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理论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话题式”课堂的实践

2020-04-12吴梅花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题体验运用

吴梅花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自然浓厚的想要学习英语的欲望、在学习时达到一种忘我的“沉浸”状态,对学生学好英语尤为重要。本文擬从沉浸理论出发,进一步阐述“话题式”英语给学生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全身心地、自发愉悦地投入话题中,主动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爱上英语。

【关键词】沉浸;话题;体验;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78-02

沉浸理论(flow theory)自1975年由国际著名专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1]首次提出后,受到了各方专家学者的关注。沉浸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互动研究、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研究中,但将沉浸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却不多。我们都知道,学好英语非一日之事,需要学习者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愉悦地投入英语学习中,并持之以恒,主动地体验英语、运用英语。同时,笔者发现,小学英语的课文基本都能以“话题”划分,如学校生活、家人及朋友、饮食、节日等。因此,本文以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story time教学为例,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帮助同学在教室里寻找文具,旨在探讨沉浸理论对“话题式”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帮助学生“沉浸”到英语课堂,达到“沉浸”状态,真正学会运用英语交流。

一、沉浸理论简介

沉浸是指一种个人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米哈里齐克森认为当人们处于沉浸体验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当人处于沉浸状态时,会产生一种自我和谐的感觉,会全身心地投入相关活动中,可能会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感觉会让个人更加肯定自我,产生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2]。

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应用沉浸理论,实施沉浸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汶河小学东区校提出了“沉浸课堂”的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那么,教师该怎么做呢?该校教师是这样做的:在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设计适合学生的“话题式”导学案,帮助学生预习文章,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课后,教师要分层评价、多维评价,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以此得出了“沉浸”英语的课堂模式:话题准备—话题交流—话题总结—话题延伸。希望在该教学模式下,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爱上英语。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沉浸理论为导向,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愉悦地进行话题交流,真正“沉浸”在英语课堂中。

二、案例分析

三年级下册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

story time的话题是学校生活场景之帮助同学寻找文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文具类单词,并初步理解一般疑问句的句型“Is this/that your ...?”并作出相应的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助人为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下文以沉浸理论为导向,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真正“沉浸”在英语课堂中。

(一)追问

沉浸体验能够带给人一种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更明显。课堂伊始,教师通过一首节奏感强、韵律不断重复的歌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追问“Whats the song mainly about?”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住本节课的主要词汇是跟文具有关,之后再讲解文具类词汇便水到渠成。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不断追问“Do you know schoolbag? Do you all know schoolbag? Is this/that a schoolbag?”一次次借力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schoolbag,最后让学生一起拿出schoolbag,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拿出自己的书包。在while-reading环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Does Mike find his pencil?” 所有学生都回答“Yes”,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给出三幅图,让学生选择“which one? And why is this pencil?”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是因为这支青蛙铅笔比较特别,“because his pencil is special.”通过连续追问,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本课所学习的词汇以及本课的话题,完全“沉浸”在课堂中,主动感知、体验英语,最后其学习效果较为明显。

(二)移情

移情作为一种个体的特殊能力,是后天训练、学习的结果。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移情是开发潜能、发展情感智能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3]。本节课是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话题——在教室里帮助同学寻找文具。在感知话题的同时,也应当有情感活动在其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移情艺术,通过文章话题中蕴含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就能将学生与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沟通起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本节课中,教师抓住了话题的情感线,让学生时刻与教师保持一定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与教师互动热烈,全身心投入话题交流中。首先教师提问:“If you lose your pencil, how will you feel? ”不少学生都能答到点上,如angry, sad, unhappy等。在体验到丢笔的情感之后,教师接着问:“What can you do? ”这时候,学生就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回答“to buy a new one”“to look for it”等,从而使学生基本理解该话题的情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和最后的续编故事做好铺垫。

(三)续编故事

追问、移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话题产生愉悦感,而学生基本都能“沉浸”在课堂中。那么,最后的环节,续编故事,就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沉浸”到英语课堂之中,能否真正达到语用的效果。在本节课中,最后的续编故事,Lost and found,是这样设计的:“放学了,Yang Ling, Su Hai和Liu Tao正收拾书包准备回家,Mike最后一个走,但是他发现教室的桌上还有一把直尺、一块橡皮、一支蜡笔。请自行想象,四人一组,为Mike,Yang Ling, Su Hai和Liu Tao创编一个对话。”这个既符合本课的话题,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部分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合作中,全身心“沉浸”到最后的故事续编,最后上台展示的效果也非常不错。

总之,在“话题式”沉浸课堂上,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沉浸体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被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英语课堂中,从而不断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爱上英语。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u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72,1975.

[2] Csikszentumihalyi, M, & Le Fevre, J.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6, 815-822,1989.

[3]何安明.移情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话题体验运用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