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及对策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2020-04-12王微谭诗已彭纪翔杨述可
■王微 谭诗已 彭纪翔 杨述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发展带来了越发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垃圾分类试点的标杆城市,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于2019年1月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上海市垃圾分类时代正式来临。
大学校园是城市的花园。高校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保护校园环境的手段,也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积极有效地进行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校园教学,科研,社交活动高质量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产的主力军,践行环保举措,提高环保意识义不容辞。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垃圾分类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打造完美校园和和谐社会环境助力。
1 学生垃圾分类行为与意识的问题背景
环境问题一直是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近年,有关部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民众,企业纷纷响应。2019年上海市高校推进校园垃圾分类措施,校园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在垃圾分类的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欠缺等问题。先前研究表明“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垃圾分类后续处理”、“大学生垃圾分类成本”、“大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水平”四个因素对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影响。[1]为使垃圾分类能够更加有效推行,完善现有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后续处理方式,降低大学生垃圾分类成本以及向大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至关重要。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面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走访的形式,探讨现阶段校园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因素,寻求校园垃圾分类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力争为高校垃圾分类提供一些建议。
2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15道问题,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校园垃圾分类的意见、学生垃圾分类的践行情况、垃圾分类的意识等方面,调查对象主要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问卷共发出183份,收回174份,回收率是95%。剔除无效答卷,得到有效问卷103份。表1是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分析结果。(平均得分:涉及平均得分的结果所对应的题目类型为量表题,由调查对象依据自身情况选择与相应问题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量化为5个分数,取所有有效问卷得分的平均数并转换为百分制,即得出表1中的平均得分。)
表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垃圾分类意识问卷结果归纳
3 校园垃圾分类问题及相应对策
3.1 垃圾分类配套设施问题及对策
垃圾分类配套硬件设施是重要的保健因素,如果不具备健全的设施,大学生很难进行有效自主地垃圾分类。据抽样调查显示:仅有4%的同学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源于齐全的硬件设施。校园内垃圾分类相关的最主要硬件设施是垃圾桶,自新的垃圾分类政策强制实施以来,校内的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等的垃圾桶都进行了更换:由之前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型垃圾桶变成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四类,且最初这四类垃圾桶的大小相同。
在硬件设施的设置上,我校做到了全面,但在是否合理的方面稍有欠缺。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6.3%、22.3%、26.2%、42.7%的同学认为校园路边的、图书馆的、体育场的以及教学楼中的垃圾分类设施需要改善。校有关负责部门虽进行过完善,但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在垃圾桶设置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学生产生垃圾的类型的数量,合理设置垃圾桶的大小及数量,如教学楼内设置大型干垃圾桶,宿舍区内设置多个大型干垃圾桶,避免最开始过于统一的设置为垃圾有效分类造成不便以及后续的完善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另外,处于一个科技水平高度先进的时代,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与科技手段结合的方式是时尚多益的。例如,上海多家环保创业公司选择高校作为做自身品牌的基点,在推广自己高科技的自动化产品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市场上成熟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政府可就“垃圾分类”这个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促进各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垃圾分类活动的必要性[2],实现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多赢”合作发展。
3.2 垃圾分类后续处理
上海市将垃圾主要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四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主要是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少部分湿垃圾(主要是外卖、零食等的剩余物)以及极少部分的有害垃圾。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然而,保护环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各种附加成本,慎重进行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在高校的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据本研究实地考察发现,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将可回收垃圾与有害垃圾分类。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可回收垃圾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且便于分类。大学生愿意将其与其他无用垃圾分开,校园中的清洁员也能从该分类中获取些许利润。第二,有害垃圾数量少但是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对其进行分类基本不耗费时间精力,但是如果与干湿两类垃圾一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因此,本调查认为对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的后续处理有必要积极向学生宣传。
3.3 大学生垃圾分类成本
本次调查问卷发现有72.8%的同学都有过不细致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包括因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其中有53.3%的同学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成本较高,且满足感较低。
大学生是社会中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然而,问卷显示只有18.5%的同学会因为进行垃圾分类感到非常满足,而因为不进行垃圾分类而感到非常愧疚的同学仅占16.5%。消耗时间成本的心理损失厌恶和未体验到的满足感叠加导致部分学生缺少积极分类的动机。本研究认为可暂且不强制大学生完全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离,而是通过对校内清洁人员进行培训,将这一工作专门化,可以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减少学生垃圾分类的成本,降低心理负担。在后续的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可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的意识。
3.4 大学生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区分干垃圾与可回收垃圾过程中,有67%的同学都曾有过犹豫与困惑。因而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对顺利实施垃圾分类至关重要,如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大量的实践、试错、总结。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分类知识的普及容易陷入形式主义:过度追求热度,而忽略了宣传效果。本研究认为高校在宣传时应考虑学生群体的特点,选择有趣,吸睛的方式。比如学生们产生的垃圾中,干湿比例会因区域不同而不同,提醒同学们如何合理分类垃圾。此外,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如各种外卖盒子中,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属于干垃圾,并倡导大家在点外卖的时候选择环保包装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宣传,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规范行为。
4 结 语
校园垃圾合理有效分类意义重大。科学管理,细致划分,最大程度利用空间,减少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形成长效机制是实现建设完美校园的梦想。作为垃圾分类实践先行城市的高校,从本校研究所得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对其他地区高校垃圾分类的践行推广帮助甚大。大学生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践行者,因而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至关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环保事业,不断提高素质,从自身做起共建美好校园,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