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巴中乡村产业的战略突围

2020-04-12何平

民主与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巴中农产品农业

何平

“十三五”期间,巴中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以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实施特色农业突破,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四川省巴中市位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以南,幅员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3%,空气质量优良率96.7%。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特殊类型地区,该市三县两区以前都是国家或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片区县),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分别排第4位和第3位,是仅次于三州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十三五”期间,巴中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以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实施特色农业突破,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到2020年,巴中5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49.9万人,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巴中产业扶贫促增收迈开大步奔小康》在《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入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州,5区县共计8个年度入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一、坚持基础先行,推动生产条件现代化

中央要求,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针对长期困扰山区产业发展的路难行、水难引、地难种等问题,巴中坚持基础先行、系统治理,努力推动路成网、水成系、地成片。交通建设上,接续实施三轮交通大会战,构建大通道、畅通内循环、织密基础网,累计建成1个机场、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升级改造普通国省干道1810公里,新(改扩)建县乡村道路2352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4个区县入列全国或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水利建设上,全面构建兴水治水五大体系,4座水库入列国家“172”“150”重大水利工程,建成(在建)大中型水库11座,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371座,建成水利工程8.3万处,形成蓄饮提水能力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2万亩,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30万人。土地治理上,叠加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三大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累计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386个、土地整理项目344个,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协议流转12.0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07万亩。2016年,全国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在巴中市举行,将巴中的做法向全国推广。

二、坚持沿链发展,推动重点产业规模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针对全市农业产品质优量少、供需错位、产销脱节等状况,巴中加快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大力促进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延伸产业链上,坚持长短结合、上下游互动,长远注重上规模、打品牌,实施“456”产业振兴行动,同步发展文旅康养、电子商务两大新兴业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市发展茶叶78万亩、核桃137万亩、道地药材76万亩,建成生态养殖规模场836个、连片特色产业示范带5个;短期突出投资少、见效快,帮助19.5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蔬菜、水果、药材、养殖等农业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在提升价值链上,坚持创新为魂、标准化生产,强化同中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和23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市长质量奖,组建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构建起从研发到生产到检测“一条龙”格局。在完善供应链上,坚持线上线下、多渠道流通,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93个、农村电商服务点1062个、益农信息社1847个,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恩阳空港物流、巴中经开区众彩智慧综合物流两大物流园区和五大物流中心。积极推动构建泛巴区域投资贸易大市场,在2018、2019年连续举办两届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9省(市)33个地区1000余家展销商、国内外500余家投资商采购商,共计4100多人参会参展,采购交易额18亿元,签订投资合同105个217亿元。

三、坚持“三区同建”,推动发展布局集约化

按照中央“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部署要求,巴中将乡村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发展。在规划引领上,把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作为中心村、聚居点、巴山新居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的前置条件,按照“三区同建”标准先后建成平昌驷马水乡、南江醉美玉湖、巴州七彩佛龛、通江鹰歌葡萄庄园、恩阳万寿养生谷等69个巴山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中国休闲美丽乡村3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4个。在形象提升上,以巴山田园综合体为依托,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和省级农产品优势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個,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5区县全覆盖。在利益联结上,坚持创业跟着产业走、就业跟着园区走,通过产业园区吸、龙头企业带、专合组织联以及“人、地、林、房、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牢牢把群众聚在产业链上。南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的五方共保“借羊还羊”精准脱贫模式,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增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减贫优秀案例。

四、坚持质量为本,推动产业品牌高端化

中央要求,“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为此,巴中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以产业高端抢占市场高点。在区域品牌创建上,痛下决心解决特色农产品“散小弱”等问题,整合20多个系列300多个农产品、15家企业100余个茶叶产品打造“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专店卖、网上订、展会销等方式积极对接市场。2018年“巴食巴适”荣登四川省农产品优秀区域品牌之首,2019年“巴中云顶”茶获评四川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优质品牌农产品,“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品牌价值分别达124.48亿元、63.39亿元。在企业品牌打造上,接续实施企业培育“四百计划”和“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支持优势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通过整合兼并、股权改造、上市培育等方式做大做强,帮助江口醇酒业、巴山牧业、七彩林科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巴山牧业董事长于2018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在产品品牌培育上,深度发掘巴中农产品“富硒、有机”特质,推动323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 认证,“通江银耳”“南江黄羊”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6.95亿元、33.14亿元,“青峪猪”获得中国、欧盟有机食品双认证,远鸿小角楼、江口醇入列首届“川酒十朵小金花”,巴中成功创建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五、坚持合力攻坚,推动要素支撑多元化

按照中央农业农村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的原则,实施乡村产业夯基行动,推动财力、人力、智力加快向产业集聚。在财力集聚上,实行财政投入撬、银行信贷拉、保险托底补,严格落实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到户、贫困村2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到村、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产业扶贫。设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农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分险基金,推动农业保险特色农产品全覆盖。在人力集聚上,突出群众主体,实施骨干兴乡、能人返乡、干部下乡,累计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400余个,先后招引15670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经济实体2132个,近6.3万名帮扶干部、2000余个驻村工作队奋战在产业扶贫一线。在智力集聚上,实行专家巡回帮、技能培训扶、农民夜校讲,特别是全市106个专家服务团、415个农技巡回小组、744名农业科技人员,包括九三学社从社员中抽派的农技专家,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9084元增加到2020年14429元,增长58.8%。

当前,“十四五”和2035年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按照中央部署,巴中正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围绕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全方位推动、全产业联动、全要素促动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巴中特色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着力强化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努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样板,以实际行动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巴中农产品农业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Story: For More Chinese Firms,It Pays to Make It in the U.S.A.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产业扶贫的“巴中”梦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