下降于70%~95%之间;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且证候积分下降于30%~70%之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48×100%。(2)血液流变学:选用血液流变学仪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及纤维蛋白原(PAR)水平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14.700,P<0.001。
2.2 血液流变学治疗前,两组患者WBV、PV及PA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V、PV及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WBV—全血黏度;PV—血浆黏度;PAR—纤维蛋白原。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化的增长,后循环性缺血眩晕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患者多伴有头痛、眩晕、四肢无力等多种表现[5]。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痰瘀互结、浊阴不降等,归结于“眩晕”范畴。因此,针对该疾病治疗需以活血化瘀、益气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WBV、PV及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针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实施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盐酸倍他司汀属于H1受体激动剂,其扩张血管的作用持久性较强,同时还具有利尿效果,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其次,盐酸倍他司汀被常用于治疗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尤其针对椎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扩张作用,可改善其心、脑及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本研究中使用的血塞通注射液属于中成药,其可有效降低心率及心肌耗氧量,具有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的作用,三七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可起到止血、活血祛瘀、止痛等功效,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活血祛瘀、扩张血管及通脉活络的作用[6]。
综上所述,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