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的时代意蕴、价值和传承路径

2020-04-12李龙文樊志鑫

世纪桥 2020年9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意蕴传承

李龙文 樊志鑫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革命文化造就和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理性信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文化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精神支柱。革命文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思想引领、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为道德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传承民族精神注入动力。传承革命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创新革命文化传承方式方法、打造革命文化传承良好氛围、建立革命文化传承长效机制,使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革命文化;意蕴;价值;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1]無数的革命英雄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而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行为和品质凝聚成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革命文化的时代意蕴

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革命作风和精神品质积淀、孕育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引领。

(一)革命文化的起源

“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来。”[2]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英勇革命和不懈追求的精神传承。革命文化起源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而奋起反抗,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现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事业有了引领和方向。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革命文化应运而生,逐渐发展并成长为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和意志支撑,不断激励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革命文化仍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重要精神力量,其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支撑中国人民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

(二)革命文化的内涵

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各个历史阶段凝聚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正进行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革命文化历久弥新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是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家重国、心怀天下的重要体现。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愿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二是踏实肯干的劳动本色。当前我国正处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阶段,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前所未有。踏实肯干的劳动本色体现在克服浮躁心理、脚踏实地、认真务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攻坚克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三是藐视困难的乐观态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定充满了坎坷,但仍有无数仁人志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奋勇向前。藐视困难的乐观态度体现在无所畏惧地与困难抗争、与挫折博弈,在不利与艰难的环境中百折不挠,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挑战逆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跨过荆棘。

(三)革命文化的特征

革命文化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经过革命事业的洗礼,革命文化所内蕴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特征越来越鲜明。一是民族性。民族性是革命文化的坚挺脊梁和价值所在。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实践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压迫、争取独立、走向解放所做出的努力,凝聚了革命道路上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凸显了革命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二是时代性。革命文化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反映着每个时代所特有的因素。革命时期有不怕牺牲的热血精神、建设时期有淡泊名利的默默奉献、改革时期有突破壁垒的科学创新,每个时期人们在革命文化的熏陶下为实现阶段性目标不懈奋斗,与时代同频共振,时代性特征充分突显。三是实践性。革命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理论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必然也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革命文化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革命文化也更加具象化,逐渐成为指导实践的文化支撑。

二、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3]17-18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思想引领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为牢固思想基础、明确政治方向提供不竭力量。革命文化是从“革命”中走出来的特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刚毅果敢的革命力量、凝聚了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当今社会思潮多样,人们的理想信念极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革命文化中的取向、信念、意志则是我们不忘初心使命、抵制错误思想的重要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需要每个人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梦想熔铸在一起。革命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历史,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先进文明成果的优秀文化,并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思想引领。

(二)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革命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脊梁,寄托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是进行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形态。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的国际大环境下,革命文化以其坚定的立场、执着的追求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文化自觉克服文化自卑,以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新时代革命文化激励着文艺创作者,通过挖掘更深层次的革命文化特色和价值魅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从而不断彰显革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为道德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人民革命实践道路的成功,凝聚了无数革命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高尚品格的展现,既有多谋善断、顶天立地的气概,又有明辨是非、疾恶如仇的无畏;既有心系天下、无私为民的胸怀,又有正义凛然、德才兼备的品质。革命文化的传承能够助力道德文明建设。革命文化中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傳统美德,又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作出贡献的人们,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对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至关重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遵纪守法无私奉献的社会公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廉洁自爱自强不息的个人品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为传承民族精神注入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仍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得益于其从未停止与时俱进的脚步,始终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投身建设、奋力改革的每个历史关头都孕育着具有时代内涵的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精神脊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化身,不断涵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革命文化为传承民族精神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驱逐侵略者、用自强不息献身社会建设、用探索创新激励改革开放,无一不体现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三、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

全面开启“十四五”的新发展阶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在革命文化的滋养中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塑造高尚的精神品质、抵制腐朽思想的冲击侵蚀。因此,亟需高度重视对革命文化的传承。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能够为革命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9传承革命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文化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学会辨析错误观念对自身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的具体凝练,将革命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切实将革命文化传承落实、落细,不断提升革命文化传承的实效性。第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先进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为自觉。

(二)创新革命文化传承方式方法

当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和互联网意识形态输出策略严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利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因此急需进一步创新革命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第一,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大革命文化的宣传力度。先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云空间、网络课堂、学习平台APP等线上学习方式丰富多样,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新技术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利用线上学习的辐射面,扩大革命文化的实际宣传效果。第二,利用短视频方式丰富革命文化的传承形式。当前短视频越来越受到广大中青年的喜爱,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短视频也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可借助抖音、微视、快手等软件对革命文化进行传播,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短视频打破革命文化给人们的刻板印象,迎合大众心理,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第三,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宣传革命文化的能动性。实践是牢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深刻体验理论知识的直接过程。可通过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祭奠革命先烈、举办革命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其中感受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提升传承革命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三)打造革命文化传承良好氛围

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还需要良好氛围的烘托,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大方面为革命文化传承营造良好氛围,也更加有助于真学革命文化、真信革命力量、真用革命精神。第一,营造传承革命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社会是个大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应从提高对革命文化的认识抓起。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将革命文化作为精神遗产大力弘扬,发挥公共场所聚集性特点,通过张贴标语、宣传漫画等形式潜移默化提升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以加强对革命文化的传承。第二,营造传承革命文化的良好学校氛围。当前,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正循序推进,将革命文化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充分融入大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校的资源优势,强化“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使革命文化贯穿每一教育环节。第三,营造传承革命文化的良好家庭氛围。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熏陶的第一场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应从家长做起,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可通过定期组织相应的家庭活动学习革命文化知识、汲取革命精神营养,并将这种文化力量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为传承革命文化贡献力量。

(四)建立革命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革命文化的传承具有长期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大力建设革命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为传承革命文化护航。第一,制定革命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革命文化能够得以持久性传承,亟需相关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制定传承革命文化的强制性规定,约束人们的消极行为,自觉将传承革命文化作为每个人的义务。第二,完善革命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惩戒性特点,完善传承革命文化的法律法规,细化激励、惩处措施,发挥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的联动作用,严格线上、线下舆论空间的管控,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三,健全革命文化传承的保障体系。革命文化的传承需要相应的保障,应从资金保障、物质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予以加强。投入资金修缮革命纪念馆;保护先烈遗迹、留存革命遗址;挖掘革命事迹、传颂先烈文化等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因此,传承革命文化应形成合力,保障和促进人们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04).

[2] 孙雪梅,陈树文.革命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价值[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0(0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意蕴传承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