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疗集团体系下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践

2020-04-13殷道根段学燕王庆川廖小兵何能清林伟东田丰何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疫区入户居家

殷道根,段学燕,王庆川,廖小兵,何能清,林伟东,田丰,何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3]。COVID-19已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3]。2020-01-24,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5 号)[4]中指出,社区防控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目前,全国各地均结合实际在社区联防联控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基层存在缺乏联防联控的经验、医疗卫生人员不足、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专业社区指导等问题[5-6]。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基层医疗集团体系下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防控COVID-19 疫情的做法,旨在为其他地区开展社区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1 一般情况

为全面推广罗湖医改经验,2017 年起,深圳市推行以行政区、管理区或若干个街道为服务区域,在每个区至少组建1家由三级综合医院、若干家社康中心、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成的基层医疗集团[7]。目前,深圳市已组建基层医疗集团15 家。在COVID-19 疫情防控时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COVID-19 患者定点救治单位,各基层医疗集团承担着设置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密切接触者和确诊患者转运、社区联防联控等重要功能。

2020-01-24,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5 号)[4]中指出,社区防控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2020-02-05,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印发《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基层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第一版)》进一步明确了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在预检分诊和“三位一体”方面的具体做法[8]。

2 联防联控的防控策略

2.1 组织结构 深圳市某基层医疗集团位于深圳市中北部,现设置1 家综合性医院(以下简称“院本部”),下设3 家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1 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共24 家社康中心,服务片区3 个街道约150 万人口。疫情防控以来,24 家社康中心与院本部开通了发热患者双向转诊路径,24 家社康中心分别与21 个社区工作站和警区组建21 个“三位一体”工作小组,开展社区联防联控。

2.2 防控策略

2.2.1 社康中心与医院联防联控

2.2.1.1 设置预检分诊台、待转点,加强预检分诊 预检分诊台设置在社康中心入口处,对未佩戴口罩者发放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方法。所有来社康中心就诊的患者首先到预检分诊台测量体温,询问患者14 d 内是否有疫区(湖北及浙江、温州等地)接触史、是否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者、家人是否接触疫区或出现类似症状等流行病学史[9]。体温正常(<37.3 ℃)者前往导诊台测量血压,建立档案,再引导其至全科诊室就诊;体温升高(≥37.3 ℃)者,在发热患者登记表上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码、本人及家属电话、住址等详细信息,用于后期追踪随访,并转诊至院本部发热门诊就诊[9-10],其中,有疫区接触史的发热患者引导至待转点,联系120 转诊至院本部发热门诊;无疫区接触史的发热患者由接诊医生开具转诊单转诊。值班医务人员每日电话回访所有登记的发热患者,随访其是否到发热门诊就诊,了解患者诊断结果,及时掌握患者情况,详见图1。

2.2.1.2 医院下转发热患者的处理 院本部排除疑似或确诊后的发热患者,下转至相应社康中心,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由社康中心告知其居家隔离14 d,并按照居家隔离规范开展入户随访和电话随访[8,11],直至患者康复或解除隔离;如发现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或病情加重,及时通过120 转诊至定点医院就诊。

2.2.2 社康中心、社区工作站、警区“三位一体”联防联控 由社康中心、社区工作站及警区组成“三位一体”工作小组,开展联防联控。

2.2.2.1 信息交换 自2020-01-24 以来,社区工作站每日统计疫区返深人员名单,与社康中心交换每日疫区返深人员名单,社康中心及时掌握返深人员动态状况。

2.2.2.2 电话随访 由社康中心每日电话随访疫区返深人员身体状况,对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主要症状者,由“三位一体”工作小组入户核实,及时呼叫120转诊至院本部发热门诊就诊。

图1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与医院联防联控流程图Figure 1 The flow chart of joint prevention betwe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agencies and the general hospital

2.2.2.3 入户随访 (1)新增疫区返深人员入户随访:社康中心每日与社区工作站交换返深人员信息,掌握当天新增返深人员名单。根据相关工作规范[8,11],“三位一体”工作小组对新增人员进行入户随访,测量体温,告知其居家隔离14 d,告知出现相关症状立即联系社康医生,并发放实施医学观察告知书。(2)抽查居家隔离人员入户随访:结合当日入户随访工作量,“三位一体”工作小组不定期抽查部分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入户随访,核实其身体状况。(3)突发情况入户随访:社康中心负责对身体状况异常的医学观察对象的体温测定、健康状况评估等。一方面对电话随访发现异常人员进行入户随访,另一方面对检疫点发现异常情况人员进行入户随访。(4)解除隔离入户评估:居家隔离满14 d 后,社区工作站与社康中心每日安排“三位一体”人员上门评估健康状况,符合条件的发放解除医学观察告知书,不符合条件的延期解除,详见图2。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1 数据统计

3.1.1 发热患者 主要来源:(1)社康中心预检分诊发现的发热患者;(2)基层医疗集团院本部下转的发热患者。

3.1.2 重点疫区返深人员 疫区返深人员名单来源:(1)在社区工作站、片区公安、网格中心登记,以及个人主动申报和房东上报的名单;(2)大数据筛选人员(主要根据行动轨迹、电话信号、乘坐交通工具等信息判断),由公安部门下发名单。3.2 数据分析 主要通过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诊疗系统、发热患者双向转诊登记报表及“三位一体”入户工作量统计表查询,数据采用Excel 2010 汇总,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

4 结果

4.1 医院与社康中心联防联控 2020-01-24 至2020-02-20,某基层医疗集团24 家社康中心共接诊发热患者807 例,上转807 例,上转发热患者电话回访849 人次,通过120 转诊156 例。同时,社康中心累计接收下转发热患者226 例,社康中心累计电话随访3 713 人次,详见表1。

4.2 “三位一体”联防联控 2020-02-01 至2020-02-20,累计登记疫区返深人员8 704 例,累计入户随访27 268 人次,累计居家隔离10 319 例,现居家隔离2 907 例,累计解除7 412 例,累计电话随访72 997 人次,累计发现有症状268 例。通过“三位一体”入户排查,累计发现确诊患者9 例,转运密切接触者12 例,详见表2。

5 讨论

社区发热患者及疫区返深人员为高风险人群,是社区防控的重点对象。基层医疗集团设置了院本部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院本部设置发热门诊,社康中心扎根基层,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与社区机构和居民建立良好的联系,是社区防控的重要实践者。

5.1 医院与社康中心联防联控,实现发热患者分类有序处理 从结果来看,社区发热患者和医院下转发热患者近期开始减少。社康中心通过加强预检分诊,实现所有就诊患者测体温的要求,发热患者和普通患者分开就诊,有无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分类处理[8]。社康中心发现发热患者上转院本部发热门诊,对有疫区居住、旅行或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有接触史的发热患者,第一时间由120转诊至院本部发热门诊;通过院本部筛选,排除疑似和确诊的发热患者再下转到社康中心,有流行病学史的下转发热患者再由社康中心进行“三位一体”管理,密切追踪其健康状况。这样基层医疗集团对所有就诊的发热患者形成闭环管理,避免发热患者散发就诊。

图2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三位一体”工作流程图Figure 2 The flow chart of three-in-one joint prevention am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agencies

5.2 社区工作站、社康中心、警区“三位一体”联防联控,实现所有疫区返深人员规范居家隔离 通过“三位一体”联防联控,及时发现疫区返深人员,并进行居家隔离,社区工作站负责后勤保障,社康中心负责健康监测,警区负责行踪管理。通过社区工作站、社康中心、警区等部门及时掌握疫区返深人员名单及其他需要居家隔离人员名单,并同步交换名单信息。“三位一体”工作小组12 h 内对新增疫区返深人员进行入户随访,告知居家隔离14 d 及注意事项[12],同时留下社区工作站、社康中心、警区电话,做到了对所有疫区返深人员的居家隔离,保障了居家隔离对象的生活和健康,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控制住了潜在的传染源。

“三位一体”工作小组通过入户随访和电话随访,每日监测居家隔离对象健康状况,发现出现相关症状,如发热、乏力、干咳、气促、胸闷、腹泻等[3],由“三位一体”工作小组上门核实,并呼叫120 转运至医院就诊,做到疫区返深人员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得到就诊,同时就诊过程也未接触外界环境,保障了社区的安全,提高了追踪管理的敏感性和精细化程度。

随着大量疫区返深人员居家隔离14 d 到期,累计解除居家隔离人员的增多,以及由于疫区封锁人员暂无法外出,新增疫区返深人员较稳定,疫情控制逐步趋于平稳,与武文韬等[13]预测的趋势基本一致。

表1 某基层医疗集团发热患者双向转诊情况(例)Table 1 Two way referral statistics of fever patients

5.3 社康中心与社区机构、社区居民联防联控,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 自党中央下达疫情防控指令以来,社康中心、社区工作站、警区联合开展“三位一体”工作,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共同抗击疫情,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系。同时,“三位一体”小组通过每日开展入户随访和电话随访,与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居民对社康中心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社康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康中心医务人员也对社区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拉近了基层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增强了社区居民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这为下一步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基层医疗集团院本部与社康中心各司其职,通过双向转诊联防联控措施,充分发挥了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在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表2 某基层医疗集团居家隔离情况统计表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home-based isolation

5.4 面临的挑战 当前,COVID-19 疫情防控形势在动态变化,防控各项工作也需要随着防控形势的改变进行针对性调整,尤其是联防联控涉及多个部门,如何在形势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及时有效调整各部门的工作,使得联防联控始终保持高效运作,这是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的最大挑战。

综上所述,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通过加强对发热患者的筛查,做好预检分诊和双向转诊;协助追踪、督促疫区返深人员居家医学观察14 d,监测其健康状况,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均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一段时间内,随着大量企业员工返深,仍然会对疫情防控造成一定的压力[14],防控工作仍需坚持,这些措施也为其他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为全面打赢COVID-19 疫情防控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撰写过程中全国仍在积极抗击COVID-19 疫情,对疫情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防控实践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加上撰写时间有限,本文存在一定的不足,仍需在以后的防控工作中不断完善。

作者贡献:殷道根负责研究设计、实施、数据统计及论文撰写;段学燕、王庆川负责研究设计、工作协调;廖小兵负责数据统计、培训;何能清、林伟东、田丰负责研究实施、数据统计;何珍负责数据统计及质量控制。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疫区入户居家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盗窃罪中关于“入户盗窃”的认定
冬夜听雨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