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痛点”与“解点”反思
2020-04-12孙兰欣
【摘 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反思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痛点”,即体现在主体要素、方法要素、工具要素、环境要素等方面的立德树人工作困境,并提出推动认知和实践相联合、促进德育和心育相联结、实现校内和校外相联动、达成线上和线下相串联等立德树人的“解点”,以创新立德树人路径,促进德育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 痛点 解点 供给侧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26-03
立德树人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决定着人才之所以能成为国家栋梁的主要因素,是人之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新时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智慧教育崛起,使得传统的立德树人工作方式面临着一场供给侧变革的强烈需要,必须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高度,运用把脉“需求侧”、问诊“供给侧”思维,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古板守旧的灌输式德育工作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发展的学生主体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痛点”之思与“解点”之行,对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供给侧改革,坚定“以学生为本”的供给理念,扩大立德树人工作有效供给空间。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痛点”与“解点”概述
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主流认知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教育学生。而创新立德树人工作路径、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性要义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因此,只有发现“痛点”,找到“解点”,才能有效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痛点”顾名思义就是問题缺点,包括隐性问题与显性问题的不足点。从事立德树人的工作者需要找出问题缺点所在,正视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即要从学生、学校、社会各种现象和特征中找出立德树人工作中存在的尚未被满足但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即痛点)问题,挖掘产生问题连锁反应的原因基点,最终顺利解决“痛点”。这里的主旨就是必须具备“痛点”思维,强调的是问题导向思维、系统分析与重点强化思维。立德树人工作者必须以解决“痛点”之痛为己任,善于提出问题的要害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点”必须以“痛点”为核心基准,进行供给侧的精准打击,突破困境,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解点”指的就是问题解决的要旨,即以创新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设计与实际兴趣需求为内容,深挖解决路径,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解点”的特质是创新、实践与分享,关注个人所长,激发创新力,找准关节点,精准扶贫德育痛点。这就要求从学生需求入手,使简单的教条工作变成奇思妙想的人生指引,使得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德育教化工作变得趣味无穷,通过网络科学信息技术使一些不敢不行不能的创新方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变为现实。这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也是立德树人工作划时代的新意义。
新时代,立德树人新路径的形成必须能够有效激发主体思维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汇聚起立德树人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因此,立德树人工作既需要用“痛点”的思维梳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顽固点和困难点,更需要用开拓性思维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之道。在整个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中,教师的教是供给侧,学生的学是需求侧。从这一层面上说,“痛点—解点—创点”模式积极有效地契合了立德树人工作供给侧改革要求,这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必要条件,解决的突破口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供给侧平衡,帮助教育者和管理者研究、解决立德树人工作的各项实践问题,如图1所示。
二、“痛点”之思:基于供给侧改革探究立德树人工作困境
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看,目前立德树人工作的“痛点”体现在主体要素、方法要素和环境要素等方面。
(一)主体要素
立德树人工作所围绕教育的中枢内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纯粹简单的理论说教,落后的枯燥的传教方法,大谈特谈人生道理的理论教学,固定模式的校本教材,无深刻性的社团德育观教育活动,使得德育主体要素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大数据发展时代,存在着教育有效性资源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包括德育理论与实践教材内容滞后,远低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脱离学生品德最近发展区。如不改变这一现状,一味循规蹈矩,那么,立德树人工作开展就会越来越难吸引学生兴趣。对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把理论体系转化为实践体系,在主体要素上标新立异,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二)方法要素
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方法也很重要。没有精益求精的教育方法,立德树人工作只能流于形式。本位主义和生搬硬套的传统德育说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教师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或者亦步亦趋、照抄照搬都不会受到欢迎。没有具备细致的方法创新精神,就无法有效地构建立德树人模式。立德树人要有成效,要让学生感兴趣,教育工作者就要在理论框架稳定的前提下,创新方法要素。可以通过教学语言向价值语言的转化实现方法要素的创新,进而在赋予德育教师自身特色中实现方法技巧的提升。
大数据时代,教育内涵和外延被无限扩大,被教育者的知识面也在无形中扩大。立德树人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教育范畴,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实现理论形式的多样化。传统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完全限制了立德树人工作发展的生命力,已经吸引不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德育说教已经令学生止步不前,毫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无法让学生在惊喜好奇的思维引导下,积极有效地进行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修炼。
(三)环境要素
当前大环境下,立德树人工作通常被等同于简单的理论说教课,传统的灌输方式使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形成了立德树人工作就是灌输政治理论的外在形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创新教育途径,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感悟人生,能够取得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为立德树人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解点”之行:基于供给侧改革创新立德树人路径
立德树人工作的“解点”就是创新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解点”的目的是消灭“痛点”,探讨真学问、研究真问题,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供给。应以立德树人工作主体对象需求为重心,从供给端发力,转变德育理论教化的产能过剩危机,推动供求平衡发展。
(一)推动认知和实践相联合
首先,必须将认知和实际二者紧密关联,冲破原有的德育理论说教限制,充分将网络信息化大数据背景融入立德树人工作中,使得立德树人工作向课堂之外甚至学校之外延伸,在教育学生具备道德认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给道德教育注入实践活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扎根社会,立足校园,创新校园文化道德建设,实践立德树人功效;其次,社会实践是理论认知学习的最佳动力,作为立德树人工作者,不仅自身要全身投入这些重大立德树人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还要整合学校德育学术资源和实践资源,重点要乐于带动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把德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联合,融国情教育、技能训练、创新实践于一体,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完成立德树人工作。
(二)促进德育和心育相联结
从低到高的无律、他律、自律和自由的四个阶段是个人德性人格形成过程,这是德育心理学内容,明确指出人的发展各阶段都是各具特色并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通过自律养成的道德是个人自身净化,不需要任何外力,是个性自身主动担当起践行道德规范的行为人,这是心之美,善之行。由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内化学生的心性,从需求端出发,正确引导学生需求。时刻坚持德育与心育融合,筑起学生心中一面坚不可摧的“道德墙”,更好地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可以通过开辟道德事件交互辩论赛、道德论坛等形式实现立德树人工作供给端的多样化发展,打造德育精品,实现德育的供给资源优化,融合心育,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效能。
(三)实现校内和校外相联动
校内与校外的联动就是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道德共育,发挥校企合作共育作用,实现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发挥校园熏陶育人功能。当代青年束缚少,有闯劲,更敢于和乐于追随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内生兴趣,这就需要在校风、班风、学风等方面形成立德树人因素,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发挥品牌效应,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性,使得学生把对学校的爱、学校发展和建设作为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并践行于自己服务社会的行动中。其次,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方法,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有效提高道德教育质量。这其实就是通过需求端影响供给端,促进供给端的质量提升。同时,供给端也深刻影响着需求端的发展,学校在创立高职院校特有的立德树人育人服务社会品牌的同时,也实现着本校学生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对等,使得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伦理、职业行为等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形成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达成线上和线下相串联
数字化时代,生活方式和各行各业的业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提升令人惊叹,立德树人也成为其有待开发的领域。“线上”顾名思义就是网络媒体运用教育。要想实现网络阵地最大化产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空间,输送新鲜血液,聚焦学生道德认知,引导学生提高辨别能力。“线下”重点彰显实践的力量,即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建立立德树人工作模块化管理,形成生動有趣的活动并有效供给学生需求。通过线上和线下相互串联,共进发展,推动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素养的建立,使学生在大学毕业之时,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担当起对社会、民族与国家的责任。
总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必须坚持反思和扬弃。在“互联网+”时代,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一种长效思维方式,开展“痛点—解点”实践创新路径研究,有利于提升立德树人工作供给的有效性,构建一个动态的全新供需结构,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生德性发展和人格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发展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明银.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审视与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4]Janet Edwards,Ken Fogelman.Developing Citizenship in the Curriculum[M].David Fulton Publishers press,1993.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之路径研究”(GXGZJG2017A025);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2018LSZ026)
【作者简介】孙兰欣(1983—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
(责编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