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

2020-04-12陈艳玲陈葵带王义烔何康成欧树婵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东莞523900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苯巴比妥足月儿兴奋性

陈艳玲 李 薇 陈葵带 王义烔 何康成 欧树婵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东莞 523900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原因如产伤、缺氧-缺血、脑出血、代谢紊乱和感染等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惊厥状态频繁发生,发病率高,病死率亦高[1-3]。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率在足月儿中为1.5‰~3.5‰,在早产儿中为10‰~30‰[4]。惊厥对新生儿脑发育有影响,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如不尽早发现治疗,将导致患者神经发育异常,产生后遗症[5]。苯巴比妥仍然被广泛用作新生儿的一线抗癫痫药物,可降低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的活性,阻止谷氨酸的释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兴奋的传递,最终减少惊厥发作[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的50例惊厥患者,旨在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以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现报道如下。

表1 微小型发作与非微小型发作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惊厥症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日龄1~28d,平均(12.8±3.7)d;胎龄28~44周,胎龄<37周36例,37~42周7例,>42周7例;异常分娩27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临床发作性症状,参照《临床脑电图学》符合癫痫诊断标准[7]。入选标准:疾病首次就诊,且诊断明确;患者家属同意参加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2)严重其他脏器先天畸形;(3)严重颅内出血。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维持血氧饱和度、血压、内环境稳定,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采用苯巴比妥抗惊厥治疗(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H20057384),初始剂量为15~20mg/kg,2~3min肌肉注射,必要时15~20min重复1次,5~10mg/(kg·次),总量控制在40mg/kg;治疗l2~24h,维持剂量5mg/(kg·d),肌肉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新生儿原发疾病,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ICH);合并症,如低血糖、低钙血症、合并感染等;惊厥发作时间及发作特点。观察所有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和惊厥停止时间,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显效是指临床症状消失,10min内停止抽搐;有效是指临床症状显著改善,30min内抽搐停止并且意识恢复为有效;无效是指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持续抽搐或持续意识丧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0例患者的病因及惊厥发作情况

50例患者病因分别为HIE [58.0%(29/50)]、ICH[18.0%(9/50)]、低血糖[8.0%(4/50)]、低钙血症[6.0%(3/50)]、脑膜炎[10.0%(5/50)]。与其他病因比较,HIE发生率明显升高(58.0% vs 42.0%,χ2=4.556,P=0.033)。惊厥发作于出生后24h内31例,出生1~3d 12例,4~7d 6例,>7d 1例。惊厥发作特点依次为微小型发作33例,阵挛发作6例,强直-阵挛型4例,肌阵挛型4例,强直发作3例。

2.2 50例患者的转归

50例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和惊厥停止时间分别为(15.75±5.47)min和(21.38±3.96)min。治 疗显效41例,有效5例,2例无效,2例重症HIE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中微小型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微小型发作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3,P=0.039),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指新生儿在出生 28d 内或早产儿纠正胎龄44周内出现的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重要表现[8]。Vasudevan 和 Levene 2013年报道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足月儿为1‰ ~ 3‰,早产儿及出生低体重儿约为足月儿的10倍。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遗传、产伤、颅内感染等因素影响。本研究中新生儿主要合并HIE和(或)ICH,提示新生儿惊厥发作,主要由HIE和(或)ICH引起,对大脑危害较大,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HIE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 ,因此,本研究对早产儿HIE的诊断参考了国外标准[9]。Quinlan等[10]建立新生儿缺氧性惊厥小鼠模型研究苯巴比妥效应,出乎意料的发现,接受苯巴比妥治疗的小鼠在海宁酸治疗后海马损伤小于未接受治疗的小鼠。ICH是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硬膜下出血是足月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幕上和幕下联合出血比孤立的幕下出血更常见,围产期窒息是最常见原因[11]。本研究患者中低血糖、低钙血症者分别为8%,提示低血糖、低血钙为是新生儿惊厥常见病因。新生儿出生后可出现这些短暂降低的血糖值,数小时内改善并达到正常范围,但少数新生儿由于糖原贮存不足和胰岛素水平过高等特定的危险因素,可引起经历了更长期和严重的低血糖症[12]。

本研究以微小型发作为主,微小型发作33例,并且微小型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微小型发作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新生儿期是惊厥发作的高风险期,与成熟大脑相比,新生儿未成熟大脑的兴奋性增强与神经递质信号通路的连续发展和表达有关。在新生儿时期,兴奋性受体过多,γ-氨基丁酸可能会去极化,虽然这种增强的兴奋性是调节活动依赖性突触形成和完善正常大脑发育所必需的突触连接,但增强的兴奋性使不成熟的大脑容易惊厥发作,对新生儿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13-14]。新生儿惊厥的最佳治疗方法尚不清楚,尽管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苯巴比妥仍是被广泛用作新生儿的一线抗癫痫药物[15]。本研究给予50例患者苯巴比妥治疗,结果显示,药物起效时间和惊厥停止时间分别为(15.75±5.47)min、(21.38±3.96)min,总有效率为92.0%,提示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惊厥起效快,且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新生儿惊厥发作,主要由HIE和(或)ICH引起,以微小型发作为主,苯巴比妥可作为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

猜你喜欢

苯巴比妥足月儿兴奋性
洛阳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临床调查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生长和发育
准备活动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
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分析
苯巴比妥在惊厥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蔗糖铁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